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建立亚太空间技术应用教育培训中心,根据联合国附属空间科学与教育区域中心课程纲要的要求,借鉴国际空间大学研究生项目的办学思路,结合中国的教育体制,对"空间技术应用"专业留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其培养进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个月模块化管理的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为弹性学制的论文研究.该培养模式符合留学生教学特点,注重实践,重视中国卫星应用技术的推广,得到了留学生及其派出机构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2.
加强林业院校化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改革研究生招生模式,严把生源质量关;完善研究生创新课程体系,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健全研究生的创新体制,加强创新管理;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对创新能力的要求和管理学科的新情况需要一套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本文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各个指标进行归纳,设置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利用对某大学管理学科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评价了研究生的总体创新能力和各个方面的创新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变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需要采取研究方向的重新设置、四位一体新课程体系的建立、不确定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献阅读和分析批判能力的培养、应用计算机处理工程问题能力的强化以及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等举措,使培养的研究生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对研究生需求的日益多样性,培养出既有扎实基础知识又有宽广相关领域知识的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课程培养方案已经成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对原有培养方案中的不足以及完善一级学科培养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按一级学科设置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的思路.力求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我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核心任务。从管理学科的独有特征入手,借助组织双元创新理论,提出并分析了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内涵,在全面分析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表现特征的基础上,从结构双元、情景双元以及领导双元三个方面建构了管理学科研究生双元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以期为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进改革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批判精神是一种不惟上、不惟经典、不盲从别人的独立怀疑精神.培养研究生的批判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是研究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支撑和应对挑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我国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培养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可以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学术批判氛围的营造、导师队伍建设、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术批判思维训练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等方面着手,构建一个系统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测绘学科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探讨了测绘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研究认为应根据测绘学科发展特点和学校要求,及时修改研究生培养计划,调整研究方向;应根据学生基础、特长与兴趣进行分类指导;应搭建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实践锻炼的平台;应对研究生培养环节进行过程管理等.最后对我校测绘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取得的一定成绩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们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灰色模型GM(1,1)理论,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和吉林省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仅就2005-2010年吉林省管理学科研究生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了预测分析,并且从提高能力、改革教学模式二个大方面,提出管理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结合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面对当前研究生就业形势,探讨利用企业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提出导师为研究生牵线搭桥,企业为研究生搭建平台,增强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拓展研究生就业渠道。实践表明,与学科相关的生产和研发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而且拓展了就业渠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出发,建立了"汽车电子控制软硬件技术"精品课程国际合作教学模式,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国际性、前沿性、研究性和创新性.采用提问式、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式和交流式的多种研究型的教学创新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国际原版教材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材体系,并创建了旨在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国际合作博士研究生培养平台.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国际合作的教学模式,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以学科为平台开展,与学科建设关系密切,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工作,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工作。提出以学科建设思想指导研究生招生,合理设置研究生招生学科,合理制定学科招生政策,凝练研究生招生方向,招生方向必须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与学科内涵,具有前瞻性、可延伸性及可拓展性,方向间既具有可交叉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根据方向组建导师指导队伍,促进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与质量型增长。  相似文献   

13.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民族教育研究的发展.民族教育属于新兴领域,其学科规划历史较短,但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影响了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动了该学科和教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课题研究应加强适切性,加强人类学方法、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建设和研究本土化.学科规划要注意课题的覆盖面,强调实地调查,向民族地区研究者倾斜.  相似文献   

14.
学科专业是高校最核心的组织建制,学科专业管理是高校独特的知识管理形式,对学科专业管理体制的关注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体现.本文集中描述我国学科专业管理"计划供给"范式的历史形成,探讨"计划供给"与"市场匹配"两种学科专业制度的特点与运行机制,揭示现行学科专业制度所覆盖主体的利益关系,指出尽管"计划供给"范式向"市场匹配"范式的更迭有必然之势,但由于关涉资源配置与产权变更,因而这一过程将是曲折而复杂的,对于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需要突破传统视域.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宜采用沉浸式和参与法两种双语教学方法。在国际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双语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面向实践,需求牵引的原则.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伴随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前景比较旺盛;学生的"综合素质"最为用人单位看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培养目标方面的共识;总体看,本类专业课程设置能支撑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构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本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强专业建设,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北航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一次招生,实行新型的两年制培养方案。作为工科院校.在没有本科俄语专业教学的情况下直接招收硕士研究生,尚无先例,因此学校和教师都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教学困难。经过四年多的深入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探讨,初步制订出一套适合北航两年制俄语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8.
国际认证是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他各项工作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其中,在我国现阶段学科建设是高校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博士后流动站是高校人才培养及成果积累卓有成效的手段。在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如何在国际认证与学科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建设中取得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通过对AACSB认证周期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发展状况的剖析,从战略管理角度提炼出国际认证与学科建设、博士后流动站建设的战略协同发展路径,为高校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中国与澳大利亚"3+1"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国内预科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情况,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使用等。研究结果显示,此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能力总体较差,缺乏足够的内在动机和对各种学习策略的合理使用。文章以此为根据,为取得更好的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定位视角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类属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来源及其社会功能的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人文性、教育工具性、社会性、综合性等特有属性。现有研究中的“政策导向性”和“实用经验性”抑制了学科属性研究的“规范性”。建构理论与实践相对分离的研究理念、建立以研究对象和方法为核心要素的学科属性研究规范、锁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作为学科属性研究突破口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