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伦斯与张爱玲同是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前期创作的作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学形态,它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不可回避或轻视的阶段。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劳伦斯与张爱玲在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以及创作语言特色等方面有着共同性。这种现象对重新确立转型时期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小说的深层结构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格雷马斯提出了叙事程序、行动元、语义矩阵等理论和概念,成为揭示张爱玲的作品的深层结构一个有效的工具。本文以张爱玲的小说短篇小说《花凋》作为分析的范本,分析《花凋》中四个叙事程序阶段,即产生欲望或愿望阶段、具备实现欲望的能力阶段、实现目标阶段以及得到奖赏阶段。《花凋》中行动元关系表现为:主体(郑川嫦)与客体(章云藩)关系,发送者(郑川嫦的母亲及姐姐)与接收者(郑川嫦)之间的关系,支持者(缺失)与反对者(郑川嫦的父亲母亲以及姐姐们、郑川嫦身体上的病、郑川嫦主观能动性的消失)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花凋》的施动关系结构图。《花凋》的深层结构则表现为生与死的对立,自由与禁锢的对立等。   相似文献   

3.
近五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硕果累累。该文从张爱玲散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张爱玲散文的本体研究以及张爱玲散文的比较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理,以期能为当前的张爱玲散文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潜意识分析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调,并以《留情》为例,指出张爱玲从一个全新角度体验人生,透视社会,并将精神分析手法在作品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6,(5):53-57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常以苍凉著称,她的许多小说,诸如《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开头都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副苍凉的意境,《小团圆》也不例外,在《小团圆》中她把这种苍凉文风发挥到极致。关于《小团圆》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综观这些学术成果,关注的热点问题大都是小说是否为作者的自叙传、"张胡之恋"的内涵、张爱玲的妇女观等,对小说的苍凉文风关注不够。通过研读文本,可以看出《小团圆》虽然是自叙传,反映了张爱玲的少年生活、求学经历、爱情遭遇、母女关系等,但又不同于自叙传,它来源于张爱玲的生活积累,同时又有张爱玲的匠心独运,它反映了张爱玲高超的创作技巧,特别是张爱玲对苍凉风格的选取运用。张爱玲在故事的编排、人物形象的设计、意境的营造方面,都给小说打上了苍凉的底色。她在《小团圆》中编织的破碎的家国梦、难圆的闺阁梦,塑造的盛九莉、邵之雍、蕊秋、盛九林等可悲可怜的人物形象,营造的大考前的早晨、晚唐的月亮、木雕的鸟等紧张或冰冷的意境意象,揭示了乱世背景下浮世生活的不可预测和难以把握、爱情的短暂和失去难再得、每个生命或物质个体的微不足道。她冷冷的地撕开了生命华美的袍,使人在看到生命本真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丑恶。《小团圆》让人在张爱玲去世20多年后,读之仍不免叹惋,它是张爱玲的人生感悟,也是张爱玲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更是张爱玲悲剧意识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海外的张爱玲研究可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 957- 1 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 ;第二阶段为 1 985年至今 ,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研究、分析和评价 ,尤其是 1 995年她辞世以后 ,海外学者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读解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他们的研究方法 ,为大陆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张爱玲出名开始 ,就有许多人来评说 ,但是大多如凌空一掌 ,劈在空处 ,到头来暴露的往往是自己的短处 ,说不到张爱玲的真实处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功利的非审美的眼光来评说张爱玲 ,同时也就限制了张爱玲 ,理解不了张爱玲的精神境界。刘锋杰教授所著《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4年版 ) ,是国内第一本有关张爱玲接受史的研究专著。它搜集了各个方面的资料 ,吸收了它所需要的营养 ,试图突围这种困境 ,要还张爱玲一个清白与真切。《想像张爱玲》涉及了第一个评说张爱玲的傅雷 ,又审视了张爱玲的知…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对张爱玲的研究已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在“量”与“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突破。本文从“海外华人”、“西方学者”、“港台研究”三个方面对海外张爱玲研究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指出了其各自的研究特点。认为,对海外张爱玲研究的特征以及方法论的系统考察,张爱玲与外国思想文化的专题比较研究等方面缺乏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0.
散文的主体性在郁达夫、林语堂的眼里是"个性"或"性灵",而在张爱玲的散文世界里则是与伦常日用密切关联的"俗"身。在散文中,她对日常生活审美性的把握,对冷暖人生的特别体悟,透出一股结结实实的生活气息。张爱玲的散文是关于生活真实和灵魂真实的记载,展示了多重文化角色冲突、挤兑中的张爱玲的复杂性。被"言说"的角色,反倒被生活的真实角色所消解——这是张爱玲散文创作给我们留下的复杂感喟。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中宣泄其反叛情绪,而这种反叛锋芒莫不在现代和传统的对立中被耗散。接连不断的"思想出轨"和最终却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悖性,构成了张爱玲悲剧的独特性。这也是张爱玲散文在与其小说对读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5,(5):45-51
张爱玲的遗作《小团圆》自2009年问世以来在文坛就饱受争议,褒之者称其是浓缩张爱玲毕生心血的巅峰之作,贬之者称其叙述烦琐,缺乏艺术感染力。通过对文本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颠覆之作,它颠覆了主流社会的家国情怀,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更颠覆了张爱玲一生的高傲。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盛九莉生活的环境、求学的受阻,尤其是维多利亚大学师生在港战中遭遇的描写,抒写了自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不幸遭遇,通过对盛九莉缺失的亲情、背叛的爱情、疏离的友情的描写,抒写了自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人公盛九莉没落的家族史、沧桑的成长史和凄凉的心灵史,道出了张爱玲的身世、家庭、童年、亲情、求学、恋爱、友情、再婚、子嗣等方面的残缺,这些遭遇或经历使张爱玲一生都在思恋、哀愁、痛苦中度过。"小团圆"和"大团圆"是一对反义词,"小团圆"不是稍微有点团圆,而是不团圆,作者追忆似水年华,直面真实的自我,"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张爱玲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张爱玲用毕生的执着演绎了一曲乱世悲歌。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一生一如她的作品,充满了“传奇”与“流言”,而作家的生命体验总会在作品文本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本文试图从作家感知世界的角度来谈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理念和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尽管张爱玲曾在上海一夜成名,其作品也多为在大陆时所作,但国内对张爱玲的研究在几十年的现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是一片空白.直到近些年,特别是张女士在洛杉矶去世后,国内才重新掀起了"张热".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本文试试从张爱玲小说生命意象的荒凉来阐述张爱玲小说的成就与特色.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善于套用传统戏曲的命名、用语来营造小说气氛和氛围,或隐喻或颠覆或象征,借用传统资源.表达现代主题。小说题目、主题、人物塑造上都具有戏剧化倾向。戏剧元素的借用强化了叙事效果,人生如戏的认知,更突出了张爱玲作品的悲凉色彩。  相似文献   

15.
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女性作家在日据上海时期的写作形成了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生活与战争、宏大与细微的另类叙事潮流,尤其是张爱玲极具特色的"细节"描写,更蕴藏着特殊的人生观和政治诉求。近年来海外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立场开展张爱玲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其中观照张爱玲以及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与政治关系的特殊视角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以“才女”命名张爱玲,易将对张爱玲的定位引入误区。张爱玲与传统意义上“才女”迥然有别。将张爱玲纳入“才女”之列,等于湮没了张的思想独特性,她不是一个仅凭才情和禀赋从事写作的“才女”,而是具有强烈自觉意识和现代感的自由作家,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才女”不同,更与性别无关,却与人格的完整独立和思想的健康深刻有关。以“才女”命名张爱玲,一方面是文学研究中炒作作家经历身世恶习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对张爱玲认识的肤浅,同时,亦折射出读者尤其是“张迷”们迷张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7.
阅读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接受史上一个奇异的文学现象,其接受历史时间长、跨度大、范围广。回顾张爱玲接受史,有助于读者理解张爱玲作品的精神价值和艺术魅力。展望张爱玲接受史,将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视角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变态美编织的世俗传奇──论张爱玲小说审美形态特征之一游友基(宁德师专福建352100)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张爱玲热”。人们选择不同的视角,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最早评价张爱玲的傅雷(迅雨)惊呼张爱玲的作品“太突兀了,太象奇...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40年代影剧绽放、20世纪80-90年代电影热潮、近年电视剧升温三个时期三个角度探讨了影视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分析了影视接受对传统文本阅读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影视接受视域中的张爱玲丰富了张爱玲作品的接受视域、接受空间和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