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高校师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是决定教育成败的最重要因素 ,而师德则又是教师素质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从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建设内容中寻找搞好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师德,是指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要担负起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任,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是指教师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做到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修身育人,恪尽职守,乐于奉献。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是对广大教师进行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师队伍师德水平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尤其是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是当前高校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笔者围绕师德建设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重要窗口,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特殊地位。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师范先行,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而艰辛的,受到了党和国家重视及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具体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大势所趋。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以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方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二、化学课堂教…  相似文献   

5.
加强师德建设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师德修养的全面提升,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师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现代市场经济使人们的师德观念经受了考验,也促进了师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为人师表,自省自力,富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加强师德建设对于推进高校全面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师德建设,要把教师爱岗敬业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核心,使教师力求达到爱岗敬业精神高尚。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坚持用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教师。通过完善的制度,强化教师行为。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需用典型示范、基层阵地、党员带动、机制建设带动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纪律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相似文献   

8.
治国之本是教育,教育之本是教师,高校的教师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关键在于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师德教育,培养敬业爱岗精神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履行教学职责时,应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点的道德原…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师德地位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现实层面看 ,师德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难堪的境地 ;从教育发展史与教师素质构成的逻辑层面看 ,师德是开展素质教育之可能需要 ;从学校教育职能分工和现行“给予教育”的价值层面看 ,师德是素质教育养成学生道德素质之应然要求。因此 ,正确认识师德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课题 ,并对师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已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将于199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教育史上专门为教师制定的法律,也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造就千百万四化建设的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四化人才的培养。《教师法》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仅益,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法》对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品  相似文献   

11.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兴衰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师德师风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新形势下,针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认同感低、工作压力大、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首先要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调节心理压力,并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法律、道德和工作制度,力求通过教师自身和政策层面的努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育人重任的教师首先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本文试就高校新时期师德建设谈点浅见。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由于教师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师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加强师德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需求。从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来看,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传道、授业…  相似文献   

14.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结合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倡导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的"三平"精神,联系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提出树立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创新师德师风建设理念,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注重知行统一,加强高校师德师风考评工作,以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了调查了解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提出贯彻《教师法》的建议,供党政部门决策时参考,我们联合调查组历时一个月,在本市11个区(市)县,对50所学校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国际国内的经验,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精辟地阐述了教师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关键在干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符合本地本校特点和实际需要的教师队伍。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已走…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传承知识,二是育人。新时期教师如何育人,应从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观念转变、业务素质提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对高校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初步梳理该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并围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高校师德建设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中,每一个人民教师和即将担任教师的师范院校学生,如何从理论上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与教师的历史任务的关系,端正思想认识,把自己的工作学习与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加速培养四化建设人材联系起来,这对于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一)教育作为战略重点,这是由教育在经济建设中  相似文献   

20.
当今社会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大学,而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其孕育出的人文精神;大学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本质规定是其展现出的人文修养。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其积淀、涵养出的精神文化底蕴,教师是大学精神建设的核心主体,而师德水平则是教师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故此,师德建设对高校和高校教师而言既是一项基础而恒久的职责,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挑战所提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