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明代中后期到清初,寿序创作日渐兴盛。遗民群体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不良趋向予以针砭,并号召摒弃应酬积习,端正写作态度,取法明人特别是归有光之作,试图改弦易辙。他们在寿序中寄托易代之悲和故国之思,论列世道人心与学术词章,又借鉴其他文体的技法,破体为文,使寿序品格得以提高,表现功能得以扩大。两者形成合力,推动了寿序的新变,也成为清初文学思想演变的重要表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受其时古文创作观念的浸染,又与寿序写作对象的扩大及创作方式的转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东汉后期儒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官方经学的式微;二是儒学思想的精华,渗入到士人的心灵意识中去,成为批判现实的重要推动力。儒家固有的艺术精神的复苏为东汉后期文学的新变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3.
清代西域行记是汉唐以降西域行记创作的又一次繁荣,对于西域自然、人文的记录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清代西域行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大幅增长,所述行程由过境西域变为以西域为出发地或目的地,其主要创作群体亦由僧侣、使臣转变为西域官员、流人。清代西域行记务实考据之风增强,将“记”与“考”相结合,内容广征博引,体现出学者化倾向;其文体功能亦伴随着作者创作意识变化,体式包容性增强,呈现由“史”到“文”的转变。清代西域行记之学者化与多元化特征,表明西域行记已由扩见广闻、为人立传的史地学之作,转向了科学考察与借记娱情、借行立论相结合的文学之体,于史地学价值外,亦颇具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唐代文学的新变与当时盛行的文人干谒风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文学昂扬进取的情感基调、文人群体的壮大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文体的全面繁荣,以及一代文学内部的文体文风变革、文学创作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变化等等,无一不与唐代文人所依赖和热衷的干谒活动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6.
汉代骚体赋之"游",在《楚辞》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变。汉代骚体赋最早将神界与仙域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游仙文学的艺术想象空间,这与汉人神仙信仰的特点密切相关。从屈原的忧宗国到汉人的悲不遇,抒情主体思想境界的这一变化,是汉代士人盛世不遇处境中悲哀与无奈心理的反映。汉代骚体赋游仙与玄思相结合,表现出独特的理性之美,起因于作家现实困境中的人生感悟,是汉代文人儒道调和、交融的产物。汉代骚体赋把退隐作为最后归宿,并以此来否定游仙,是作家人生观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致。这些新变的发生,使得汉代骚体赋成为游仙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8.
李开先审视反思盛行的复古思潮,体现出复古而在当下的通变意识,并贯彻于诗文理论阐述尤其在整理、研究金元词曲方面:编纂《改定元贤传奇》、整理张久可、乔梦符曲集,树立崇尚本色的金元标准,以及“不平则呜”与“悟深体正”的元曲风范,并评价明代曲坛的“词人之词”与“文人之词”。李开现同时强调于古求真的本色新变观念,汲取前人的神理气味,突出真情的抒发演绎,实现自成一家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东晋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新变期,表现为:在形制上出现了由"巨丽"到"精巧",由"营国之制"到"翳然林水"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东晋时期不仅园林布局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地形进行设置,而且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还将园主"乐情"的生活取向融入居住环境,园林的审美价值逐渐从实用价值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在功能上则加强了寄情山水、赋诗作文,放松心志、体认生命的士人情趣。这说明随着园林形制在东晋时期的日益精巧化、雅化,园林中的文化因子不断地得到了增加。这时的园主更加注重园林在寄情山水、放松心志和体认生命等精神层面的功能;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由"炫富"到"隐逸"、由"比德"到"畅情"、由"崇俗"到"尚雅"的嬗变。说明当时的园林不再是园主们物质上的需要,也不再是他们家藏的外漏,而是真正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家园,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栖息之地。这时的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怀着一颗平静之心,恬然怡然、欣然悠然,冥视六合,真正实现了园与人、身与神的合一;这些变化都表明园林审美功能在东晋上升到了首位,并呈现出个性化、士人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学习方式的变革蕴含着教育伦理的变革。以自主探究、交往合作、实践体验等为主要特征和内涵的学习方式变革,其伦理意义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发展价值的确认、平等对话关系的敞亮以及生命交往本质的凸显。必须立足于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现实处境和发展水平,并对变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反思,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田园诗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杨万里和范成大的田园诗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田园诗,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见出田园诗的新变,即充满浓厚的泥土气息突破了前代田园诗狭窄的题材;能够深入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从多个视角来观察田园生活,打破了它的局限性,使得田园诗有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玄言诗风在南齐诗坛仍然延续并发生了新变,这种新变体现在诗人的主体精神层面、艺术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内容、艺术风貌等诸多方面。这类诗歌突破了传统的“玄言诗”义界,展现出新时期的思想与艺术面貌,可称为“玄思态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值得引起重视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胡塞尔提出了自己的意义理论。他认为,意义是先于理论的东西,不一定与语言有关系。他在进一步研究中,提出了新的抽象理论、本质直观理论、意向性理论,揭示了意义理论与心理内容、意义与对象、意义与意向性等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解决意义的主、客观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唐诗歌新变背景中,刘禹锡诗歌的创变特色并非特别显著,其诗歌的艺术个性体现为继承唐诗传统的典雅、宛畅、优美、蕴藉的审美特征,在保留传统唐诗诗性特质的基础上,用审美的形式来表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他对唐诗传统审美特征的继承有创作主张、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正是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使他的诗歌独具内在气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使其诗和其他标举“雅正”的诗歌有了显著的区别,理性沉思和感性思维的结合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之死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的死因,学界争议颇多,至今未有定论.其实,王国维之死的真相是外感逼迫,内无凭藉,两相煎迫,故一死以求解脱.学界长期以来拔高或美化王国维之死的一些说法实有混同事实与意义之嫌.在寻求真相上,事实和意义必须分离.  相似文献   

16.
论及黄庭坚的诗歌,前人多以“生新瘦硬”“奇崛拗峭”概之,然这种诗歌风貌主要展现在其前期诗歌创作中。宜州之贬乃黄庭坚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在党争文学这一大背景影响下,此时期的黄庭坚在思想及艺术上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意欲走上“平淡自然”“无意与诗”的诗学道路。这种诗学走向使其在章法结构、句法字法、使事用典等方面更为注重外在形式的平易与深层内蕴精到的统一。其诗风亦随着艺术技巧的不断深化而发生转变,追求自然高妙、返璞归真的圆熟之境,并在创作上表现出平淡简放、温柔敦厚及旷达劲健之态。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作为"哥特诗人"的形成是英国哥特小说家与文学批评家不断提高莎士比亚的声名而合力建构的结果。一方面,在借鉴莎士比亚的优秀遗产时,小说家自觉地有选择地将莎士比亚创作中相关的因素融入自己的小说中并加以强化,使莎士比亚因素化作早期哥特小说的重要文学特征,客观上又让莎士比亚的戏剧带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哥特式色彩,成为哥特小说创作之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家对莎士比亚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给莎士比亚打上"哥特诗人"的鲜明印迹,使其成为反古典主义的典范。莎士比亚"哥特诗人"的形象构建是在18世纪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的,是英国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产物,是英国中产阶级发动的反对世界主义运动的结果,也是英国贵族价值观衰落和资产阶级价值观兴起的表现。"哥特诗人"中的"哥特"不但具有"野蛮""中世纪""超自然"的含义,而且富有形式、内容、民族性等深厚内涵,是政治、文化上的自由与文学创作上的自然的表征。在民族主义国家兴起的背景之下,莎士比亚对于中世纪的重塑让他成为英国民族文化的象征。莎士比亚还扮演着改变文学批评原则的重要角色,动态地反映了18世纪中期英国文学批评转型的特点,具有不可低估的深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后战争小说的崇高审美形态发生了新转变,主要表现在:弱化战争场景。凸现人的心灵崇高感;悲怆、凝重与复合多样的艺术基调;严正、庄重与富有力度、气势的叙述语言。但由此出现的战争场景虚化、人物描写俗化以及语言粗鄙化的趋向,同样令人担心。  相似文献   

19.
心学的意义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心性为关注之点,心学既从内在的层面反思人的实然形态(人是什么)及应然形态(人应当成为什么),又从人与对象的关系考察与理解世界,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对意义的追寻。从现代哲学的衍化看,心学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又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民权利质量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重要问题。目前学界对公民权利质量的研究需要从功用层面转向意义层面。公民权利质量的意义层面主要关注其认识论意义向度和价值论意义向度。认识论意义向度的公民权利质量属于权利的思维意义世界。公民权利质量的价值论意义向度关涉公民权利的实践意义世界,指向的是权利之于公民生活意义构建的价值蕴涵和精神意境。目前我国公民权利质量的意义向度存在着"形"与"神"的割裂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形成公民权利的价值意识,提高权利的意义赋予程度,展现权利之于公民生活的价值蕴涵和精神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