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校老校园改造建设要做好规划设计,在规划原则上,坚持法定性和连续性;发展模式上,"挖潜改造",适度扩建;建设风貌上,新老结合,和谐建筑;建设内容上,突出重点,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老建筑再生与城市空间品质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老建筑再生对于城市的价值意义的研究以及对城市与老建筑关系的分析,从多个角度阐述由老建筑再生所带来的城市意象、城市肌理、场所精神、城市色彩、城市风貌等要素的变化及其促进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这一观点行论证。  相似文献   

3.
慢半拍     
孙道荣 《社区》2008,(17):37-37
小城有两家电影院,一家老的,坐落在老城区,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建筑。它的辉煌,已经像它的外墙一样斑驳不堪;那家新影院,前两年刚刚建成,矗立在新区,高大气派。老影院的顾客,越来越少,除了设施太陈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已经沦落为二线影院.新片都放成旧片了,它才开始放映。而新影院是一线影院,所有的大片、新片,都是和全国同步上映。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现代建筑产业对建筑质量、物质源消耗、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意义。介绍了沈阳市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依托,以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基地"和"现代建筑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发展思路的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历程,提出了沈阳市现代建筑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墨尔本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这里有钢筋丛林般的摩天大厦群,也不乏怀旧气息浓厚的老旧街巷——同样这里也拥有极富“年代感”的老菜场——女王市场。2010年当听闻北京的崇文门菜市场拆迁的消息时,我还有点不大敢相信,这个比墨尔本的老菜场档次高很多、建筑也新得多的菜市场怎么说拆就要拆了呢?说实话我真的有那么一点不大明白……  相似文献   

6.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的政策目标,我国于2009年,选择部分县(市)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已实施老农保的地区而言,在新农保试点过程中,需妥善解决新老农保有效对接问题。针对新老农保对接面临的缺少实施细则及操作规程、新老农保对接补贴难落实等问题,建议采取新老农保在缴费年限方面的有效衔接、按折抵缴费年限给予相应的对接补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专项配套资金、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例等举措,实现新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胡国鹏 《社区》2005,(8):28-28
老小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相比新建小区而言,一般指在1997年以前建设的多层居民住宅小区。目前在我国的城市中,老小区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甚至占到70%以上。老小区没有物业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与新小区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一是受当时条件的局限,小区配套设施的标准低,有的甚至连自行车棚都没有,更谈不上汽车库了;二是老小区的市政设施多年失修,小区内道路坑洼不平,化粪池经常堵塞外溢;三是居住环境较差,绿化面积少,居民违规搭建的建筑比较多;四是流动摊贩多,马路市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五是老住宅小区没有管理部门,基本的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成为城市新市民。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成都市成华区58万常住人口、20万暂住人口中,通过经商、拆迁、移民等方式,成为成华新居民的约占40%,是推动成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成华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凝聚新老市民人心,融合新老市民情感,汇集新老市民之智,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一项内容,搭建起交流平台,实现新老市民共住共治,形成了新老市民一家亲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新兴城市市民阶层的崛起,一种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建筑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这种新建筑一方面表现为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复兴,另一方面表现为新兴自然科学知识用于新建筑中,同时新建筑理论相继崛起.创新性、古典性和人文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陈浩 《社区》2012,(4):57
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是一座新老混搭的海港城市,整座城市四面环水,是一座真正的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故此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这里不仅环境优美,建筑高雅,而且美女也多,那些穿着时尚服饰、化着精致妆容的女子,还有那些不事张扬、悠闲自得的休闲美女,总会让你的眼睛应接不暇。有朋友  相似文献   

11.
天津老城厢地区历史文化及拆迁前保留建筑现状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文史资料和实地调研,归纳了老城厢地区在天津城市历史发展中自明清时期至今,由具有绝对统帅地位的政治活动区,到逐渐没落,直至成为城市普通居住区的演变过程。分析总结了天津集商业文化、外埠文化、西洋文化、平民文化于一身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这种文化特征影响下的天津四合套在院落布局、形制规模、细部装饰等方面的建筑特征,并对拆迁前历史风貌建筑的数量、保存状况、建筑特点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整理。希望能在如实记录历史的基础上,为其他城市旧区更新发展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阆中古城由于保护意识不够,责任感不强;保护资金短缺,影响古城保护;保护手段有限,效果不佳;以及古城内居民的生存问题等诸多原因,制约着古城的保护,使古城阆中的保护成眉睫之势。在具体保护过程中,应在坚持古城保护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阆中古城的环卫风水意向、古城文化、古建筑等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北京旧城的街道规划及其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旧城是明清时期的都城,它的城市规划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后的经典之作,因内外城垣拆毁,在城内拓宽改建道路,兴建高楼大厦,破坏了旧城的城市规划和风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斥在世界文化遗产之外。鉴于北京旧城城市规划在中国和世界城市规划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抢救北京旧城街道格局和历史风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老城区内遗存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涉及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传统建筑特色、盐商建筑特色和建筑砖雕装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相对滞后,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进步的空间,部分观点仍存在着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古建筑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文化象征。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古建筑保护的二元难题。通过梳理我国城市古建筑保护的发展历史和实践经验,剖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和法国等域外制度经验,提出应当通过提高保护意识、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合理的古建筑产权制度、实现古建筑保护与城市规划相配套、发挥专业咨询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执法力度等,建立适合中国城市发展转型期的城市古建筑保护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位于太湖平原水网地区的水乡城市景观,因河湖与道路、建筑物相交织而著称,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乡城市景观生态保护已成为突出而紧迫的问题,它关系到区域持续发展和生存环境。分析指出,城市水系宜兴不宜废。当前,净化城镇水系,使其免遭污染,已很紧迫。笔者提出了综合治理水乡城市环境,采用生态工程和生物净化技术等初步方案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古城、古镇、古村是建筑艺术与民族文化高度整合的产物,是历史风貌的最直接载体,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与山水相结合,具有古朴、灵秀、精致等特征,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近10年来,我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逐渐兴起,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湖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省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极具开发价值,特色旅游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黄石作为湖北重要的工业城市,要在武汉城市圈中真正成为副中心城市和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黄石的青铜文化是提升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应大力弘扬。本文对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认识到它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然后在弘扬青铜文化的措施上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与主张。  相似文献   

19.
吉林市江南在历史上开发较慢,进入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南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和新世纪,江南发展迅猛.然而,江南的历史却鲜为人知.笔者试图通过对吉林市江南的历史遗迹、古迹、交通、旧事等的介绍,以期对吉林市江南的历史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