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习惯于政府主导下的资源推动,更多地强调外源式发展,忽略了社区内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式进行重新思考,着眼于农村社区内生式能力的构建,实现从外源到内生、从资源到能力、从政府主导到社区自治的根本转换。我国农村社区能力的构建,在逻辑上,可以从能力基础、能力主体、能力结构等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培育社区意识、培植社会资本,夯实农村社区能力构建的基础;提升社区农民、社区精英和社区组织等三类主体的能力;培养社区在资源获取、问题解决、服务提供和方案规划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顺应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然而,在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部分农民对社区建设缺乏认同感,农民的政治参与权利受到限制,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供需错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促进社区"内生式"发展,增强农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实施多方"协同治理",提高农民政治参与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从而构建和谐、富裕、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总的看,主流是好的。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与农业工作的不断发展,乡镇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仍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给农村造成不稳定因素,甚至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因此也会使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   一、问题和表现   (一 )部分领导干部对在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认识不高,自身廉洁自律的意识不强。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攻坚性问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进程。“农村贫困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业潜藏危机”是“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只有正视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现实,遵循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的现象,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才能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把它的含义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有人说这一新的提法有新的内容,新的政策导向:一是不能只注重农业生产,还要注重农村的文化、福利事业建设;二是不能简单地强调“加快城市化”,而是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于是有的领导就提出了“五进农村”,即“龙头企业进农村,连锁超市进农村,基础设施进农村,先进文化进农村,万名党员进农村”。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和布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高涨,固然是好的,但冷静地想想,龙头企业进农村,具不具备“进”的条件?连锁超市进农村,农民有能力上超市消费吗?基础设施进农村,谁出钱投资?先进文化进农村,  相似文献   

6.
国家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信息缺失现象的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国家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信息有缺失现象,文章认为农村受众的“位移”,农村意见领袖的“缺位”,媒体功能的“缺席”以及政府的层次性等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要克服这些原因,必须建立以农民为核心的受众群的国家农村政策传播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信息调节机制,从策略上改变国家农村政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社会稳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因此,认真研究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改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  相似文献   

8.
以工业为主的社队企业的兴起及之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即基于特定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在农村发展工业的战略主张,依靠特定农村治理和发展机制——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统筹和积累机制获得“第一桶金”孕育兴起,受益于特定经济体制转型进程中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搞活政策而异军突起,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拓展发展空间而超越农村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农民主体性参与和农村社区性是乡镇企业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乡镇企业在夹缝和歧视中发展乃至异军突起的内在因素。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借鉴农民主体性参与成就社队企业兴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智慧和经验,形成以股权联结尤其是股份合作制激励农民主体性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社区主导型发展是一种适用于农村基层社区的上下合作式新型反贫困治理结构.新阶段农村扶贫开发中推行社区主导型发展可以提高扶贫资源响应农民需求的效率,增强农民和基层社区的发展意识和反贫困能力,推动长效反贫困机制的形成,但也面临着贫困瞄准、"搭便车"和社区发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群众参与模式带有强烈的国家动员和运动式色彩,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民社会资本一直是传统农村社区维持乡村秩序、整合农村资源、保持乡村有机体自身平衡的主要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社会资本经历了从"宗族化"到"革命化"再到"市场化"的嬗变。在当前我国农村日益"空心化"的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萎缩,公共人物缺乏,公共精神缺失,社区记忆断裂,象征符号系统也随之凋零,农民社会资本的缺失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力。只有按照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理的要求,尊重社区建设的人文和历史规律,重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农村传统"惯习",重塑农村社区公共舆论和公共精神,培养农村社区公共人物,重构农村社区集体记忆和社会价值认同,进行农村社会关系和价值的再生产,才能重构农民社会资本,为我国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精神和价值支持,从而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出现了许多村级先进党组织.它们在领导班子建设、经济发展思路、党的自身建设、村级管理体制、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共性的经验.同时,在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时起动资金的原始积累方式、党组织自身建设的方式方法、党组织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方式等方面,它们又都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特点,积累了各自的经验.这些村级先进党组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经济,搞好农村工作,关键是要有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班长";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转变领导方式,解决好党的领导和民主管理的关系;小康村建设必须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实行一村一策,一厂一策,甚至一村多策;要认真解决村级先进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农村干部、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周勇 《云梦学刊》2001,22(6):35-36
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重要环节。但现阶段在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上,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在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加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入手,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可获得可持续农业支持能力的政策加以运用,设计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将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土地制度改革问题、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等诸多问题纳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统一框架中进行综合治理,并集中探讨了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民社会保障的实现问题,提出了“土地和保障”并存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处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第一线,直接联系着广大农民群众,担负着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到农村基层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社区认同感不强等问题,社区建设陷入了“共同体困境”。农村社区建设要突破“共同体困境”,关键在于重塑社区共同体精神,“实现自治”则是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重塑的内生动力。以自治空间重组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纽带、以集体产权发展壮大为引擎、以协同共治为主旨构成了现代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培育的社会根基。现代农村社区共同体精神再造必须通过重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社区政策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壮大集体经济产权、培育社区组织、充实社区发展资源、开创协同共治格局等路径全方位展开。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共生、共建与联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建设是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转变党和政府对乡村社会执政方式的战略部署,也为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社区所着力建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给村民自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重构了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推动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村民自治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内部支撑,培育和挖掘了社区资源,有利于提高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要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的联动发展,必须唤醒农村内部的自治元素,开发整合农村自治资源,走出一条内源式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能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利益的根本问题来对待。研究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对“三农”的现状有一个准确的分析和基本判断。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可以概括为:农业落后、农村不稳、农民贫困,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焦点是收入问题。解决我国的农民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离开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不从根本制度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歧视和社会地位的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就不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三农”问题的探讨方兴未艾,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相结合的思路探讨我国从传统的“二元结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向新的“二元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转型过程中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理论依据,解决过剩的农业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世宏 《理论界》2006,(3):225-227
“三农”问题不是泛指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而是存在小农经济残余和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真正形成是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摩擦因素造成的,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都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还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去把握。  相似文献   

19.
国家农村宏观政策转型后,一些农村基层政府尚没有从“管治型”治理转向“为农服务”和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型”治理。农村基层存在的治理危机状况可以概括为选择式治理。选择式治理在现实治理中主要表现为控制、掠夺式治理和放任、应付式治理两种形式。导致这一治理方式的主观原因是政府部门的自利性,客观原因是现行的压力型体制有缺陷和农村社区自组织治理不足。完善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必须坚持系统思考,在宏观上,需要破解压力型体制;在微观上,需要构建微观社区自组织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凤山 《中州学刊》2006,(6):116-117
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党组织和政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地方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与主导作用,是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这个方面,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需要廓清认识。这就是:农村仍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政府应加大向农村投资的力度,要重视培养农民领袖式的村级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