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增辟一个本体论角度以研究汉语词汇及其发展规律的主张 ,从本体论角度对名词“时”的形成过程、词义引申、派生词系的基本动力和内在规律进行考察 ,认为中华先民立足农耕生活的实际 ,反思和筹划自己的生存方式、追求生存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并使之获得语言“意义”的标记 ,是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规律 ,它可以解释“时”的一切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2.
名词词汇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语言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之一。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就英语名词词汇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英语名词词汇的习得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哲学既好似勤于报晓的“雄鸡”,是思想解放、思维方式变革、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动力,又像是善于反思的“猫头鹰”,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时代主题的转换,指明历史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任何体验认知都需要身体的参与,然而从词汇角度开展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采用大型语料库对英语主要身体部位词汇的名—动表征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从共时角度看,身体词汇主要出现在事件或事态较多的文体中,比如小说或叙述体;2)从历时角度看,近200年身体词汇作名词时的变化不大,作动词则处于不断增长态势;3)从国别角度看,英国是身体词汇使用最多的国家。总之,不管共时还是历时,身体词作名词的频率远超作动词;“hand”作名词最多,“face”作动词最多,同时主动态远超被动态。以上之深层理据可能在于人们积极主动参与主客观世界的认知活动,但因每个部位自身功能不同,有的参与较多,有的则较少,主要通过隐喻或转喻式来参与,具有深厚的体认、自我、经济和哲学根基。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词汇史角度论“为”与“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语词汇史角度论“为”与“搞”徐流‘为”与“搞”是汉语词汇史中两个使用范围最广泛,意义最丰富,出现频率最高的基本动词之一,而且,它们是古今汉语中意义一脉相承的、唯一的万能动词。研究这两个万能动词,尤其是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二词进行发展的联系的比较的...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的情况下,汉语词汇的研究应该从基点开始,深入考察包括认知在内的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机制,以求新的突破。从汉语词汇的实际出发,以认知活动中的隐喻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三个问题:一,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动力;二,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方式;三,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效应。  相似文献   

7.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英语动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总结归纳出动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说明了隐喻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现象,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描述、理解和解释新事物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8.
根据构词法可以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建立联系 ,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两类词汇的习得。文章从动词向名词的转换出发 ,探讨了转换的规律及特征 ,尝试从构词法角度理解来源于动词的名词。  相似文献   

9.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0.
“思”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术语。在古汉语中,“思”的本义是心脏(心)的活动。在古人看来,心或心脏不仅能为生存提供动力,而且具有思维的功能。这意味着心的活动具有两个维度,即生存与思维。从生存的角度来说,心的活动是情绪性活动;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心的活动是理智化活动。也就是说,“思”首先指情绪性活动,其次才是理智性行为。这和现代思维的内涵大相径庭,我们常常将“思”等同于思维,这并不科学。思的双重内涵及二者间的关系揭示了理性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埋论和运行规律时,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的角度,揭示并论证服从于资本增殖要求的增长方式的选择和变换规律  相似文献   

12.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实质是对人类的生存方式及其发展道路的自觉反思,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论表达。这就决定了随着社会,即人类生存方式的不断嬗变和转型,哲学也要不断改变其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表现为由非市场经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非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转型过程。对于哲学视域的转变,西方哲学由古代无个体、自我的“本体视域”转变为近代的“个体或自我视域”,在现代又走向了“公共领域”。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在我们看来,真正的或具体的哲学视域应是既包含有“公共性”且又不丧失“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13.
汉语涉“树木”词汇较为丰富,其中仅涉“树根”义名词就不少。这些词语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作用,古代涉“树根”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经过发展与淘汰,到现代汉语中,“树根”已取代其他词语成为普通话中表“树根”义的最主要词语。  相似文献   

14.
“玛阿特”与“道”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阿特”是古代埃及的一个神 ,代表一个永恒秩序的观念 ;“道”是古代中国的思想。二者都是对世界认识所形成的概念 ,又都具有试图解决人在世界上如何生存的问题。由于两种文明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发展阶段和转变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个发展成为永恒秩序的循环论 ,即“玛阿特”观念 ;而另一个则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的繁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科学认识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利益、需要、意愿、追求的精神精髓。它在推进思维方式送旧迎新的进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邓小平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论断既是现代化的思维角度,又是实现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基本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了英语中动物词汇的名词动用,指出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本质是隐喻思维过程的体现,是从指称转为描述,静态转为动态的过程;是动物性格特征映射的结果。文章同时也探讨了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两个隐喻认知功能:提供了描述事物的新视角,增添了词汇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发展哲学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邓小平哲学归结为时代的发展哲学,主要理由有三:第一,从研究对象和形成过程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是新时期最大的实际问题,一切其它问题依此而展开并成为这一问题的一个侧面或阶段。发展的本质及其最一般规律是什么,邓小平哲学正是在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起来的。第二,从主要内容来看,“发展”是邓小平使用频率最高的范畴,他在三卷中曾750余次提到了“发展”,并对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如发展本质、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主  相似文献   

18.
“被”在现代汉语中是个廉类词。当“被”作“被子”的意思讲时,它是名词,如“单被”、“棉被”、被子”;当“被”作“蒙受”的时候讲时,它是动词,如“被难”;当“被”不表示什么词汇意义而出现在句子中时,它是虚词。“被”作名词和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突出。“被”作名词解时,多不单用,而  相似文献   

19.
李清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59-61
从词汇学中词义辐射和连锁联结的角度,指出随着语言的发展,英语名词单复数意义问题变得日益复杂。许多英语名词的复数形式,不仅仅表示“数量”之多,还具有别的意义,甚至是与其单数形式看似不甚相关的意义。作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将较为常见、常用的英语名词单复数异义问题分为五种情况进行讨论:词义从抽象到具体的变化;表示颜色的词的单复数意义变化;具有特指的固定意义的名词复数;其他名词单复数形式意义关联度相对较高的词汇;其他名词单复数形式意义关联度相对较低的词汇,认为该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作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主要课程之一,在其教学中若能阐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强大动力作用,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和事业的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激励作用等问题,便可使其发挥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当代大学生民族品格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