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林贵  志毅 《西北人口》2004,(1):55-56
本文分析了浙江劳动力就业的四大特点,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相对较高;私营、个体企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场所,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劳动力的流动性大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失业保险就其目标定位和运行状况看,基本还是一种“生活保障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其“再就业导向”功能明显不足,甚至严重缺失,难以适应我国劳动力市场不断攀高的失业人口的压力。必须进行制度设计理念的转变和功能调整,按‘就业是最好的失业保险’原则,重构以促进失业者尽快就业和鼓励企业扩大雇佣、稳定就业为导向的“就业保险型”失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中外来人口的作用及流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城市就业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内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原因,经营管理面临困境,效益下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实行的“低收入、高就业”政策导致企业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显性化,失业下岗人员增多,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1997年9月底全国有失业人员1057万人。[1]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就业人口涌入劳动力市场,根据劳动部门测算,仅从1996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新成长…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就业模式对就业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殷晓清 《人口研究》2001,25(3):20-25
按照经典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论 ,在工业化取得进展时 ,转移出农业的人口应该向城市迁移流动 ,从而使城市人口比例提高。可是 ,我国乡镇企业的大幅度发展并没有造就积聚这些人口的城镇 ,已经发生的民工潮也没有带来结构性的人口迁移。这说明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本文试图将迁移就业的阻力归结为就业模式。先抽象出“农民工”就业模式的基本特征 ,论证转移劳动力采用这种就业模式的先赋性原因及自致性原因 ,最后演绎出一个必然结论 :“农民工”就业模式阻碍我国劳动力转移采取迁移方式  相似文献   

5.
就业:势态分析、根本出路与中长期方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解决就业的主要路径来看,发展农业、国有和集体企业、大企业、社区就业、吸引外商投资等,有的会继续从中挤出劳动力来,有的即使能增加就业,但也从根本上改观不了失业率将会很高的局面。一个国家,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每千人企业数量在40~60个,65%~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惟有大力发展几千万个中小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就业难题,而发展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的关键是有没有以千万计的创业者。就此,作者提出紧急制定和实施“21世纪创业者和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并就这一重要计划进行了概要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 实行多种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给全国农村带来了建国后少有的经济繁荣和兴旺的景象。它的优越性已为实践所证明。但是,恰值普遍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际,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面临着回升趋势,农民在生育上的无计划倾向有所抬头。有些人由此而提出了疑问,仿佛农民多育问题主要是由农业生产责任制引起的,自觉不自觉地将计划生育工作与农业生产责任制对立起来。农业生产责任制与计划生育是一致还是“顶牛”?农民是靠多生孩子致富,还是靠“两种生产一起抓”致富?对于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研究和讨论,使人们的认识明确起来。当我们细心研究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型事物正在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即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兴起了一种把农业生产与人口生育两种合  相似文献   

7.
就业质量: 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又是一个世界性、跨世纪的难题。“充分就业,体面劳动”是我国政府就业工作的目标,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心愿。不断改善就业质量,是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方面;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因此,就业质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就业质量的概念(一)什么是就业质量质量一词在《辞海》中有两层含义:1.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如教学质量、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将脱离农业生产部门,而转到非农业生产部门就业。这是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报道,“七五”期间我国将有一亿农业劳动力要转向非农业生产部门。如何解决数量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在这种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什么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目前农村商品经济深入发展中比较突出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搞清楚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受到不利影响。本文根据湖南省祁阳县的调查,试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教。  相似文献   

9.
<正>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七一”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提出“更加自觉地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初步解决了八亿农民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五大对我国今后若干时期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一系列的工作措施。这些措施将对我国今后的城镇人口就业发展趋势产生深远的影响。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尤其是用工方面的改革,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均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经济成分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从运作之日起,其就业机制就是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这种就业机制的活力也促进许多…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合理界定就业质量概念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我国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就业质量及其地区差异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就业质量总体偏低;各地区就业质量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唯一因素。因此,各地区应该在十八大报告指导下,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体包括三种形式:①“离土不离乡”,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在其本乡本地转向第二、三产业;②“离乡不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本乡去他乡仍从事农业生产;③“离乡又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镇就业。本文所要谈论的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一转移方式。一、当前农村剩…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的就业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沿袭着不合理的传统模式。在“充分就业”与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难以两全的矛盾选择中,以牺牲后者为巨大代价换取了形式上的“有保障”“充分就业”。这种就业方式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尤其在目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牵动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迫切需要摆脱就业领域的困境,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大系统内,实现劳动就业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优结合和最高效益。本文试图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制度,探索能真正解决中国人口就业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农业发展看“刘易斯转折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洪银 《西北人口》2009,30(4):15-18
中国“刘易斯转折点”自“民工荒”出现后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从中国农业发展背景分析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研究得出:中国农业收入变化与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脱节,中国现阶段尚未真正进入“刘易斯转折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仍是未来农村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罗湖区是深圳经济特区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企业出现“六种人”.做好“六种人”的计生管理是罗湖区企业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几年来,罗湖区对企业“六种人”的计生管理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什么是企业“六种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关、停、并、转的优化组合,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施,企业出现了“六种人”,即:①留职待业人员;②关停并转企业未重新就业人员;③解除劳动合同未续聘的离岗和辞、离退职除名人员(户口在本企业);④承包经营人员;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然而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困难更加突出。在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比较有效的。本文深入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机理和面临的障碍.提出了制定科学的农业集群规划、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就地创业等建议.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态”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动态”表述,所涉及的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安徽省阜阳市转移的实例出发,对农村劳动力“剩余”、输出、就业、“回流”四种状态作一简短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其一,农村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充分就业,而不充分就业在目前农村土地和其他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又以不充分转移为关键。其二,农村转移人员跨地区“流动”区域过于集中,劳务输入地边际产出明显,而输出地农业规模化生产却受到限制。其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环境与就业人员心态上存在严重“异化”现象,需从全民的道德素质和制度层面上予以改进。其四,近年内农村转移人员“回流”又以重返农业为主,在现有农村金融信贷体制下,农民创业更难。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条件行业差距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选取流动人口典型就业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探讨行业之间就业条件差距的代际变化情况,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丁资、劳动强度、社会保险状况等就业条件的行业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农民工就业条件的代际差距有明显扩大趋势,反映出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与部分劳动者的权益损害。行业待遇差距过大,将会恶化劳动力供给结构不均衡,甚至加剧近些年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童玉芬 《人口学刊》2024,(1):127-12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就业、拓岗位,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背景 目前,我国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市场导向的经济变革在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问题。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尽管实现了充分就业,但同时也人为地破坏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有机构成,造就了企业中大量冗员的存在。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然要改革原先的经济体制,包括就业体制。经济单位为了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不得不裁减冗员,企业职工“下岗”也就不可避免;再者,我国目前80%的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隐性失业大量存在,而且,许多企业已不得不宣布破产,其职工已加入失业者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