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明代辽东的马市,已有不少文章作过很好的论述。本文试就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马市档案,考察一下明代后期辽东马市的变化,以及马市对女真族(满族的前身)兴起的作用。明代,汉族在东北主要聚居在辽河平原,三面环居着蒙古族和女真族。西接蒙古“兀良哈”三卫(福余、朵颜、泰宁);“自抚顺、开原而北”,与海西女真为邻;“自清河而南  相似文献   

2.
17世纪上半叶,是满洲、蒙古两族政治关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满蒙政治关系,是北元林丹汗政权及漠南蒙古诸部与后金之间发生的政治关系,具有诸多特性,主要体现在地域性、复杂性、政治性和变动性。本文着重以民族政治学为视角,概括满蒙初期政治关系的特性以及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并把握其发展方向,从而更深层次上探求其对蒙古族政治历史、满族政治和清朝统治,乃至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西迁新疆之察哈尔蒙古的史料与历史马大正察哈尔,《明史》称“插汉儿”,又作“插酋”、“插汉”,蒙古旧部落名。明嘉靖中,达延汗曾孙达赉逊库登汗,因不堪俺答汗侵扰,徙牧辽东边外,图们汗嗣位后,势力强盛,一度控制建州女真。林丹汗时察哈尔成为蒙古强部,屡与...  相似文献   

4.
明代奴儿干都司境内,居住着操不同语言、习俗各异的众多氏族部落.大体说来,从贝加尔湖以东到嫩江流域,为蒙古族的游牧地;松花江、乌苏里江两岸和黑龙江中下游的广阔地区,则为女真族的聚居地. (一)蒙古诸部奴儿干都司的西部地区是蒙古各部的游牧地.明初,蒙古分裂为瓦刺、鞑靼和兀良哈三大部.瓦刺部在今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鞑靼部在今黑龙江南北两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族,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族寓治县,5个蒙古族乡(镇),66个蒙古族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族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族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族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族班,蒙古族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相似文献   

6.
汗,作为北亚民族首领的名号很早就开始使用了。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充分注意到清早期最高首领名号的历史渊源和蒙古背景问题。本文试图从早期满蒙关系的角度,考察清初三位汗的汗号源流与背景。文章指出,汗号是通过蒙古各部传入包括满洲在内的女真各部的;不管亚洲东北部满蒙地区各部落的内部组织如何,他们在政治机构的构造上已经形成了共同的制度文化。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07,(6):I0008-I0008
<正>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此外在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分布。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  相似文献   

8.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非常独特的习俗。这种习俗来源于西域民族和当地的蒙古族,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强烈。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西域民族、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9.
1240年用回纥蒙古文撰写的蒙古族历史文献、文学巨著《蒙古秘史》,不仅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太宗窝阔台汗的伟大业迹,而且还记述了蒙古民族的起源传说及8—13世纪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状况。苏联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说“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都未能留存下如《蒙古秘史》那样生动而详细的记述自己历史生活的伟大作品。”的确,《蒙古  相似文献   

10.
天聪九年(1635)多尔衮等在托里图地方俘获了林丹汗的继承者——额哲孔果尔,标志着察哈尔蒙古被彻底征服和北元政权的最终灭亡。但是通常人们认为托里图应当在鄂尔多斯境内或附近。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在此笔者通过对史料和事实分析认为托里图应当在甘肃青海交界托勒南山附近。  相似文献   

11.
13世纪初,蒙古族的势力在我国北方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崛起。蒙古乞颜氏贵族铁木真兼并群雄,统一诸部,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当时的漠北各部(除极少数外)都信仰萨满教。随着军事占领和向外扩张,被征服民族的各种宗教与蒙古民族发生了接触。蒙古统治者为着征服和占领的需要,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明智政策。外来宗教为赢得统治者的独崇,彼此间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佛教取得了胜利。忽必烈即汗位  相似文献   

12.
布里亚特人     
居住于贝加尔湖以南和以西地区的蒙古族。根据1689年尼布楚条约,由清政府割让给俄罗斯帝国。在语言、历史、生活环境和经济形式上,同外蒙古和东北各省蒙古人以及卡尔梅克人(卫拉特人)关系密切,共同构成为蒙古民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一种必然现象。这是其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结果;是蒙古族聚居区人口大量流动的结果。具体表现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随之衍生出的一系列消极影响,比如,使用蒙古族语言文字的人数在大量减少;蒙古民族的民族特征开始弱化;蒙古民族的一些优良风俗在淡化等等要认真对待。为此,必须要对蒙古族传统文化变迁怎样与现代化顺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在增强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使其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变革蒙古族传统文化使其顺应现代化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蒙古族《格斯尔》史诗中,格斯尔从牧童到可汗、圣主的成长阶段分别体现了三种功能——生产、征战和宗教。功能的转换通过具有过渡仪式性质的"重生"来实现,这种功能的转换方式具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它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的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受到了三功能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经由藏传佛教以及印度史诗和民间故事在蒙古族地区的流传而逐渐渗透的。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的雕塑艺术是蒙古族民族性和民俗性融聚的代表,本文力图从蒙古族雕塑的艺术特征、雕塑的材质方面入手来分析其所体现的民族性,从蒙古族的生活用具、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来阐释蒙古族雕塑艺术所体现的民俗性。蒙古族的雕塑艺术是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集中表现,从这些物化的文化符号中我们可以洞察蒙古民族的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蒙古族雕塑艺术是蒙古族思维观念的物化表现,也是蒙古民族为世界雕塑艺术做出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校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同时蒙古族大学生就业心态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蒙古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马背上的教育”依然存在;个人主观认知影响其顺利就业;就业政策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不协调;民族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欠缺乏,蒙古族大学生择职无计划,盲目性较强.引导蒙古族大学生就业的创新方法有:加强民族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蒙古族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交流平台建设,合理运用新媒体资源;注重加强蒙古族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相关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蒙古族传统医学史研究概述策·财吉拉胡蒙古族传统医学是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的北方草原民族长期间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也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起源与蒙古古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这一东方古老文化之发生与发展史,人们是从20世纪70...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视角探讨蒙古族民族过程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瑞 《民族研究》2002,(6):73-77
蒙古族民族过程既呈开放性 ,又不失部落制民族的特色 ,这与蒙古帝国把远东和中亚文明统 一在一个王朝中的背景密不可分。本文从文化视角 ,探讨了蒙古族民族过程中的涵化、分化和异向发展等主要特点 ,认为 :蒙古族民族过程中的涵化可以归纳为混合成新民族的融合型、名存实亡的“假晶”型以及几乎无踪可寻的同化型三种 ;而东、西蒙古与漠南、漠北蒙古等族体长期断的分化 ,形成蒙古族重大的文化异向发展。文章剖析了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理论和现的 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处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北方民族的特点,特别是蒙古族的先民长期以狩猎和畜牧业为主,所以表现在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游牧文化的烙印。正是由于历史、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因素,蒙古族服装和服饰,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民族服装的一个大系,在这个大系里,几乎囊括了东北原住民族的所有特点。 “马背皮囊驮奶酪,锦裘毡帐勒勒车。” 这是对过去蒙古族衣食住行的全部写照。 在远古时期,蒙古族的先民以狩猎为主,因此多以兽皮为衣。至唐、宋时期,由于蒙古族的先民与中原的汉族产生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蒙古文字的产生、特点与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蒙古文字不但是蒙古语言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一种独辟蹊径的书法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结构、书写规则,体现了蒙古民族的民族性格,为蒙古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凝结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