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春令     
一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手捻红笺寄人书,写无限、伤春事。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这首词写一个女子伤春怀人。上片写她梦中怀人,梦后写信的情景。“画屏天畔”,在她睡觉的床畔的屏风上画着山水,这山水画意境非常辽阔,远至天边。由于白日里常常凝画远思,不由得晚上入睡后便“梦回依约”,依稀隐约地在梦中追寻心上人,追到远远的天边,进入“十洲云水”。汉东方朔《十洲记》载:汉武帝闻西王母说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此十洲,…  相似文献   

2.
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高窟屏风画产生于盛唐覆斗式窟的盝顶帐形龛内,它与覆斗式窟、盝顶帐形龛组合在一起完成了对佛殿的协同模仿。从龛内的布局与表现的题材类型来看,盛唐莫高窟屏风画与初唐及盛唐前期的墓室屏风画十分相似,这不太可能是一种纯粹的巧合。莫高窟龛内屏风画的设计意匠源于佛殿的启迪,从深层次来看,则是源于皇室贵族居室的启迪。唐代墓室屏风画的题材与位置直接模仿皇室贵族居室中的屏风,将它的设计意匠与莫高窟屏风画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了解它们的联系有助于认识莫高窟屏风画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4.
明嘉靖年间,李默、邹守愚所编《全唐诗选》以儒家传统诗教为宗旨,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倡导温柔敦厚、雍睦和平之风,重视诗歌对人性情的归正与涵养作用.其选诗以高棅《唐诗正声》为主要底本而参之以高棅《唐诗品汇》和杨士弘《唐音》,具体选诗体现出以李白五古为正宗,重视李商隐、张籍、王建等中晚唐诗人的鲜明特色.此选给予盛唐以下诗人,特别是晚唐诗人以高度关注,在明中期的诗歌复古思潮中弹出异响,客观上为中晚唐诗的传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6):60-64
屏风意象是宋词中的重要意象,其在《全宋词》中的出现频率高,大约是《全唐诗》中出现频率的四倍。不同于诗歌中带有强烈男性特征的屏风意象,宋词中的屏风意象呈现出性别化的特征:出现在女性闺房里和出现在男性书房中的屏风意象风格迥异。女性闺房中的屏风作为室内家具可将闺房空间分隔为屏外空间和屏内空间,造成双重窥视,读者不仅可以窥视女性闺房,还可进一步窥视屏内空间里更为隐秘的情事,屏风的设置增强了词作的情色意味,也造成了含蓄婉转的艺术效果;同时女性闺房的屏风还是重要的绘画媒材,词人通过对屏风画的指认来比喻女性的情思。男性书房中的屏风,词人有意将屏风写得极富文人特质,如纤尘不染的素屏、墨迹淋漓的书法屏,以区别于女性空间中绮丽的屏风,即使是山水屏风,也更多表达的是山水隐逸之思,而不是相思缠绵之感。性别化的屏风意象承担着不同的艺术功能,由此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场所的差异、主人公的性别、观看与被看的角度,造成屏风这一意象在不同情境中的差异化表达。  相似文献   

6.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相似文献   

7.
"苦吟"是中晚唐诗坛的一种特有诗歌现象,体现了诗人的生活之苦、思想之苦和作诗态度之苦.杜甫身处盛唐和中唐转折时期,注重学习和借鉴前代优秀诗歌遗产,使其诗歌显现了"牢笼百代"的特征,并重视诗歌创作的"求新",因此诗作新句纵横,而强烈的诗歌创新精神使其崇尚及注重格律的"苦吟"式作诗方式,"苦吟"风尚垂范后世,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逐渐形成了"苦吟"流派.这与其人生经历、由盛唐向中唐转折的时代风气有关,更与其对诗歌艺术追求卓越的创新理念有关.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之后的中晚唐,江南因北方动乱吸引了大量士人避乱隐居.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文化原因,一方面是唐代江南经济繁荣富庶,社会相对安定,山水优美;另一方面是江南具有悠久深厚的隐逸文化传统.江南隐逸生活激发了唐代诗人的创作灵感,促进了山水诗的兴盛,同时又使清丽圆熟的诗风在中晚唐流行.  相似文献   

9.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②,轻罗小扇扑流萤③。天阶夜色凉如水④,坐看牵牛织女星⑤。注释①秋夕:农历七月初七。②银烛:白色的蜡烛。画屏(píng):绘着画幅的屏风。③轻罗小扇:用绫(líng)罗做的精美的扇子。流萤(yíng):飞动的萤火虫。④天阶:封建帝王后宫的台阶。⑤牵牛织女星:银河系中的两颗星。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把这两颗星说成是牛郎与织女。每年的七夕之夜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坐:一作卧。导读DAODU这首小诗仿佛是一幅着色的人物画。在皇帝的后宫,秋夕的夜晚被烛光笼罩着,只有画屏隐约可见,临窗靠着一位面容毫无表情的宫女;半晌,她走向宫门…  相似文献   

10.
薛涛、鱼玄机诗用韵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风兴盛,出现了一大批诗人才女。薛涛和鱼玄机便是其中诗名远播的代表人物。作为女性诗人,她们的诗委婉有情,娟秀纤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时间上看,薛、鱼二人生活在中晚唐时期,生活年代接近,但诗韵同中有异,反映了这一阶段语音的实际情况,对研究中晚唐语音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前人大多认为,相对于盛唐七绝的主气、讲究兴象风神,中晚唐七绝则是"以意胜"或"主意"的,这一看法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七绝从盛唐到中晚唐之流变的起点。七绝的由盛唐入中晚唐同时也是七绝体制本身从以乐府体为主向以徒诗体为主的发展过程。相较乐府体,徒诗体更重视纯粹的语言艺术,所以徒诗艺术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绝句在题材上的扩张,并促使诗人更重意匠经营。中晚唐七绝"主意"或"以意胜"的特征,正是绝句中徒诗艺术不断增加之后导致七绝写作在题材和数量上激增的结果,由此形成七绝艺术在整体上平实、平浅乃至平庸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过来又加剧了徒诗体七绝创作中一直以来对造意的追求。上述两方面看似矛盾,实则是七绝体制内部矛盾运动的表现,并共同构成中晚唐七绝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颂圣诗,即歌颂皇帝的诗歌,颂扬其德行、恩泽与太平盛世,中晚唐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人们又是出于何种心境而作,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据统计,中晚唐颂圣诗有将近900首,诗人们深受时代和境况的制约,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两种心态,真心颂扬和曲意奉承,其中曲意奉承居多,究竟是其中哪一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张祜是中晚唐时期最著名的处士诗人,有500余首诗歌作品传世.其咏史怀古诗,立意深刻,往复低回,在对往史的咏叹中,寄寓着对现实的深深悲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展示了诗人的思想与个性.  相似文献   

14.
所谓风水对性爱和谐的影响,其实主要是基于时间和空间风水布局对于健康的考虑。比如,对于空间来说,屋宅开大门时,不可以看到卧室里的床。最好在大门与卧室之间设置屏风:如果担心影响采光,可以设置玻璃屏风并辅之以绿色植物。  相似文献   

1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是毛泽东同志《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词句。在诗词中,秋雁常常是诗人笔下的景物,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云:“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天。”大诗人李白涛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往往借助于这一典型的景物,勾画出一幅幅富有典型特征的画面,寄托着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诗和画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北宋画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所谓诗情画意,往往是艺术家们所着意追求的。且不论诗中之画,但仅就我所见的清代花鸟画家边寿民的芦雁画,对他的画中诗,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人在观赏山水画图时,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画中有我的意境参与意识,产生如入画境的出位之思和欲入画境之想望。如果说前者还只是暂时置身其间的艺术幻觉,后者则由艺术的审美活动,深入到人生的理想追求。宋代诗人在题山水画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画中有我的自寓性,是宋代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士人心态所致,亦与当时山水画创作的实际情形密切相关。从审美主体而言,眼观画图、神游山水,是宋代士人身居庙堂之中而获得山林野逸之趣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化解仕隐矛盾的一剂良方。就审美客体来说,是宋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之景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导引出诗人自寓其中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贾岛的作品表现独特气质,有异于元白的平易、韩孟的生涩、张籍的清丽、姚合的恬弱。他以平淡幽峭的主导风格影响一时,甚至及于唐末和以后宋明清各代之末世诗人。中国历代诗人唯贾岛有此奇特魅力。论者对贾岛之研究,素来侧重其身世之考辨、诗派或分期之归属、诗歌成就之比较及影响后世诗坛之广远等,对贾岛诗之艺术探讨多只从唐诗之本位出发,看其在中晚唐诗之发展中所呈现的特殊性。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即宋诗风格之特征去考察贾岛诗,由艺术构思开始,迨艺术境界之生成,以寻索他的诗歌艺术世界里所牵涉的有关方面,并藉此说明杜韩以外,贾岛是影响宋诗风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18.
流浪:中晚唐诗人的共同命运陈桥生那是一场劫数,那是一场恶梦,“那是一个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①。社会抛弃了我们的诗人,他们,象突然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零,被世界所放逐,象那文化根被突然切断的诗人,现实的一切只是在竭...  相似文献   

19.
读了任教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的徐卫先生新近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意象形态研究》,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齐己写的两句诗:“画龙不夸头角及须鳞,只求筋骨与精神”,意思是说,把龙的头角和胡须画得再好,也不足称奇,若能画出它的筋骨和精神,才算得上是丹青妙手。而另一个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观看了李凑的《美人障子》这幅画后指出:“无间已得象,象外更生  相似文献   

20.
盛唐诗人对诗歌“意境”已有自觉认识,并在其创作中自觉追求,深化了“意境”创作实践与理论,直接影响了中晚唐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