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创新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信息网络给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带来的种种新变化,为了提高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的实效性,"两课"教育必须在观念、内容等方面创新:在观念上,尊重"两课"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两课"教育应该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机融合,使其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实现共同的根本目标;教育内容上,应构建以"两课"课程为核心,人文社科课程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其前提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本文认为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南,在认识上实现三个统一,实现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教育观念向"素质型"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关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课“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课"教育教学情况调研结果显示,"两课"有利于学生提高政治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两课"教学存在课程门数太多和内容陈旧等问题,教师素质是影响"两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抓好教学管理、教学改革、队伍与经费投入是达成"两课"教育目标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在"两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还存在经费紧张、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各职能部门与"两课"教师之间缺少交流、"两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与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以及缺乏稳固的"两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等问题.本文认为,切实保证"两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并发挥其应有的功效,高校要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两课"教育教学,建立高效率的"两课"实践教学领导体制及较为完善的"两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大对"两课"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稳固的"两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新时期切实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尤为必要。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体制的制约,我国高校的“两课”教育始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所创新,方能有所突破,敢于探索,才能有所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渗透人文教育,增加社会实践,有效利用网络,是改进“两课”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两课"教育是"三观"教育."三观"的形成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两课"教育交往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应体现在课外."两课"课外教育交往包括"两课"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和学生工作队伍老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为了更好地开展"两课"课外教育交往,必须在教学管理环节上进行适当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两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两课"教育教学必须放在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其重要任务,努力实现"两课"教育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整合。"两课"教学同时还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和探索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教学课时多、挤占专业课、内容重复一直是影响"两课"教学的重要观念.经过对学校课程结构的分析发现,"两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并不高,还不到非专业课的三分之一,而财经文化基础课缺少人文素质的内容,相反,"两课"的人文素质含量较高,是财经院校补充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平台.因此,提高"两课"教学的人文内容,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两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应该成为我们加强"两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强"两课"教学实效的一个指导思想。目前,高校"两课"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工具性教育而不是主体性教育,这是高校"两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高校"两课"教育中实施主体性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变工具性教育为主体性教育,明确高校"两课"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还应该从"两课"教育的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再次,还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交往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理念和道路是当代共产党人的重大创新,具有多层次的丰富内涵,不能简单地用目标手段论来分析。与“和平崛起”的要求相适应,中国对内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外要加强友好外交,丰富和发展“新安全”观和“共同利益”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就是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矛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是《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两条主线;"以苏联为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处理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关系蕴含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3.
理论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思想基础,制度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制度保障,科技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强大动力,为此笔者论述了"三个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已发未发问题又被称为“中和”问题 ,朱熹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曾经历过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重要变化。在旧说中 ,朱熹主“心为已发 ,性为未发” ,在新说中 ,朱熹主“心贯乎已发未发”。相应地 ,在修养方法上 ,朱熹也一改旧说的“先察识后涵养”而为新说的“涵养于未发 ,察识于已发”。正是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这一思想演变过程中 ,朱熹确立了自己的问学宗旨  相似文献   

15.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提供了基本理念和行动指南.教育创新的动力之源在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昭示了教育创新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规定了教育创新的价值标准.因此,教育创新只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才能完成为社会提供创新性人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正从“英雄时代”进入“群英时代”,这是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教育诸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群英的涌现已汇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群英时代”的教育必然要有新的创新和变化,包括教师角色和教育内容的转变以及“创新模拟法”的采用等。  相似文献   

17.
社会教育能否制度化是近代教育家为了争取劳动者大众受教育权而引发的争论。为此,留下了“合流说”、“并列说”、“创新说”和“兼办说”等观点。回顾这些思想,能使我们认真思考国民教育制度的内涵,重视学制以外各阶层劳动民众素质的提高,发展各种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教育事业,为劳动者大众谋取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高校作为创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源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创新,创新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灵魂,而教育创新则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高校应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并取得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的观点,辩证地提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有适宜的"外因"的观点,即学校必须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创新教育环境,才能真正保证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提出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建设的6条措施,使得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有了较好的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1904~1905年,梁启超相继发表了几部阐扬阳明之学的论著,将王学作为转变其新民学说的重要思想资源.其在1904年后的新民学说中,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放弃了以前输入欧美文明以铸造国民"公德"的思想.梁氏以对"新学青年"私德之批判,将新民学说的矛头对准其论敌革命党人.同时,其政治观念的变化,日本思想界对他的影响,等等,也是他主张阐扬王学以养育"私德"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