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中西方立宪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西方的宪法文化强调的是个体主义、自由、正义和人性恶的价值观,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则是整体主义、秩序与人性善.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促进了宪政的产生,而在近现代中国的宪政运动中,由于传统文化中缺乏支持宪法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因子,从而导致宪政运动走向失败.因此,中国的宪政建设要取得成效,就离不开移植和培育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一个含混的词语,它是人类行为的终极决定因素,千百年来对性善、性恶的争论从未停止,无论从文学还是文学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过很好的论述,但是这些论述大多停留在性善或性恶的单方面,因为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绝非单纯的用"性善"或"性恶"来判断,人性的波诡云谲使得单纯的考察一个极端显得尴尬与不负责任.在一个性善、性恶中间是否还存在一个中闻地带,即灰色地带,又如何正视这个灰色地带,笔者截取这一地带中的特殊形式"恐惧",通过三篇文学作品加以阐释,倡导"快乐至上"生活原则和人生气象.  相似文献   

3.
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根本属性应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只有社会性才能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不过,古今关于人性的论述多从自然属性出发,如中国自孔孟时代诞生并延续至今的性善与性恶之争.西方一直占主导地位并为整个社会阶层所吸纳、提倡的性恶理论,以及当前人们对人性的诸多论述.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的人性“自利”假设也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出发的.自由市场经济形成以后,产生了自身的伦理观,即自由市场经济伦理.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方文化典故女性形象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对女性的规范要求和宽容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对女性宽容随性,而中国文化则是苛严蔑视。西方文化的随性使得他们对女性没有具体的行为要求,这体现了西方文化个人本位的意识;而在传统文化中,中国女性是丧失了自我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群体本位价值取向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在世界上渐成显学,而在中国,心理与行为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心理学界的最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本身即为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关心社会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文化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质要求它是胸襟开阔的,是可以容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取向的,它应该成为各科学者各抒己见的活跃场域。"跨学科视域中的心理学研究"笔谈正是对上述思路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从个体与群体、行为与文化、微观与宏观等角度加深与拓宽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中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圈。同时,中西方文化存在根本的差异、中西方存在不同的心理特质,因此中国心理学要走中国化的道路,探索最适合于解决中国文化圈内的中国人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依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在当代语境下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既往心理学对人的研究可以分为心理、行为、环境及交互作用四个维度.这些维度各执一端,没有从实践出发来考察人的本质,导致了心理学中人的形象支离破碎.当代的心理学研究应当借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将哲学的实践概念心理学化,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来关照整个心理学研究,从而构筑心理学中人的全面形象,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的社会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后,始终力图成为适用于一切人的认知科学。这种西方心理学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方社会的心理需要,但其同时也面临着"人对它的希望"和"它实际给人带来了什么"的日益尖锐的矛盾。现代中国面临的以人为核心的诸多社会问题,又必需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理论。所以,心理学所研究的人决不能是假设、抽象、孤立的存在物,必须是社会的人。中国人的心理学也只能扎根于中国文化研究,研究中国问题,服务于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人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禅在西方获得广泛的关注,其中西方心理学家特别注重从心理测量方面关注禅,而有些学者则力图用"比拟"方式进行对比阐释东西文化。针对禅宗四祖道信"念佛"法门,结合西方心理学的"自我"概念,从中窥视两种思维和表现形态的些许差别,以从个案层面丰富东西文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
人性恶假设铸就了罗马私法及近现代民法之基本价值理念并直接影响其体系构建.本文致力于解析人性恶假设与民法价值理念之内在必然联系及其逻辑关联,认为人性恶假设不仅决定了民法之价值目标,也直接决定了其逻辑体系.从该一角度而论,近现代民法无异于是从性恶论之"毒树"(poison tree)上生长发育而成的灿烂"金枝"(golden branches).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