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涛 《社会科学论坛》2007,(20):146-150
治经济吏的学者对"马行街无蚊"这则史料相当熟悉,学者们在研究、论述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时,经常引用此则史料.然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这则史料的分析仅限于经济史、城市吏研究中,未免有所局限.其实,"马行街无蚊"这则史料还可以从环境史角度来思考、分析,它体现了古人的环境意识,而我们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正有助于更好地建构中国环境史.  相似文献   

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的适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国外率先研究得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曲线"的趋势,即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该趋势也叫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同样适用,对此中国学者进行了颇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对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给出一些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环境审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西方环境美学理论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在引进及阐释西方学者的观点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开始反思和发掘中国传统文学文本中蕴藏的环境美学思想。柳宗元《渔翁》诗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一美学命题,即展现了人在环境中活泼生动的审美体验。通过对"欸乃一声山水绿"命题的历时性和共时性阐释,即可以看出环境审美欣赏的"移情模式"和"知己模式"在审美活动中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岛屿太平洋环境史尚处于初创阶段.相关研究主要从西方"他者研究"、殖民扩张需求及二战后本土学者对西方"发展战略"反思的知识与现实基础上产生.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学者逐渐摆脱"他者研究"倾向.随着二战后太平洋研究机构的建立,本土学者异军突起,在发觉自身历史独特性的同时,深刻反思西方"进步观念"、"发展战略"等,并为岛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然而,初创中的研究仍存在"零散混乱"、欠缺对现实社会环境的关注等问题.未来的岛屿太平洋环境史有必要向中观综合区域性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个学科的基本概念是需要得到定义的,这是因为一个学科应当成为学者们共有的知识话语而提出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只有一些基本概念得到了定义并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这个学科的建构过程才可以说取得了积极进展。关于"公共行政"概念的定义过程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影响:其一,"新政"前的市政研究传统;其二,"新政"之后的新的研究取向。前者强调组织与管理,后者则强调行政部门与政策过程甚至政治过程的联系。这两股力量的交锋使公共行政的内涵出现了不确定性,也使对"公共行政"的定义难于在学者们中达成共识。尽管如此,学者们出于学科建构的目的而搁置了容易引发争议的方面,尽可能地在市政研究运动的传统中去定义公共行政的概念,从而在公共行政学科建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中外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环境伦理渊源,它经历了古代环境伦理的萌芽、近代环境伦理的酝酿以及现代环境伦理的形成.目前,国外理论界对环境伦理的研究认为,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现代科学思想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中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开拓性的论文,将该学科称为生态伦理学,近期有学者主张改称为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者们发现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试图从儒家文化中发掘生态启示。因此,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不断升温,学术成果日益增多。一、国际上对儒家生态哲学的研究国际上对儒家生态哲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裔学者和美国有关中国哲学、历史学研究的学者中。杜维明较早提出了"超越启蒙心态"的问题,认为应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金则代替自私自利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院夏炎发表《"附会"与"诉求":环境史视野下的古代雁形象再探》(《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一文,从环境史的视角,对雁从一只普通的鸟类进入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探讨,对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雁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作用进行了解读。正如一些学者认为汉代及后世学者从雁的生理特性着眼对雁象征意义的解释均属附会。实际上,这种自然进入文化的过程,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理解,在自然与文化两种事  相似文献   

9.
"缺类"问题并没有在学理层面存在于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缺类研究曾普遍关注的中国"无史诗"、"无悲剧"的问题,多是西方学者在研读中国文学过程中发现的一个现象,也是近现代中国学者反思自身文学、文化传统的结果。当前国内比较文学教材或著作在对"缺类"问题的阐释过程中又将其消解,并不能与文化相对主义达成统一。另外,在当下语境中,文学类型划分理论所强调的历史性、反固定化,使缺类研究面临着诸多困境,"缺类"这一概念的合理性也值得思索。  相似文献   

10.
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既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正在成为国内贸易中需要面对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贸易和环境关系的研究进行介绍,展现当前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现状,指出在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中,沈原等学者发现农民工带入劳动过程的先赋关系被纳入权力结构,构造了工作现场中"霸权"的新形态--关系霸权;这一研究受到了蔡禾、潘毅等学者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沈原、蔡禾等人文章的梳理,认为"关系霸权"为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作为工作现场的一种权力形态,"关系霸权"是农民工群体内部的博弈机制,它是一面双刃剑,既在劳动现场生产了忠诚、约束了不满,又延缓了农民工"产业工人化"的转型进程;既是一种权力的资源,同时又为工人的反抗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9)
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服务化理论是一个包含众多子系统学科且不断动态创新发展的理论。本研究对国内外服务化理论的经典文献进行综述和比较研究,并着重探讨服务化理论的未来学术研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服务化理论的研究中,学科跨度大的文章较多。国外学者对制造业服务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较系统深入,而国内相当多的研究仍属于将国外服务化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然而,数字服务化理论的诞生是国内学者在互联网变革的新环境中构建的新的解释性的理论框架,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新趋势。总体上看,学术界现有的大部分文献只涉及制造业时代服务化理论研究,而数字时代服务化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亟需吸引更多学者参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进入20世纪后,"疑古"思潮掀起巨波大澜,自古相传的旧古史体系被冲垮。在旧古史系统垮掉的废墟上,上古史学界出现多元重建潮流。在此过程中,《山海经》作为一部"怪诞不经"的"奇书"进入学者视野,成为各派学者竞相研究探讨的对象,古史重建路向的不同决定了对《山海经》文本性质及其价值评估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管理研究既需要百花齐放,也需要有一以贯之之道。在中西对话、古今对比的碰撞、对话与交融过程中,中国管理研究学者的定位与关怀可以有以下几个视角:源于内心的真诚与责任;学会前人沉淀智慧的方式与过程,而不仅仅是智慧本身;以中和之心跨越"理论严谨性"和"实践相关性"的鸿沟;君子不器,回归人性与人心;由实然到应然,追问终极关怀,忍耐迟来的荣誉;触及管理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管理研究学者是指向未来的,是通往究竟的法门的,是追寻终极关怀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及会前博士研究生工作坊汇集了当前这个领域的众多优秀学者,使全球各地最新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交流与讨论,并有效提升了年轻学者的视野和研究能力。从此次大会所展示的研究成果来看,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其中海洋环境史和社会生活的物质代谢研究是值得注意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得到重视并发展的过程说明,对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认识的加深会拓宽环境史研究的视界。与此同时,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也有新的发展。这表现在对环境史叙事特征的强调以及对史学领域之内或之外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的积极应用,还表现在对旧史料的新运用,以及追求多样化呈现方式之上。我们认为,在了解和借鉴大会成果的基础上,环境史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在尝试新的研究主题、综合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将成果进行社会转化上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空巢”家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建兰 《天府新论》2008,22(2):105-109
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家庭正在成为一个热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者们已经对"空巢"家庭展开了初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涉及:空巢家庭的定义及分类;空巢家庭的成因分析;空巢家庭的现状;空巢家庭的需求;解决空巢家庭问题的对策建议,等等.目前对"空巢"家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因而对"空巢"家庭的研究亟待提高与深入.  相似文献   

17.
韩军 《殷都学刊》2007,(4):61-65
"康宫问题"是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关键性问题,并导致了学界意见根本对立的论争。本文对持续数十年而未决的"康宫问题"的历史论争进行了概述,对两派学者尤其是唐兰的论证过程进行了细致梳理和简略分析,介绍了"康宫问题"在当代的研究状况,指出了"康宫问题"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兴起,海外学者对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本文比较全面地搜集了该领域的英文文献,希望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工作将这些独立的研究缀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使大家对国外同行的研究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海外学者们在对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研究时,采用的大多不是西方通用的social networks而是"Guanxi"(关系)这一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概念。"关系"兼具情感性与工具性,是一种被道德和情感所强化的互惠的、具有持久性的联系。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对网络动员和资源获取过程的动态分析上。虽然社会网络可以为行动者的行动赋权增能,但其作用不应被过分夸大。行动者所能达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自身社会位置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9.
社会网视域下的农民工求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网"已成为学术界关于转型中国农民工求职研究的主流分析范式,这一"范式"主要从"关系网"与"社会资本"两种视角分析农民工的求职过程,学者多把农民工的"社会网"视为其求职的先在结构约束或条件,忽视了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有意识建构"社会网"的行动选择。  相似文献   

20.
史军 《学术论坛》2008,31(4):23-26
公共健康领域的所有伦理问题都是围绕着"权利与善"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的.目前国内对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权利与善"这一主题尚未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重视.国外的公共健康伦理研究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悄然兴起.随着研究的深入,"权利与善"的关系逐渐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虽然目前尚无学者明确提出将"权利与善"作为公共健康伦理研究的主题,但从目前的诸多研究成果中,我们看到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权利与善"之紧张关系在公共健康领域的无处不在以及协调二者紧张关系之迫切性.此外,传统的生命伦理学在遭遇公共健康时,由于其理论框架是建基于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因而过于偏重个人权利,这势必造成对公共健康这一共同善的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