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大力提高人才的质量,创新机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塑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人才观.邓小平人才思想有利于端正党的路线,有利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形成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人才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商务大楼的党建工作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全新领域,做好城市商务大楼的党建工作对于党管人才原则的落实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建设与党的群众工作的全覆盖;创新党建理论与创新基层党组织模式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商务大楼的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必须根据商务大楼中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与党员队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解读人才强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强国战略 ,是党中央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 ,依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重要思想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 ,与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起构成我国的现代化战略体系 ,它的提出和实施在我党执政兴国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必将对我国新世纪人才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与全面启动历程  人才强国战略的形成与全面启动 ,从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重要讲话到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大体可分…  相似文献   

5.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战略资源。步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价值问题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出发,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形成了新时代人才观。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国化的重要继承和发展,对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建设人才强国有着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凌石德  刘荣华 《理论界》2007,2(2):24-25
人才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的战略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人才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要树立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可以成才”、“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人才观;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党管人才”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论提高党管人才原则的执行力度和效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以来,其执行力度与效度举国关注.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党管人才原则已深入人心,但在领导体制、实现形式、考核机制等方面仍待加强.这一原则的本质在于人才强党,思路在于实现"三个结合",方式在于分类管理,策略在于精英治国.只有解放思想,树立人才战略管理理念,进一步优化部门决策、执行、监督与考核等制度设计,才能提高党管人才原则的执行力度和效度,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并且明确指出,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历史逻辑是对党的百年人才工作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揭示;现实逻辑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的实践路径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简析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党中央为了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两大重要战略。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实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为做好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更好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转型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和谐 的社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 机遇期的社会主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核心内容。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剖 析了中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组织分化、阶层分化、利益分化及价值观分化等现象,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形成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局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社会整合功能,充分利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资源整合社会,使得社会生活的权力、制度、组织、价值体系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3.
“小康”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指引我们创造了20余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奇迹,但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生态、环境和社会方面的代价;“和谐”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处在攻坚阶段时提出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在对“小康”扬弃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发展问题,对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系统总结和概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思想和发展理念的升华与成熟,也标志着我国的社会发展观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一次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党群关系的理论,而且积累了处理党群关系的丰富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广泛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建设新时期的党群关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5.
卢森堡对伯恩施坦妄图把社会民主党建成一个“全民”的党、“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改良党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伯恩施坦以改良主义为指导、以议会斗争为手段,只着眼于运动而不顾其目的的资产阶级改良党的主张不适合当时的历史现实,并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分析和阐述了适合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政党理论。探讨卢森堡和伯恩施坦在建党理论上的分歧与争论,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根本的是依照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面貌建设党.为此必须做到五个始终不渝:始终不渝地按党章的总要求约束全党,始终不渝地把先进性建设放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坚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始终不渝地对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不渝地把握党员质量与数量关系,使我们党成为愈加马克思主义化的党.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必须大力抓好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为此,高等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和推进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毛泽东在历史上实施的种种思想建党措施的回顾 ,可以总结出毛泽东思想建党的三大重要作用 ,即统一思想的重要武器 ,廉洁自律的有利法宝 ,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理论水平的关键。新时期 ,充分认识这三大作用 ,既是我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也是克服党内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 ,反腐倡廉 ,使我党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党建科学化是党中央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新亮点,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是时代的要求,需要从推进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和把握、推进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的密切结合和推进世界政党的比较研究三个基点把握。  相似文献   

20.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三次纠“左”皆是无可厚非的。国共两党关系过早的破裂,主要是由于工农运动中的“左”倾错误激化了两党矛盾。而大革命的失败,关键在于共产党没有自己的军队。陈独秀的右倾,不在于对“左”倾现象的纠正,而是不敢组建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军队。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中。只有以军队领导权、统一战线、群众运动为序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