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产品差异化是研究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建筑市场产品差异化的要素构成与主要特点的剖析,并对住宅建筑市场、公共建筑市场和大型专业性项目市场等三个建筑市场子市场的产品差异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建筑业是一个高度差异化的产业,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差异化竞争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一、建筑市场及其划分建筑市场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建筑市场是指建筑产品交易的场所,其内涵的本质是建筑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广义的建筑市场是指从工程建设的咨询、勘察、设计、施工及设备供应等各项任务的发包开始,到工程竣工、交付使用、保修期结束为止的全过程,包括发包方与承包方进行的各种交易(包括生产),以及相应的商品混凝土供应、构配件生产、建筑机械租赁等活动都是在建筑市场中进行的。建筑市场的主体包括所有这些活动的交易双方,既包括发包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任务的建设单位、房地产经营等单位(他们只是在进行与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同的京津冀建筑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京津冀三地建筑业产值、建筑业产业结构、建筑市场流动性与进入壁垒等指标,结果显示:北京的建筑业实力在京津冀区域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京津冀三地建筑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激烈;北京的建筑市场外向度很高,建筑企业属于"主动外向型",而天津、河北的建筑市场外向度相对较低,建筑企业属于"外部依赖型";北京、河北的建筑市场进入壁垒指数较低,处于过度进入状态,市场竞争激烈,而天津的建筑市场进入壁垒指数较高.基于协同发展理念,根据分析结果,京津冀建筑业的协同发展策略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即:"差异定位,优势互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市场互容,联合共管;绿色发展,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4.
工程分包失控一直是影响我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应从FIDIC的分包体系中吸取一些对我国建筑市场的分包管理有利的内容 ,来加强对我国建筑市场的分包管理 ,促进我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节能建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建筑节能市场中,存在着两种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一是节能建材及产品市场上,节能材料、部品及产品的生产商对称现象;二是节能建筑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严重影响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秩序,造成节能建筑"市场失灵".本文从节能建筑市场角度,分析了房地产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结合国外经验和启示,提出建筑能效标识是政府解决节能建筑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并阐述政府建立建筑能效标识监管制度的主要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论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了市场营销的涵义及作用,阐述了市场营销在建筑企业中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提出市场营销是信息的源泉、生产的龙头、产品价值的实现、企业资金的来源等观点。就建筑企业如何搞好市场营销,从建筑市场与其他行业市场的不同点和特殊性出发,对建筑企业自身状况、竞争对手、市场机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建筑企业在搞市场营销中有若干不利因素,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应摆正市场营销在建筑企业中的位置,合理制定市场竞争战略、产品策略、营销策略、合作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工程分包失控一直是影响我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应从FIDIC的分包体系中吸取一些对我国建筑市场的分包管理有利的内容,来加强对我国建筑市场的分包管理,促进我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后 ,建筑市场将面临全球化的冲击 ,我国的建筑企业必须迅速调整自己 ,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本文分析了加入WTO后建筑企业在战略决策、组织形态以及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需做出的变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9.
国际建设市场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为恰当评价建筑企业在买方市场下的国际竞争力,以便为我国建筑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建立了买方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路径模型。该模型涵盖了建筑企业市场定位、五力驱动模型、直接竞争要素及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层次关系。研究表明,该模型能够体现国际建设市场的竞争特点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沿此分析路径,可客观地获得分析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在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为数不少、令人心痛的“豆腐渣”工程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建筑领域的腐败和建筑市场管理的疲软和不健全 ,建筑市场的不规范 ,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不完善 ,力度不大 ,施工单位设备陈旧 ,工艺落后 ,管理水平低下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我国建筑产品的质量 ,还需要采取诸如加强建筑市场的管理、做好工程技术质量知识的普及、施工企业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等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可分为形成和成长、停滞和徘徊、恢复以及发展四个时期.虽然在发展中波动较大,但由于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推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要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加快发展,应改革政府对建筑市场的监管模式,完善建筑市场交易制度以及优化建筑市场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招投标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运行制度,在中国的建筑市场里已普遍存在,面对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建筑企业该如何去分析投标前的项目情况,如何投标且确保中标后能高效、安全地完成。我们通过SWOT分析法去分析三种投标形态下的投标模式,针对各投标模式做出决策,能更好地为建筑企业市场发展做出贡献,值得建筑企业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蓝海战略的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基于蓝海战略的建筑企业发展战略思维,通过四步动作框架,构造建筑企业新的价值曲线,重绘了企业的战略布局图,通过结构调整,改善企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实施多元化发展,并充分发挥企业集团优势,整合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力量,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蓝海战略通过重新构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新的市场潜在需求,为建筑企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全方位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建筑市场中存在的隐藏知识和隐藏行为两类信息不对称现象,提出从信息传递机制和信用激励机制两个方面来建立建筑市场的信用机制,可使社会损失函数最小.并通过模型建立与分析,论证了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工程招投标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招投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承发包交易的主要方式。工程招投标价格是建筑产品的市场价格,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工程招投标交易方式在建筑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功能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运用经济学中的供求模型、博弈模型分析了建筑市场上工程招投标价格形成的机制,指出我国建筑产品价格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依据博弈论的激励机制设计原则,提出了我国工程招投标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博弈理论建立政府、生产商之间的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政府补贴、消费者环境偏好因素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市场的影响,并通过仿真分析,探讨政府最优补贴政策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给予补贴,可提高再生建材产品需求,增加企业收益与市场竞争力;政府补贴存在最优值,可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为此,政府应根据市场状况科学确定补贴力度并致力提升消费者环保意识,以扩大再生产品市场需求,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失衡、法制、法规不健全及建筑施工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等原因,建筑市场存在大量拖欠工程款现象。施工企业只有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应收款项分析工作,建立健全坏账准备金制度,才能将应收帐款余额和坏账损失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面临社会主义建筑市场浪潮,高校建筑设计院只有解脱旧体制的束缚,确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设计产品质量及水平,重视人材培养及科技进步,发挥高校人材、知识、技术设备的群体优势,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取得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而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通过分析已有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可知,由于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及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等原因,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难以共享。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机理分析可发现,建筑市场各主体在信用信息供给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是各主体缺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主动性的原因。应赋予各信用主体所提供的信息以合理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主体提供信用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20.
建设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有偿技术服务,是建筑市场的三大主体之一。建设监理制的推行使我国的建设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法规建设不够完善、管理力度不足,造成监理行业生存困难。本文就当前监理业务市场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对如何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