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荀子继承孔子思想,沿着其以仁为本、重礼讲仪的思路发展开去.一方面,他以仁为善之核心和人生根本,以仁为礼仪制度的基础和本质.仁德是行礼的前提,行礼是仁德由内向外推衍的逻辑结果,此谓先仁后礼,仁本礼末.另一方面,隆礼至法、明辨达分是仁之应有内涵,行礼守义是得仁的必由途径,仁德的目的即在以礼规范社会、整肃秩序,此谓以礼行仁,行礼为仁.荀子由孔子之仁学开出自己的礼学,从而实践了孔儒由内向外、由理念向操作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乡饮酒礼乃大司徒所积极推行而深入民间的"十二教"之一,其旨在于教导百姓谦让不争的良好美德,对于大众生活之影响以及社会风气之凝塑都极为密切,故而本文特别以乡饮酒礼为对象,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此礼之主要过程,包含正礼、旅酬以及第二天的宾拜谢主人、主人慰劳司正等后续发展三部分,本文将以此三大过程为讨论范围,讨论其中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本文之进行,首先论述为文之动机、目的与讨论之范围;其次,概述乡饮酒礼的四种类型与意义;再其次,则透过乡饮酒礼正礼中五步骤使用诗乐之情形,探讨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然后,则论述旅酬以及无算爵与乐的阶段,其所用之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继此之后,再讨论典礼后续余波部分的诗乐与礼相融之意义;最后,则提出乡饮酒的饮食之礼,藉由诗乐等文学艺术活动之熏陶,而达到催生礼乐社会之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宏著《史记》在行文中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变与常的观念。《史记》所讲的变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映事物自身运动趋势的变动,一是一事物改变另一事物的更改;而《史记》所言历史之常则包含了更丰富的内容。先秦时期的德经历了由政权转移的直接决定因素向无足轻重地位的转变,其自身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具有阶段性。这便是《史记》变中有常、常中有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政治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主要体现在遵循礼规礼仪上朝、处理公务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根据不同政治等级、不同社会群体的情况施以不同的礼规礼仪,形成了中和有度的社会关系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对礼的践行主要体现在按礼规礼仪的要求和无过无不及的原则处理衣食住行和祭祀等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断的内在精微动力之一,即是贯穿于其中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与创新精神之紧密结合。儒家在阐释夏商周之礼时认为礼既有传承性,又有变易性;礼不仅会历时而变,而且可以应时权变,本来具有规范性、标准性的礼可以随天时、顺人情、适境遇而产生共时之变。兼顾礼的传承与变易,是贯穿于儒家礼学的重要思想原则,也是原始儒学的精义之一。儒家的这种学术精神对今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礼记·孔子闲居》篇中记载的"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以"无体之礼"为主。孔子讲的"无体之礼",其实是儒家礼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看法。孔子在晚年对礼容提出批评与扬弃,一些擅长礼容的儒家学者也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驳。战国时期子夏学派提出的"无体之礼",不但是儒家礼学思想从孔子、子夏过渡到荀子的一个重要思想环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国直至汉代礼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代表性作家之一,其作品可谓有量有质。回顾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被定义为“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故乡”系列,以及他在新世纪的创作,可以发现,他在各时期的作品既有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他的新世纪小说,既有常又有变。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小说、都市题材小说以及湘西本土文化与都市文化两相比照的过程中,基本肯定了湘西本土历经数千年不变的恒定文化因素("常"),而对湘西在朝现代转型过程中,自外而来并传染侵蚀的异质文化因素加以否定("变").从而让人感受到沈从文小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围绕着对相关民生评价指标的讨论,就评估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建设民生型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结合对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在总结概括的基础上,揭示了要确立民生型政府执政理念,就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社会机制和解决民生具体问题,以及提供相应的制度性保障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彝族史诗分析向天坟的结构与文化象征意义,探究彝族虎图腾文化,厘清向天坟背后的文化,进而探讨彝族先民天 地轮回,人与自然的生死观念。探究彝族先民源于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天人 观。天人合一是彝族集体意识的一个体现,对待生命的方式,是对于人来自哪里,将归向何方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视野的家庭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社会离不开礼仪。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公民礼仪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家庭礼仪教育是礼仪教育的基础,是公民礼仪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加强家庭礼仪教育,应该建构现代家庭礼仪文化,分阶段实施礼仪教育方案,区分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延伸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和提高公民礼仪素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民生状况没有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步改善,降低了居民幸福感,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和适当融资,提高民生资金和设施的利用效率,为此应重视居民意愿,让公众从时效、便利、成本和公正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日常化的民生服务满意度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官员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民生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重视意志自由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研究意志自由问题的共同缺陷是将意志自由作为人类作出行为决定的决定性因素来看待,并且把研究意志自由视为解开人类行为奥秘的唯一钥匙,从而不同程度地犯了崇拜意志或意志自由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意志自由观主要基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建构。它肯定意志和意志自由的实在性,承认意志自由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体系中的重要性,但它没有过分拔高意志自由在人的整体自由中的地位,更没有将意志自由从人存在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中抽离出来。它强调意志的内涵是由它自身的自由本质决定的,意志自由是人依据其自身对事物的认识作出正确行为决定的能力;意志自由在人的整体自由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但它不应该被视为人所能拥有的最重要自由形态;作为拥有意志自由的存在者,作出行为决定的权力主要在人类自己手里,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作出的所有行为决定负责,竭尽所能地作出正确行为决定是我们人之为人应有的责任担当。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研究意志自由问题,而且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意志自由观运用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其成果是作出了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决定。马克思主义意志自由观为人类...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的完备其实是在周代完成的.周礼是兼顾天人、敬神化民的产物.周礼虽然承担着"敬神"的职责,但更多地扮演着"修身""齐家""治国"的角色,体现着"神道"向"人道"的转移.周代的礼教思想认为,"礼"者主"敬";作为维护宗法等级的规范,要求卑者尊贤而"义",尊者慈爱而"仁",进而实现"十顺";"礼"别异而"乐"统同,所以"礼""乐"相辅;"礼"是有节制地满足人欲的理性规范,所以"理""欲"相兼.在形成丰富深刻的礼教思想的同时,周代诞生了繁复齐备的礼仪制度.《仪礼》和《礼记》规定、阐释了周代礼制的纵向系统:"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周礼》描述、揭示了周礼的横向系统,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代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无所不包的礼制之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顺鬼神,合人心,理万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楚艺术造型符号体系不仅是上古楚人的文化创造行为 ,而且还是楚人的视觉体验与审美心态的映射。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有如下特征 :对运动美的神往 ;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和对特征部分的敏感 ;对色彩美的感悟 ;对空间境界的拓展。上述特征是上古楚人视觉与心理选择的结果 ,它们共同构成楚艺术造型符号的特殊旨趣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就是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和人们的社会发展问题,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因而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一直是其工作的重心.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社会实践出发,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境况,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解决民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与庄子的民生观——推天道以明人事、崇尚自然而论民生,立足于自然主义的人性论与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在先秦思想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战略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十七大报告重点阐述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保障,"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内容保障,"四位一体"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条件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