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支疆知识青年问题,是个比较敏感、复杂的问题。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知青集体闹事,要求返回上海的“阿克苏事件”,影响全国。近年来,上海也经常有成批倒流回沪的知青,成为新的社会问题。社会上,有关支疆青年的传闻颇多,沸沸扬扬,影响很大。上海支疆知青的情况到底如何,这是大家所关心的。笔者最近在新疆一个月,走访了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石河子等几个上海知青集中的地区,接触了大量的知青和有关方面的领导,对新疆的上海知青问题作了一些调查。  相似文献   

2.
大陆近年来不断出台各项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的政策举措,为台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创造条件,不断增加台湾同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参与感。为实地感受各项政策措施落地实效以及给在地台商台胞带来的实际效应,2019年底,上海闵行区台办组织媒体记者走进上海台商子女学校,调研与在沪台商切身相关的子女就学问题,了解在沪台商的发展诉求。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于自己的“根”的追寻,是那样的执着,这种执着近似大雁的南来北往,也近似鱼儿的洄游,这种动物性的追寻在打上了人类的感情烙印以后,便呈现出一幅幅人间悲剧与喜剧的画面,也奏出了一幕幕感情与理性、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人生和社会的交响乐。自从五十年代末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以后,知青问题便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当然由此也引发了种种的不安定的因素的时断时续的暴发。七十年代末的“返城风”,把大多数的知青刮回了城市,就象飘零的孤叶落到了树根。知青问题以“知青办”的取消为标志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知青都回到了“老根”上,有的仍然象一叶孤舟漂泊于海上,他们知道港口的所在地,但他们却无法驶入港口。命运的嘲弄,现实的冲击,内心的折磨以及对根的执着的追求,他们无法忍受那可望而不可及的“港口”对他们的排斥态度。不论从怎样一个角度讲,对他们实行一种“补偿”性的政策都是必须的,是人道主义的,也是  相似文献   

4.
张莉莉 《社会工作》2011,(13):45-46
案主小新是外来务工子女,2010年放暑假来上海探亲,在来沪不到一个星期里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情绪冲动下对路人实施了抢劫。为了更好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区未成年人检查科允许案主取保候审,在这期间南社工对其进行社会观护。  相似文献   

5.
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是促进了知青作家的文化身份自觉,意识到新文学对传统和民间的疏离和偏执,开启了"寻根文学";另一方面,受社群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影响,创作视野不够开阔,思想高度有较大欠缺。  相似文献   

6.
Nga guo Nin,Nga huo Nin!”(注:沪音外国人”)这是一个外国人到了上海最先学会的一句方言。这句话不仅是他们语言接触的开始,而且更是他们对另一种文化环境了解的开始。这句简单的话却反映出中国人强调集体形象和内外差别的观念。正因为如此,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将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中国人,但又必须学习如何做一个在上海的“外国人”。  相似文献   

7.
知青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次由亲身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一代人作为创作主体亲自参与创作的一种文学题材.知青文学描写的是知青作家的心史,也是一代知青的心史.知青文学关注和探讨知青生存问题的精神思索,探寻了知青精神家园的失落、寻找和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看了吴铎同志的文章《当前上海市区乞讨现象试析》以后,使我想起了我碰到过的这样一个“乞讨”。那是我在部队服役的时候,一次回沪探亲后返回部队,在上海站候车室等车,有一个中年农村妇女,穿戴尚可,几次向我讨钱,说是去天津探望丈夫,上车前不  相似文献   

9.
<正>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宋浩庆先生的专著《红楼梦探——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与赏析》问世,似给红学界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红楼梦》是一部举世皆知的伟大作品。然而,自曹雪芹大体上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小说之后,争论也就留给了后人,《红楼梦》一书就成了一部二百多年来难解的谜。尤其是公元1791年、1792年程甲本和程乙本摆印本问世之后,又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而争论主要是集中在后四十回。这个问题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就成了研究《红楼梦》的一个方面。其中,争论的问题不少,而主要是后四十回到底全是高鹗所补,还是如高鹗  相似文献   

10.
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汉生  刘亚秋 《社会》2006,26(3):46-68
任何个体化的叙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文本”的痕迹,知青集体记忆正是通过知青个体化的充满张力的叙事而展开其逻辑的。通过叙事,知青“自我”意义和“群体”意义生成,在此基础上,知青通过对“代”的认同,使得自己与国家历史相联,以确定自我形象并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定位。知青对意义的定位和追寻反映了这一代人持续的和深刻的认同危机。“劫后辉煌”是知青对自己青春创伤的救赎。尽管知青集体记忆存在着复杂的分层,但是,意义已经在叙述和回忆中完成。知青文学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刻写方式,知青聚会作为一种普遍参与的操演方式,它们对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上山下乡”历史事件的特点为知青集体记忆的建构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我们希望有关知青社会记忆研究能够在研究实践层面推进社会记忆研究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1.
案主小新是外来务工子女,2010年放暑假来上海探亲,在来沪不到一个星期里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情绪冲动下对路人实施了抢劫。为了更好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区未成年人检查科允许案主取保候审,在这期间由社工对其进行社会观护。小新1993年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小镇,案发时在当地一个住宿学校读初三。案主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一直在上海为私人老板打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案主在上海读书直至小学毕业,之后考虑到需要在户口所在地参加中考,为了跟上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三年前父母把案主送回老家读初中,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日常生活,每逢寒暑假案主就来到上海和父母团聚。  相似文献   

12.
“养儿防老”,这条千百年留下的古训,却悄悄地被上海人改变了。在最近的一项关于养老方式的意愿调查中,中年人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在家由配偶照顾”。抽样调查中,在回答“选择什么养老方式”的问题时, “在家由配偶照顾”占43%,“进护理院或到养老院”的占19.67%,而“在家由子女照顾”仅占15.29%,其中,依靠子女的比例是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下降的。上海是一个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230万,约占总人口的17.4%,估计到2030年,老年人数将达到483万,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个“银发人”。  相似文献   

13.
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社会化的形式。这种期待是父母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它将有意无意地激励和指导着子女今后的成长,塑造子女的社会人格。根据1988年进行的“中国七城市居民生活意识及劳动态度研究”的调查中涉及到的广州地区1100位各种职业的父母回答的有关问题,并在电子计算机统计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父母  相似文献   

14.
车红梅 《学术交流》2012,(4):177-181
北大荒文学中的"硬汉"形象,承传了北大荒人的精神特征。梁晓声的小说最具代表性,塑造了这类北大荒先进知青的典型形象。"硬汉"具有刚毅果敢、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他们在知青中具有任何人都无法与之匹敌的威信。作家所挖掘的"硬汉"精神,是北大荒知青精神的写照,他们都具有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哪怕是面对死亡的威胁,都不迷失自我价值,始终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硬汉"形象是梁晓声的精神自画像,肩负着北大荒知青一族的精神期许,成为北大荒人精神特质的文化符码。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美德,许多子女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然而,在社会日趋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却有少数人忘恩负义,拒不赡养父母,甚至还打骂、虐待,不仅严重地侵犯了老人们的合法权益,而且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在农村,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而引发的纠纷案件也呈上升之势,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据南漳县法院统计,该院1992年受理的赡养纠纷案件为64起,其中农村61起,占95%;1993年为83  相似文献   

16.
法国政府部门中雇员们的子女比起别人有更多的可能性成为政府的雇员。从父辈那里获得的东西不仅有对公共事务的热心,而且还有在政府部门工作方能得到的安稳感。尤其在失业高峰时期,情况更为明显。因为你是政府的雇员,你让不可能是多余的人;你拥有的是无忧无虑的职业,一份渐渐上升的薪金,一笔可观的退休金。当然,对那些从父辈起就享受到这种职业的好处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继续选择这种职业。大体上讲,法国人的子女在长大成人后不愿离开他们所属的社会阶层。大多数农民  相似文献   

17.
徐剑 《新华文摘》2022,(3):85-87
1 已经是江南二月天了. 沪上的倒春寒有点冷,那天晚上,大先生在寓里将一部杂文集编完了,收录文章共五十一篇,其中他最动情的仍是《为了忘却的记念》,此文写于1932年之夏的沪上,左联五位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被杀于上海龙华监狱,噩耗传来,大先生遂起悲愤、悲怆之情,著此文时,大先生无法抑制内心的酸楚,都是...  相似文献   

18.
《形式逻辑教程》1987年9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全书十七万余字。该书由上海机械学院唐志任主编,我校孙汝荣、西安统计学院李谦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八位同志都是上海和西安各高等学校长期从事形式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教程》一书是经过沪、陕等一些高校试用一年之后修订而成的。  相似文献   

19.
董慧 《学术交流》2015,(4):203-208
"知青小说"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知青小说"和"后知青小说"两个阶段,"后知青小说"体现了对"知青小说"的超越:在结构方面,"知青小说"强调以双线并行的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来宣泄内心情感,"后知青小说"则挣脱了意识形态的魔咒,以散点叙述的方式,在解构历史的同时,也解构现实当下,思考有关人生存的尊严、良知等深度问题;在主题方面,"后知青小说"解构了"知青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对严肃事件采取狂欢化游戏态度,以"性"的高贵纯洁击碎了所谓的理想,以戏谑嘲弄取代了当年的"青春无悔";在叙事立场方面,"后知青小说"不是站在知青的立场上去感恩亲情,而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展示知青的罪恶,表现灵魂的忏悔,同时找到救赎之路,以换位思考将知青小说的反思力度向纵深推进。"知青小说"多次站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潮头,引领文学的风尚,慰藉饥渴的心灵,记载受难的历史,升华对人性的体悟。"后知青小说"则挖掘了知青经验的冻土,表现出对责任的认知和可贵的自省、自审意识,在百家争鸣的当下文坛取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申牛 《社会》1992,(10)
五十年前租界林立的十里洋场,半个世纪后改革开放的风水宝地,在这一转眼间,沪上又是一片热土,土地批租如火如荼。1988年8月8日,上海市第一块批租土地签约。此后,在一些老上海的“洋鬼子卷土重来”的重重疑虑中,土地批租缓缓而行。到1991年底,四年中才批租了12块地。然而,今年形势突变。南风北渐吹醒了申城人:昔时租界与今天批租毕竟不能同日而语。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