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精神(亦即科学精神)。科学和理性是凭借严格的逻辑证明和推理建立起的,因而逻辑学最能体现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人文精神)有着很大的差异。王国维把以逻辑学为基本内容的理性精神与重视直觉经验的人文精神相对立,因其无力解决此对立而陷入二难境地。一王国维关于逻辑学的二难困境其实质上是对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人文精神)关系无法处理的一种困惑。他认为理性的“可信”与人文主义的“可爱”格格不入,而二者又无法丢弃。“哲学上之说,…  相似文献   

2.
试论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论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周昌忠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也就是把科学看做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人类思想观念的一种形态;其二,把科学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考察,也就是把它放在同整个文化、文化的其余诸形态或部分结成...  相似文献   

3.
从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化领域虽然呈现出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纷繁多变的复杂景象,但是从根本上可以归结为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演进.本文试图对这百年流变历程作一简略的述评。(一)当我们探寻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源头时,必然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神学统治的思想启蒙运动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成了同盟,“理性”和“自由”成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两面思想旗帜.这时.科学对人发出“诗意的微笑”.这是科学与人文的蜜月时期。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战胜了共同敌人之后,二者的联盟开始破裂了。工业时代…  相似文献   

4.
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具有典型的理性文化特征的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科学产生了复杂的互动,科学精神的不断发展在西方现代政治文化形成中发挥了强大作用,但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又背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造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霸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未曾受益和助推真正的科学精神,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角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学术界看来,西方科学的方法论精神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比如尊重客观、有效、逻辑、理性等等。这些信念的合理性经常在系统认识论的框架内受到审查。但是,系统认识论的立场往往是科学精神的界限内的理论反思,因此,对科学精神自身的内在本质的揭示是无能为力的。本文从科学的方法论精神的根源处来回答它的实质和限度这一问题。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探讨,打破源于西方文化的知识概念的统治,以促动对知识概念的多文化的考察,这对理解和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知识传统也是一个决定性的步骤。一、从精神活动出发我们用“根源”这个语…  相似文献   

6.
因科学精神强盛被称为"科学文化"的西方文化中,一定程度被遮蔽的人文精神并未被消解.如果忽视甚至否定这一点就会导致对西方文化解读失误,工业化进程中以"误读"文化模本作为参照,必将陷入文化困境.西方人文精神勃兴于"文艺复兴"时期,在以后的文化演变中,作为一种传统,一种内化的精神特质,不断震荡前进,或强或弱,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表现.理解西方人文精神,不能绕过"文艺复兴"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本文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历史性梳理与解读.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化与悲剧精神: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一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西方悲剧精神的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如何既对立又互补地在西方文化中得以延续,影响现代西方文化的图谱,而且纠正了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对基督教悲剧精神认识上的偏颇,更为关注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从悲剧精神角度去认识西方文化本质特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30年代 ,知识界对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这一问题有诸多争论 ,《大公报》坚持提倡中国走工业化、科学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工业化是通过发展科学事业来实现的。提倡科学、信仰科学 ,不能只是急功近利地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与技术 ,而是要学习西方人信仰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只有树立起科学文化的价值观 ,中国才能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后现代”文化批评检视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西方的一种时髦的文化思潮,近三十年在西方整个。文化艺术界以独特的文化策略和价值颠覆产生了惊人的话语转型。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以多元性,边缘性、不确定性,悖论性,...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质疑近代以来中国和西方文明在科学上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源干希腊时代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中国传统儒学虽使人文精神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墨学以及其所包含的逻辑和科学精神的没落,对中国的文化体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通过历史分析和文化诠释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思考墨学和现代哲学在中西文明会通基础上的"视域融合",进一步促进墨学的复兴;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科学精神和逻辑理性.  相似文献   

11.
赵林 《文史哲》2007,(2):131-137
在西方文化中,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的一种辩证关系。在西方文化的摇篮时代——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一度攫取了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践精神是人的实践精神的特殊形态、典型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内容,借助自然界 人 社会(精神)发展的形式予以对象化和客观化,藉以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精神的统一”,从而实现人的经济价值 文化价值 人生价值的创造精神。科学实践精神的文化价值性反映在自然界 人 社会(精神)的双向互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人对“自然界的创生”(物质文化) “心智的创生”(精神文化) 人的创生(社会文化)的价值性,而其更深刻的反映则是在“本体论上”,由科学客体向“文化客体”的转化;认识论上,科学反映向“文化反映”的深化;方法论上,科学方法向“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民主在人类发展史上相伴而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与民主政治文化的发育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关联性,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的不断发展在西方现代政治文化形成中发挥了强大作用,但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又背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造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霸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未曾受益于和助推真正的科学精神,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大力培育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融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当代科学精神,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促进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反科学主义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科学主义是二十世纪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思潮,从理论的历史来说,反科学主义发端于西方,是科学传统内部分立的文化批判,其理论目的是建构。对中国文化来说,科学是外生的,因而从逻辑上说,反科学主义既是外生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对中国这样一个缺少科学精神的文化来说,反科学主义的泛滥,对科学的发展和市场制度的建立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基于这一现实,本文尝试对反科学主义作一学理上的分析。一、反科学主义的逻辑归谬对反科学主义的澄清与批判,首先必须从科学的社会化过程、从文化层次来分析。二十世纪以来,人类面临一系列…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所确立的文化本作精神是什么?或者说五四精神是什么?人们肯定会回答是“科学”与“民主”。把五四文化精神归纳为“科学”与“民主”,固然是极有道理,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决非五四文化精神的全部。“科学”与“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旗帜,但同时也是此前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旗帜。早在戊戌变法前夕,严复就曾揭橥出“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是西方文化的命脉,并进而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要用”的新文化体用现①。因此,“科学”与“民主”尚不足以概括五四文化革新的底蕴。我们认为,五四运动的本质内容是对…  相似文献   

16.
从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看当代西方哲学的主题转换邹铁军,王传习“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在当代西方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它以其强烈的反叛精神,开放的理论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重塑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在这股思潮中,美...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执一端以及由此带给人类的一系列全球性危机提出了这样一个迫切问题 ,即 :如何消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现实的分裂状态 ?本文分析了中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的相互碰撞与渗透 ,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对西方科学文化的参考价值。文章指出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 ,中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将在渗透中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西方一元化倾向,由于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非西方世界的文化精神,因此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西方现代社会与文化精神所面临的种种危机,科学思想前进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这都促使人们日益重新认识东方的文化精神,并再次回到文化多元化问题上来。文明道路的问题因此在文化学的讨论中也就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全面地讨论这一问题,仅想围绕着这一问题,对中国文化的中国道路提出某种看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化讨论中,有些人从分析与综合的角度来探讨东西文化的区别。如有人说:“科学思维方式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关键。东方科学文化善综合,西方科学文化重分析,两者产生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相生相成,互补共荣,构成人类共同的科学文化。”①季羡林先生说:“我是从一种比较流行的,基本上为大家接受的看法出发的,东方思维方式,东方文化特点是综合;西方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文化特点是分析。从总体上来看,我认为这个看法是实事求是的。……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这种取代在21…  相似文献   

20.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顽固的思潮。孙中山先生曾经形容:“自称‘堂堂大国’,声名‘文物之邦’,其他各国都是‘蛮夷’。以为自己居世界之中,所以将自己的国家叫做‘中国’。”(《孙中山选集》第649-650页)当地理中心论被西方列强的大炮打破后,便有文化中心论继起。“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而道德。学问、制度、文章则更然出于万国之上。”(邵作舟《邵氏微言·译书》)西方有“物质的重心’,而东方有“精神的重心”(陈立夫忡西文明的特质与新文化的创造》)。所以“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仅《东西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