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勰论遣辞     
刘勰对于遣辞的一些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切实有力”,使文章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是值得借鉴,值得批判继承的。 刘勰在他著的《文心雕龙》《章句》篇里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又在《知音》篇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从这些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出,刘勰深深地认识到遣辞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关键。因此,他对于这一个问题,是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的。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的《养气》篇,属创作论。在这里,刘勰通过对创作活动的研究,提出了“养气说”。这是第一次将“养气说”从哲学领域引进文学理论领域。 刘勰的“养气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全面地研究《文心雕龙》,当然首先要认真研究《养气》篇;而研究《养气》篇,首先应当注意这段话:  相似文献   

3.
《宗经》是中国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刘勰在《序志》中曾公开声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在关于文之枢纽的五篇文章中,《宗经》又是它们中的核心。对这个问题,清人纪晓岚、近人刘永济先生都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有过很好的说明,而祖保泉教授在《文之枢纽臆说》一文中阐述得尤为透彻。他说:“刘勰抱着宗仰孔圣人的思想来‘论文’。那么,被称作“经”的‘圣文’,很自然成了他立论的准则。‘宗经’成了他撰写《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或者说,《宗经篇》所阐明的思想成了他论文的总纲领”。祖先生所作的结论是非常令人信服的,关于《宗经》在《文心雕龙》中的特殊地位,已经无需我多说了。本文要谈的是个人对“宗经”的看法,并附带说说对《宗经》中某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的篇章中,被刘勰称为“文之枢纽”的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五篇。这五篇的基本内容和关联,已故刘永济先生曾做过准确的说明。他认为“前三篇揭示论文要旨,后二篇抉择真伪同异”,“五篇义脉,仍相流贯”。“揭示论文要旨”的三篇专论,就是刘勰自称的《文心雕龙》全书的“纲领”,其他诸篇则是“毛目”。(《序志》)纲举目张,所以刘勰自服地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序志》) 这个“文之枢纽”,论证了“为文之用心”的一些关键问题:“道”、“圣”、“经”三个概念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道”、“圣”、“经”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又是怎样的呢?此类问题,正好构成了《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骨架。而对这个“骨架”理解  相似文献   

5.
诗词的境界应该是情景交融,即在“物动情,情融景”的交融中,把情与景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但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结合却不只是一种模式,在表现上往往纷呈出多种多样的情状,有的境界是以写景为主,有些境界却以直接抒情为主。对于这些特点我国古代文论家早已注意到了,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就说过:“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在这里已形象地指出创作中的“图貌”与“附声”的区别,即直接描绘客观景物的神态与外貌的“图貌”,要“随物以宛转”,更加重视客观  相似文献   

6.
论文,即论断事理的文章。论文这种文体在我国,可说是源远流长,品类繁多。除论而外,还有说、辨、解、原、议、释等。吴纳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都是将论视为论说文中之一体。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篇中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精研一理者也。”意思是说所谓“论”,就是概括各种言论、意见、精密地研求出一种道理。在论到这类文章的体制和写作特点时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对有数,追于无形,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乃百虑之筌蹄,万事之权衡也。故其义贵园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理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这就是说刘勰认为,论有五个要点:一是辨明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与《老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体大虑周的古代文论巨著。据刘勰自己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文心雕龙·序志》。以下凡引该书.只注篇名)。所谓“道”,就是规律。然而我国儒、道、佛三大派,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想规律和创作规律的理解都在歧异,因此,探讨《文心》的思想渊源和归属、便成为“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理清刘勰美学思想的脉络,而且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要创造第一流的文学艺术一般说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诗词更是如此。诗词创作由于形象思维的作用,情与景结合,意与象结合,这样便形成了意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的:“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实质上就是指内情与外景融成的意境。我国古代诗人词人和诗词评论家很早就已运用这个概念作为品评诗词高下的一个标准,不过他们所使用的名称各有不同罢了。如初唐诗人陈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篇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0.
章法论是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属于文章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文章学专著,书中虽然没有提出“章法”的概念,但他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却明显地存在着。可惜,章法论在《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至今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和评价。郭晋稀说:“《熔裁》是探讨熔意和裁辞的。”(见《文心雕龙注译》408页)詹瑛把《章句》列入“修辞学”。(见《刘勰与(文心雕龙>》76页)牟世金认为:“《附会》近于所谓篇章结构问题。”(见《文心雕龙译注》88页)周振甫宽泛地说:“《附会》  相似文献   

11.
刘勰论宋齐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指出,他是因目击后代文风不良,企图予以矫正,因而写作《文心雕龙》一书,详论作文之法。《序志》云:“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他所指责的这种不良文风,主要是指宋齐文学而言。《文心雕龙》全书中对宋齐文风屡有评述,我们对刘勰在这方面的看法,如果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将有助于理解《文心雕龙》的写作宗旨和品评标准。刘勰在《时序》篇中评述宋齐文学道:  相似文献   

12.
亚理斯多德的《诗学》和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的时间尽管相距八百余年,然而它们各自在西方和东方文论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则早为世人公认。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亚理斯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二千余年”。我国清代学者章学诚认为,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高成就,他说:“《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至于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诗论     
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贯穿着古代文学的始终。因而中国古代文论主要的是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尽管是泛文学的,但其主干则是诗赋。“文心”,相当一部分是诗心。刘勰提倡“宗经”,其一是《诗经》。根据五经总结的“六义”,其中如“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也可以说是诗的义则。“文之枢纽”中的《辨骚》篇,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屈骚的艺术价值。风、骚并峙,在理论上揭示了古代文学的两大源流。“论文叙笔”中,《明诗》篇论述了诗的历史、诗的特征。《乐府》篇论述了诗与音乐的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从文学层面来全面而公允评价楚辞的专论。刘勰从批判汉儒以“经”解“骚”的错误观点出发 ,充分肯定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取熔经意”与“自铸伟辞”有机结合的艺术特征。由此总结出“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刘勰的楚辞论 ,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什么含义,直到今天,经济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不一致。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以供商讨。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楚辞学史上第一篇从文学层面来全面而公允评价楚辞的专论,刘勰从批判汉儒以“经”解“骚”的错误观点出发,充分肯定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取熔经意”与“自铸伟辞”有机结合的艺术特征,由此总结出“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附其实”的创作原则与文学规律,刘勰的楚辞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文学风格的刚与柔的,当推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清浊,意近于《文心雕龙·体性》所说的‘气有刚柔’,刚近于清,柔近于浊。《风骨》篇说:‘翬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是指气的重浊柔弱。又说‘鹰隼乏彩,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是指气的清新刚健。”曹丕讲的“气之清浊”。也就是刘勰讲的“气有刚柔”,不过这里又稍有差异。曹丕讲的“气有清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刘勰著作《文心雕龙》“为文之用心”的中心意图重新解读《养气》篇,在此基础上,就《养气》篇的研究中关于《养气》篇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养气”的功能及作用、“气”概念的理解等三个方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质疑,并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用现代观点诠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不同意认为《物色》篇位置排列“有误”的观点,认为目前的《物色》篇的位置暗含了社会与自然并列的思想。《物色》篇提出的“阴阳惨舒”说揭示了人的心理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同构对应”和“物我交感”,也说明了自然景物是文学本原之一。本文认为“阴阳惨舒”说、“联类不穷”说和“情往似赠”说等三说,可以看成中国古代“绿色”文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