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为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刘少奇同志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独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容,本文拟对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从哲学理论的角度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同志十分重视干部问题,对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具体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过许多精辟而又深刻的论述,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干部思想,直接指导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干部工作,为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作出了重大贡献。刘少奇同志的干部思想,对于当前的干部队伍建设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到而重大的贡献:他的思想观点补充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他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为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思想理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4.
可以这么说,波兰布鲁斯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源于波兰奥斯卡·兰格的经济模式,甚至又是兰格经济模式的补充、修改和完善的结果,在另一方面,布鲁斯经济模式又可称为匈牙利科尔纳经济模式的前身,科尔纳的经济改革思路在颇大程度上受到布鲁斯经济模式的影响。 从布鲁斯经济模式的形成过程看,其经济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呈现在六十年代前期,并以其代表著作《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为特征;第二阶段呈现在七十年代中、后期与八十年代,并以《社会主义所有制和政治制度》一书为代表作。在他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经济模式的揭示、刻画、研究过程中,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有益探索,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和谐社会思想非常丰富.尤其在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的和谐方面,刘少奇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研究刘少奇的和谐社会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上,刘少奇的认识曾发生较大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政治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道路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拟对刘少奇这一时期的认识变化及其重要理论观点作一个初步探讨。一、对我国过渡时期的再认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将首先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已形成的共识,建国前夕这一共识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建国指导思想。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1951年3月刘少奇在为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起草的《共产党员标准的八…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伟大独创性贡献。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对于如何在中国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无  相似文献   

8.
刘少奇、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共同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实现现代化要有分步走战略。刘少奇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后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少奇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企业管理要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要打破铁饭碗,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二是社会主义只有通过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会运用经济手段领导经济工作,才能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三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多样性,开放和利用自由市场,才能搞活经济,满足社会的需要,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四是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可以实行个人负责制,要允许有个人的经济发展计划,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率。刘少奇对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为我们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既源于毛泽东,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对如何建设和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了初步的探索,还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学习和研究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一、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社会思想”的思想内涵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中国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马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进行一段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刘少奇认为,还不能马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6.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7.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9.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