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杜国 《社科纵横》2023,(3):100-105
在法家、儒家、朱子理学等众多思想的影响下,“以法为教”“应合经义”“奉法循理”“一准乎礼”“以严为本”“严格解释”的中国古代刑法解释原则相继被确立起来,中国古代刑法解释权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官方释律的独占地位日渐式微,带有学理解释性质的私家释律先后经历了禁锢、解封、发展、兴盛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在刑法解释方法的层面上,除了扩大解释、限缩解释、类推解释、当然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等具体的刑法解释方法被广泛地加以使用之外,经义训诂、连事比附、辩名析理、成案解释等众多中国古代特有的刑法解释方法也被创制出来,并在中国古代刑法解释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姚振文  王肃 《唐都学刊》2012,28(3):74-77
“金、鼓、铃、旗”古代形名指挥系统,是“奇正”概念赖以建立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这种指挥系统已被逐步淘汰,今已不复存在,“奇正”的本义与概念也随之而模糊甚或丢失。在整理古人对“奇正”内涵解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定义、再发挥,以使古老的“奇正”焕发新的生命力,为现代军事学服务。  相似文献   

3.
去“罪恶之城”出趟差,完全可以避开厚厚的账单,不必让信用卡刷爆,或者是被老板炒鱿鱼,这里是一些在拉斯维加斯避免财务危机的小帖士。  相似文献   

4.
《东西南北》2012,(17):21-21
近几年,天仙妹妹、芙蓉姐姐、凤姐、贾君鹏、小月月、郭美美、干露露等一连串的名字构成了互联网世界的喧嚣与躁动,一个个造星神话也让这些网络明星背后的策划人渐渐浮出水面,“网络推手”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互联网上,“网络推手”这个新兴名词多被解释为:“最开始把网络明星推出来的人”或者“使人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的人,一种正在网络风靡的身份”。百度百科将其定义为“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其推广的对象包括企业、产品和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严格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规定的解释条约的国际法规则,对《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规定的“市场扰乱”概念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判断中国出口纺织品是否给进口国造成“市场扰乱”时,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第16条规定的“市场扰乱”概念的定义为法律依据,并以“实质损害”作为产业损害程度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宋诗婷 《东西南北》2013,(21):20-20
管理一家投资基金公司的王瑛,最近一次01起小规模哗然,是她在正和岛发布的“退岛”声明。“进入一个在商言商的时代”成为一个普遍认可的提倡,而自己在岛内一个微信群中用规则支持“选举管理公共事务的管理委员会”被解读为“热衷政治”时,她郑重地写了一份声明,一半解释为什么退岛,一半解释为什么要发这个声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特定”是“目的限制原则”中一项重要的规范要素。根据该规范要素在“目的限制原则”中的地位不同,欧盟和我国分别采取了“目的特定+目的兼容”和“抽象合理+敏感特定”两种立法模式。目的特定原则具有不同于“目的合理”和“目的明确”的规范功能,其是信息侵权行为判断的标准,也是判断用户知情同意有效性的依据,更是层次性算法解释体系建构的逻辑起点。从规范体系定位上看,“目的特定”是用户知情同意的前提,是算法解释的逻辑起点;同时也受制于“目的合理”、指导着“目的明确”,且通过“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来适当扩张“特定目的”。“目的特定”的规范内涵应当包括应用场景特定、主体类型特定、分析内容特定、侵权风险特定等。同时,也允许数据主体在遵循“特定目的”的合理辐射以及外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适当突破“特定目的”。  相似文献   

8.
全球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多目标因素  国际恐怖主义是进行新型战争的一种方式。新式武器被发明并日益得到完善 ,在它面前 ,整个“旧帝国主义”的强大军事机器变得无能为力。很多人———既有全球化的拥护者 ,也有其反对者———把“9 1 1”恐怖主义行动解释为革命行动 ,解释为对帝国主义、对美利  相似文献   

9.
大约从 1 980年以来 ,中国的“性存在”① 以及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科学对此已经有了一些描述 ,但是尚缺乏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解释。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作者以自己所主持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例 ②,构建和运用了初级生活圈概念 ,描述和解释了大致从 1 98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性革命”。  相似文献   

10.
网络快讯     
等级社会的倒退关于贫困问题,有一点已被学者们达成共识,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的贫困人口虽然增加速度缓慢,但却在持续增加。学者们所争论的是:谁成为贫困的受害者?要忍受多久的贫困?一些学者将某一社会群体长期与大多数人的富裕状况有明显差距的现象称做“社会分化”,另一部分学者将社会中不断扩大的贫困部分定义为“新贫困”,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贫困只是风险社会物质困境的一小部分内容。明斯特大学社会学家奥拉夫·格罗-桑伯格在“社会经济专组”(SOEP)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他从收入情况和生活状况的角度对贫困的持续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在对风险社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与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而写出的。在全球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也开始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通过对一个主题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风险”座谈会的观察与思考,在介绍相关背景后,先从风险社会学理论定义网络游戏对未成年的社会风险,然后通过实证材料展示和分析相关职责部门及个体对风险的认识与自我维护,最后从共识达成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初步探讨如何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阐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应对风险时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2.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伯私见张良”一句,其中的“私”和“见”,很容易看出相当现代汉语的“私下”和“会见”。再看《洛阳伽兰记·王子坊》,对“元融立性贪暴”中的“贪”和“暴”,也容易理解为“贪婪”和“残暴”。同类例举很多,由此看来,古汉语单音词词义有时可以用和它在词素上相关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判断。我们继续对“元融立性贪暴”中的“立”作分析,就有发现把“立”解释为任何和它相关的双音词都不通,如解释为“成立”就觉得可笑,然而解释为“成立”的词素“成”就很准确,即“元融成件贪婪、残暴”。同样,在《病梅馆记》中,对“夭其稚枝”中的“夭”  相似文献   

13.
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西方哲学家对近现代社会的技术“异化”根源分别进行了自己的探究,但实际上这种异化现象从思想理论层面上来说肇端于西方近代思想家对古希腊“实践”的伦理或道德内涵进行过度的“技术”解释,即用“技术”吞并了实践的伦理或道德含义,从而使实践智慧被消解,理智德性也不再对道德德性产生任何影响和作用。这就必然导致技术“异化”现象的发生,即技术理性被无限放大,使其与道德德性渐行渐远。因此,为了消除和防范技术的异化,应该重视挖掘古希腊哲学中关于实践智慧的合理性,从而使实践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其理论价值的同时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上有这样一群“新鲜人类”,他们经常借钱超前消费,住房汽车置业找银行贷款,日常消费刷信用卡透支,这类人也被称为”新负人群”,“负”代表的是负债,但并不代表“穷”,他们大多年轻、时尚,工作稳定.挣钱较多、花销也大.他们主张“经营生活”,就像经营企业一样,他们懂得合理负债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潘绥铭 《浙江学刊》2003,2(1):203-209
大约从1980年以来,中国的“性存在”以及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科学对此已经有了一些描述,但是尚缺乏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解释。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空白,作者以自己所主持的全国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例,构建和运用了初级生活圈概念,描述和解释了大致从1980年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性革命”。  相似文献   

16.
张戌凡 《社会》2006,26(4):173-187
自1986年贝克提出“风险社会”以来,风险一词逐渐成为理解和诠释当代社会的关键概念。贝克、吉登斯提出应在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框架内分析风险社会及一般风险理论;而道格拉斯、纳什则倡导在社会文化维度上探讨风险与文化关系;尼格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则是从系统理论出发进而阐析“风险”论题。目前国内对卢曼的关注日益显现,但大多集中在对卢曼宗教、法律思想的研究,对他“风险”理论的介绍和评价大多是语焉不详。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卢曼认为只有足够复杂的理论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本身,因而卢曼提出的复杂的自我塑成理论本身便是难以理…  相似文献   

17.
日本政府决定以排海方式处理福岛核事故核污染水进一步引发跨界海洋环境“无法弥补损害”的复杂性并导致国际法救济一度陷入困境。跨界海洋环境“无法弥补损害”的证立,可以参照准予临时措施的相关因素,诸如“紧迫性”因素、“金钱弥补”因素以及“真正风险”因素等。在证据证明标准视域下,跨界海洋环境“无法弥补损害”的证立基本上可以遵循一般国际诉讼中的多元证明标准,但多元证明标准不能适应“无法弥补损害”识别的复杂性。通常而言,国际裁判机构通过完善和健全准予临时措施来构建跨界海洋环境“无法弥补损害”的国际法救济体制。风险预防原则的重要制度价值的激发和释放依赖于跨界环境治理的国际法实践,但是风险预防原则在防范跨界海洋环境“无法弥补损害”上具有模糊性。强化风险预防原则的可执行性的路径,应该注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体系解释和尝试探索准予临时措施的具体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神话是作者不详、来源难以考稽的故事,被唯物主义者认为是古代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存在的原始理解及其所作的非科学化的、借助于幻想的解释,因而被认为是与现实中的“人话”相对的一种非现实性的虚幻的精神现象。“神话般的”也就是不真实的。但是,现代理论却不再如此认为了。“神话”尽管不是以人类科学理性为前提的对世界的解释,仅仅是原始人以感性为基础的“原始思维”的结晶。但正因为此,“神话”体现了某种永恒性和普遍性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究竟怎样看待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问题在我国是被弄得最为混乱、最为难解的问题之一。“文革”前,对人性所下的权威性定义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具体的人性就是人的阶级性;除此以外,人们之间的共性只剩下自然属性(或曰动物性。)这个定义,一直沿用,凡与这种说法不符的,一律被判为“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人性论”。近来,有不少文章试图突破这一框框,探讨那些“既不属于动物性”,“又不带阶级性”的人类共性。讨论是热烈的,值得赞许的。但从目前讨论的情况来看,许多文章或是  相似文献   

20.
一、对现有群众文化概念的反思目前,理论工作者给群众文化所下的定义颇多。这与“群众文化”本身是一个含混的、泛指的和抽象的概念有关,也与“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有关。本文所认同的文化定义为“文化为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并将文化的两个方面,称作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目前众多的群众文化定义中,普遍受到人们认同的是“业余文化”说,亦即“非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