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相对统一,分支课程设置比较分散,专业实习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的满意度达到中等水平,对专业实习的认同度比较低。学生所在年级、进入大学之前和目前对社工的了解程度等个人因素,学校类型、专业实习时间等学校因素对专业课程、专业教材和专业实习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这主要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特质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有关。如何完善社会工作实习机制、规范社会工作教材编制,是增强学生专业课程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其发展方向是什么?澄清这些问题,是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任务.在思考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现状和问题的背景下,本文阐释了西方现有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内容和分类,以及"生活世界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核心思想,并提出中国大陆构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紧迫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2011,(5):17-21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相对统一,分支课程设置比较分散,专业实习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和专业教材的满意度达到中等水平,对专业实习的认同度比较低.学生所在年级、进入大学之前和目前对社工的了解程度等个人因素,学校类型、专业实习时间等学校因素对专业课程、专业教材和专业实习的评价有显著...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D市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有主体性的"市民化"是他们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认为"市民化"的重点是在日常生活的互动场域中,同时社会工作的赋权将对其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以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是解决农民工主体性"市民化"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工作研究常常倾向于以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为基础的研究导向,特别是在美国,基于证据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领域十分流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社会工作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其解决方法单纯依靠各种技术处理的手段来展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讨论这些问题时,要强化其价值导向。这要求我们在讨论社会工作研究的问题上,把我们的关注点从证据、技术手段和职业标准扩展到价值观、人文精神和对全球化问题的关注等方面,以此来推进国际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8.
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推进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更加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教育环节构建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如何构建这一模式,使之真正达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川灾区某学校社会工作社区服务为例,总结并反思了灾后服务过程中优势为本的实践,包括理念、服务原则、服务框架及服务内容,并对其服务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笔者认为,优势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能综合服务对象自身及环境优势,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以及与环境的良好互动,进而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提升服务对象应对自身及环境压力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充权理论相信每个人的潜能,把恢复个体社会功能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特色内容,把弱势群体确定为社会工作充权的对象。本文以充权理论为基础,主张企业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是企业员工的社会关系,企业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在于为青年工人、女员工、农民工和残疾员工等弱势群体充权。  相似文献   

12.
Sakaguchi H, Sewpaul V. A comparison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across South Africa and Japan in relation to the 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 J Soc Welfare 2011: 20: 192–202 © 2009 The Auth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 2009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an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This article draws on a one‐year study visit to the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interviews with field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in Japan and reviews of the national frameworks of education in Japan and in South Africa. In doing so, the authors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across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y explore some of the historical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at might account for the differences. There are some identifiable peculiaritie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Japan, especially with the coalescing of care work and social work education. The lack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care work and social work makes it difficult to narrow the scope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National social work standards have been approved in South Africa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have been long accepted, thus rendering ‘social work’ a protected title and a profession that is more entrenched compared with social work in Japan. The codes of ethics in Japan and South Africa are discussed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their control functions in South Africa.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discussing these comparisons in relation to the Global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