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之谜解答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对资本逻辑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最高原则的否定和批判。正是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剖析和诊断,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对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幻象和现实运作的双重瓦解和批判,从而实现了对超历史的形而上学和非历史的资本主义神话的双重终结。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发展,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哲学变革就可以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深度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度相关联.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的理论高度直接影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一旦将资本逻辑批判看做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核,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就具有了双重逻辑,一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二是以资本逻辑批判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是过去研究中被着力关注的问题,而后者如何呈现,至今还未得到系统的探讨.相比于前一逻辑,后者更能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维度,更能有助于我们对社会生活做出更为现实的批判分析.基于资本逻辑批判的构架,马克思曾提出过诸多的“计划”,但最后完成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新的理论构架是当前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资本作为现代世界的重要维度,其内在逻辑困境凸显了现代性本身的弊端.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困境的现实表现出发,揭示资本的食人性和贪婪性,指出资本逻辑即是走向崩溃的逻辑,并通过进一步揭示资本逻辑内在的形而上学同一性本质,对资本展开自内而外的深层批判.马克思以人的现实生命活动为基点,将劳动、生产、交换、流通等作为实践活动的具体环节加以把握,从而超越了资本逻辑框架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玉  史巍 《学术交流》2006,23(12):1-5
在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基础上,卢卡奇试图将物化学说放在现代性批判的高度上,力求运用总体性思想,以物化概念为切入点,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物化的表现、劳动的物化以及物化产生的后果展开批判,深度分析物化意识,彰显物化的内在结构、揭示物化的历史规律,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同时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性尝试,采用哲学的批判方式追问理论的预设,把现代性的批判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等其他领域,以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基乃至人类的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考,其理论旨趣在于破除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消除现代性社会中存在的危机。卢卡奇的物化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向。从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多重批判维度入手,疏理卢卡奇学说的逻辑理路,以期能够走进卢卡奇学说本身,从而对以后的哲学的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概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并反思了 2 0世纪西方新闻与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历史 ,认为从理论表述的“场域性”来看 ,它有着自由主义话语、社会进步与实用主义话语和文化批判话语的背景。同时 ,它在总体上又是顺着新闻自由的逻辑而发展的 ,这种逻辑又进一步分为政治的逻辑、市场的逻辑或经济的逻辑、文化教育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涂良川  潘依林 《国外社会科学》2023,(2):210-225+247-248
在科技加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与技术的再次深度合谋产生“技术封建主义”,代表了技术文明的现实悖反与资本逻辑的时代面相。一方面,发达的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是人类自由与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资本主导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技术封建主义的政治逻辑,使人再度回到抽象的“群体依赖”。技术封建主义本质上是以产权、接口、标准等原则“割据”地重述占有与征用的封建逻辑,是科技进步的政治退步。今天的科技虽然推动了人本质力量的提升、交往能力的扩展和独立自主的获得,但是技术封建主义却现实地表现为政治退步的“寄生经济”,并使资本家假借科技之名坐享其成,成为“懒惰的食利者”。对西方左翼学者“技术封建理性批判”的政治批判研究表明,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揭示“技术封建主义”科技进步的政治退步现实,深刻批判资本对科技支配的政治逻辑本质,才有可能真正使发达的科技服务于人,推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既是建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哲学革命,确立了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阐释人类历史的基本原则和理论结构,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创立则使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批判.从宗教批判到对国家、法和政治的批判,再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第一重逻辑;而从宗教批判开始的对黑格尔和整个近代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构成马克思批判哲学的第二重逻辑.无论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始终是围绕着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危机展开的.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人的对象性的本质,将人自身的存在理解为一个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现实的生活世界的生成过程.一般形而上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三者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脱离三者任何一个,都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通过批判分析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系统化,使之成为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始终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资本论》的逻辑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经济结构,而是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全部的历史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8.
张春玲 《创新》2014,(3):31-34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现代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其运行过程所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运动轨迹和发展规律。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内在灵魂和核心原则,是解开现代社会秘密的一把钥匙。从资本逻辑到资本异化,再到资本霸权,资本逻辑以越来越隐蔽的方式深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对现代社会的全面统治。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在当今世界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资本逻辑支配的现代化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彰显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革具有进步性,但是,在经济层面上,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化以残酷地剥削、物质主义膨胀和对外扩张掠夺实现资本的增值;在社会层面上,为维护资产者的利益造成严重的贫富分化决定自身短暂性的历史命运。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抑制两极分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摒弃物质主义膨胀造成人的精神价值失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生态危机和对外扩张掠夺的侵略本性,为人类文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批判和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以实践的魅力彰显中国方案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作为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宏大的理论系统,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与继承赋予了哲学以社会历史属性,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马克思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析,开辟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科学,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益视角;马克思对葛兰西和阿尔都塞等人产生的深刻影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资本重组的今天,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依然能为我们的时代所用。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11):82-85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发展中不断亮出"消灭哲学"的利剑。从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消灭哲学"具有五层意蕴,其实质上意指人们只有用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非纯粹的理论批判)来变革现实的社会制度,才能扬弃源自这种现实制度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消灭哲学"是在唯物史观批判和超越旧世界观中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哲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推进"消灭哲学"的逻辑主线。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维度、物质经济维度、历史主体维度、革命实践维度来推进"消灭哲学"。  相似文献   

12.
学界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理解和解读,目前仍存在着诸多观点上的分歧。尤其是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立场、原则问题上,学界并未给出明晰一致的阐释和解答。事实上,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立场是非常鲜明的。马克思通过哲学、社会理论、理性形而上学和资本的逻辑等不同视角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并且,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根本原则,内在于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体现为历史生存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的著作蕴涵着丰富的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表达采用了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形式。但是,在这一逻辑形式之下,马克思却深入地挖掘了人的复杂的现实关系维度,深刻而辩证地揭示了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现实物质生成性特征以及社会发展应当具有的属人性特征。与此对应,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对社会关系的物化。  相似文献   

14.
资本逻辑的普遍统治是现代人的基本存在境遇.《资本论》对于资本逻辑的辩证叙述,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中的现代人存在境遇的辩证诠释.这一诠释体现了马克思辩证法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表明“资本逻辑的存在论批判”是马克思辩证法独特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哲学对于传统实体存在论的颠覆,决定了马克思辩证法的资本逻辑批判不会局限于非批判的实证主义,也不会停留于黑格尔哲学的抽象概念式批判,而是立足于资本逻辑背后所隐藏的人的多重异化形态,对于资本逻辑的实体存在论基础这一理论的支点给予彻底瓦解.《资本论》的辩证法思想为当代人诊断现代性的时代病症,走出资本逻辑设置的精神藩篱,期许非物化的可能精神生活,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资本生产方式逻辑演进序列的考察,分析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论证了资本生产方式历史终结的必然性,从而批判了当代资本经济关系永恒论的错误。通过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内在规定及外在形式的考察,提出了作者对作为一种"特殊资本生产"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积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实践中,所独具特征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前景的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6.
张蓬 《浙江学刊》2006,1(3):67-73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李东旭 《学术交流》2012,(8):124-126
资本概念原初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术语,特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出,扩大了资本的内涵,资本成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所有资源的代名词。但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资本,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上,它除了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客观性、无形性、生产性和非均衡性。社会资本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其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一般来说经济资本比较容易转化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解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常用术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从哲学维度阐发了以社会至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深刻考察,从经济维度诠释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异化本质;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历史维度得出了市民社会是整个人类历史的现实基础的科学结论。今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恢复人的社会主体意识、倡导社会自治,从而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本市场总市值目前居全球第四,却强而不大、不够健康。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器。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问题都说明,要由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使国民经济保存可持续发展,我国亟需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的”民族主义、极端的国家主义和纯思辨的表达形式是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只有在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三个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科学批判的过程中才有新哲学的构建,这就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这一文化逻辑不是在独立的传统哲学框架内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历史学批判、社会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对我们在中国发展马克思哲学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撇开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和研究的关注,缺乏马克思主义各个研究领域的对话和交流,就会违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和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规律;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通过对当代具体科学成果方法论上的概括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的反思,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规律及其趋势做出哲学层面上的科学解释并为实践提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