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茅盾三十年代以故乡乌镇一带为背景的乡土散文,是茅盾文学宝库中一笔可贵的财富。所谓“乡土散文”,是指以家乡社会为背景,以故乡的人、事为题材的散文。茅盾的乡土散文,是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也是南方一隅城乡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一篇篇散文所触及的仅仅是人生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一角,是普通的一个场景,但是“通过这一角却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全貌”。茅盾的乡土散文是杂取故乡五光十色的世象作为题材的,从整体考察,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乡村型,如《乡村杂景》、《陌生人》、《大旱》、《戽水》、《桑树》等。在这些散文中,茅盾着力描绘三十年代乌镇农民生活的艰辛,并通过某种象征手法揭示其根  相似文献   

2.
《雷雨前》(1934)和《白杨礼赞》(1941)是茅盾同志的两篇优秀散文。文中,作者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从写景入手,托物起兴,对于革命与反革命、新世界与旧制度的爱憎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具有强大的鼓舞力量。本文专门谈谈它们托物象征、寓情于景的异同处。  相似文献   

3.
茅盾先生的《雷雨前》写于一九三四年夏秋之交,是作者创作最活跃的发端期的一篇散文杰作.“诗言志”,“歌缘情”,散文同样要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评价,流露作者主观的思想倾向.那么,《雷雨前》反映思想主体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呢?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二日茅盾先生在自己的选集《序言》中说:“……其中若干短章,抒情写景而已,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周立波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作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写的短篇小说三十余篇。其中,有五篇是描写二十年代在上海英国租界的牢狱中生活和斗争的作品,有六篇是描写延安时期生活及解放以后工人生活的作品,还有一篇是文化大革命后作家的新作。除这十几篇作品外,其它二十余篇,都是描写我国农村合作化时期湖南劳动农民的新的生活风貌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作家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一样,塑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翻了身,做了主人的劳动农民的形象。它们标志着作家短篇小说创作道路上新的显著的发展。 在这一组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作家以满腔热忱、深切热爱的心情,从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5.
茅盾同志的散文《白杨礼赞》是有口皆碑的名篇,现在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雷雨前》,也是一篇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大约是在一九三四年写的,曾收在《速写与随笔》散文集里。“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闯进中国,人民残遭蹂躏,而国民党蒋介石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推行法西斯反动统治,对中国共产党、进步团体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反革命“围剿”。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把文学喻为社会的镜子,但这决不意味文学只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生活。任何一部(或一篇)作品,乃至一首小诗,都会体现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他的爱憎感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样的特色。古人云:“诗言志”。所谓“言志”即指诗人通过作品所表露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有人把这态度概括为“美”和“刺”。据此,则可将诗分为“颂诗”与“刺诗”两种。《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当代散文作家中,吴伯箫的散文创作是别具特色的.早在二十年代中期,吴伯箫就开始发表散文作品.其后几十年中,他一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十分勤奋.三十年代发表的散文集《羽书》及《潞安风物》,就开始显露了他的创作特色;“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出版的散文集《黑红点》,标志着他的创作走上了新路;而一  相似文献   

9.
“卒章显其志”,是散文创作的一种传统手法。杨朔同志的散文有不少篇什巧用这种笔法,成为饱含诗意的名篇佳作这里,仅择足以代表杨朔散文风格的《雪浪花》,约略体会一下篇末点化之功。《雪浪花》这篇散文,以细小而平凡的“雪浪花”作为带起全文,贯穿全篇的象征事物,把深情至理蕴含在作者信笔所至的叙写中,极见因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妙用。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这个大家族中,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诸样式相比,起步最晚。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出现《赤都心史》、《饿乡纪程》、《暴风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这些可以看作是报告文学的作品。而“报告文学”名称的正式引进与提出,则已是三十年代的事了。“左联”成立后号召开展“工农兵通信运动”,在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  相似文献   

11.
《丰乳肥臀》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以“极左”来概括,半个世纪以来没有正义崇高可言,这种描写违背了起码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家应有的良知。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地进行了人性批判,却只看到了历史进步所付出的昂贵代价,而从根本上否定了历史进步本身。作者虽屡言“丰乳象征母亲”,而作品的实际描写却是象征“性”;如果真如作者所幻想的那样———“乳房成为世界第一高峰,太阳和月亮围绕它团团转”,则社会将重新陷入野蛮与蒙昧。小说在结构上杂乱臃肿,根源在于观念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艾煊的散文写作,比起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实在不能称得上是丰产丰收。建国三十余年,只出了两册集子《碧螺春汛》和《雨花棋》。然而集子里那一篇篇清新淡远的散文作品,却是比小说更无保留地洞开着作者的心扉,你一眼看到的是那颗有力地搏跃着的、充满恳挚、深沉情爱的心! 读艾煊的散文,我常有发现:他把他小说家的特质带进了他的散文写作。这可能与他散文中较多写人有关。本来,散文和小说就是过从甚密的紧壁邻居,尤其写人散文。这二者的分界,到现在文体家们也不一定能真正说清。大略小说讲究缜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云云。但近年来我国文坛上涌现的锦簇花团般的“散文式小说”、“诗化小说”、“情绪或心境小说”等新观念和公认的创作实绩,却更加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对照之下,艾煊散文的小说特点就更加明显了。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有充实的内容,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桃花源诗》是他晚年写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喜爱,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前写了一篇记。记实际上是诗的长序,能独立成篇。这两篇作品可以说是姊妹篇。《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散文。它通过渔人偶入桃花源所见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桃花源社会概貌。《桃花源诗》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它深刻地叙述了桃花源社会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特点。一诗一文,形式不一,主题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4.
文艺的描写对象是什么,美学家文艺家们都不能不作出自己的回答。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当然也涉及到了这个重要问题。但是我们在探讨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描写对象观时,也应如胡乔木所说,“决不能限于研究一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而“要包括研究毛泽东同志所创作的优美诗词和大量的优美散文,研究这些作品的美学观点和美学价值,以及他对历史上和现代一些作家和作品的评论、评价、鉴赏”(《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描写对象观的全貌。  相似文献   

15.
写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的《春蚕》,是茅盾描写农村生活的第一篇成功之作,这篇小说,塑造了不下十个农民形象,这些形象几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以构成一幅三十年代农村丰收成灾图的人物画廊。谁是《春蚕》这幅丰收成灾图里的主角呢?是老通宝。茅盾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众星拱月”的艺术手法和丰富多采的笔墨,刻划了老通宝这个三十年代的旧式的  相似文献   

16.
杨朔是一位在散文园地里辛勤耕耘并取得重大突破的散文大家。这位明确提出散文诗化的理论、毕生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散文艺术实践的作家,从五十年代中期写作《“走进太阳里去”》开始,便形成了他独具的艺术风格。而此后他的一篇篇散文,总是情不自禁地倾注着诗的质素,飞扬着不能自已的情思,蕴含着浓郁芳馨的诗意。他以激荡在自  相似文献   

17.
李敬信同志在一九七一年写的短篇小说《生命》,是一篇比较早的反映和歌颂农村文化大革命的好作品。但是,万恶的“四人邦”及其在辽宁的那个死党却把这篇小说看作眼中丁、肉中刺,于一九七三年和一九七四年间,对它发动了一场疯狂的反革命围剿,他们蛮横地给《生命》扣上了“歪曲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罪名,硬说作品对崔得利这样的阶级敌人的揭露和批判是“丑化革命造反派“,对老铁头这样的英雄人物的描写和歌颂是“美化资产阶级反革命派”。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作品。1934年8月,郁达夫经由青岛赶上北平,有感于“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写了这篇散文,发表在天津《当代文学》一卷3期,后来收入他的最后一本散文集《闲书》。《风景谈》是茅盾的作品。1940年,茅盾应邀去新疆讲学,归来途中,于5月至12月访问了延安,回到重庆后写了这篇散文。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张天翼,以创作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著名。《包氏父子》不仅是他近百个短篇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名作。《包氏父子》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出版的《文学》二卷四号上。它的题材、人物、环境和细节都是典型的。(一) 题材的典型《包氏父子》题材独特新鲜,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三十年代纷纭复杂的都市社会生活。作家以南京八府塘六号她姐姐张稼梅所住大院的门房父子为原型,写公馆仆役老包借债求人,送包国维上学,望子成龙的故事。而包国维在资产阶级教育腐蚀下,在富家子弟影响、引诱下堕落了,帮助纨绔子弟打人,被学校开除。小说描写了小市民的灰色人生,讽刺了中流社会的无聊生活,为革命左翼文学的取材开辟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从形成文学思潮的三大要素即社会文化思潮、文学理论导向、作家作品状态出发,分析90年代中国”散文热”,认为通俗与闲适是这一时期中国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它与二、三十年代某些散文流派的传统有关,与台湾、香港散文的影响有关,更是中国后新时期社会思潮和美学意识的反映.90年代两岸三地的散文在通俗、闲适的格调下得到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