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验资机构出具虚假验资报告,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过程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存在市场的参加者,即市场主体。主体是一个法律的范畴,个人或组织只有经过法律确认其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才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地参加各项民事活动,而不受非法干涉和限制。法人即是经过我国民法确认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一类市场主体。为保证法人在进入市场能够就其民事行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设立法人时,法律规定法人成立的必备条件,即:拥有独立的财产或经费,即法人成立的注册资金,且为保证注册资本的真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明…  相似文献   

2.
关于完善我国监护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监护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的人及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项民事法津制度。这项制度的设立实质上是民事主体行为能力缺格的补充 ,从而为其实现民事权利提供了合法途径。目前 ,我国有关监护的立法主要见于民法通则之中 ,但囿于通则体例自身及通则制定时社会生活条件与认识水平的局限 ,通则对于监护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 ,同时又带有计划经济的浓厚色彩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面对许多新现象的产生和与国际法律制度接轨的趋势 ,必须对监护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一、现行民法对监护制度规定的不足我国的监护制度规定在《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3.
监护是对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我国《民法通则》对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监护、监护人的职责、监护关系的法律后果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宣告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我国民法的监护制度。司法实践证明,监护制度的建立,明确了监护人的职责,有效地保护了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但我国的监护制度还有不完善之处,尚需在以后的立法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一、关于监护对象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监护对象规定两类:(1)未成…  相似文献   

4.
一、外贸代理立法现状及缺陷我国规范外贸代理制的法律法规包括:1.《民法通则》第四章第二节对代理问题作了专门规定,其中第63条规定:“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作为民事...  相似文献   

5.
论显失公平民事行为的效力──对民法通则关于显失公平民事行为规定的反思沈庆中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的规定,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司法实践中,法院也常常以显失公平为由撤销或者变更经济合同及其他民事...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说明,名誉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不但公民享有,法人也享有,都受法律保护。 (一) 名誉权是以人的名誉所受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一种,属于人身权的范畴。与其他民事权利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著作权是法律赋予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创作的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民事权利。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四种民事权利,知识产权是其中的一种,而著作权则是知识产权的一种。民事权利是公民、法人根据法律规定的事实而取得的一种权利。著作权作为一种民事权利,民事主体(公民、法人)都有同等的权利能力根据法律规定的事实(创作,组织创作、委托他人创作)而取得它,都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地使用和处分它,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之规定,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无效民事行为包括因受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而为的民事行为。对此,民事立法者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迫使对方为一定的民事行为。违背了对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因而,此类民事行为就因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要件而“自始、确定、当然”无效,而无论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行为造成后果如何。由于对意思表示不真实民事行为的效果的确定,在民法理论中一直存在争议:即此类民事行为究竟是绝对的、无效的行为还是属于可撤销的行为,绝对无效制度与可撤销制度哪一制…  相似文献   

9.
<正> 1987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首次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是我国民事立法上的一大突破,是法律进步的体现。这一法律制度的确立,对保障宪法原则的实施,切实保护公民、法人的人身权,制裁违法行为具有重大意义。但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司法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棘手问题,暴露出一些不足,亟待修改和完善。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代理制度是现代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行为人不具有代理权,却以被代理人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民事行为,在民事立法和学理上称为无权代理,各国立法一般都将无权代理分为狭义的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并分设不同法律规定加以调整。我国(民法通则)没有明确规定表见代理制度,但对表见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了一些原则性规定。本文结合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代理制度的规定,谈一下对表见代理制度的认识。所谓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的代理行为虽然没有代理权,但因本人(被代理人)主观上有过错,致使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的民法,把侵权的民事责任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或者是取得财产的一种方法,所以把它规定在债权篇中,而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六章中专门规定了“侵权的民事责任”。这样规定的宗旨,在于以民事责任这一法律制度,切实保护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它优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证券市场民事责任赔偿制度的必要性郭锋认为 ,证券市场应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而我国以往的证券法律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着缺陷 ,即对证券欺诈只有行政法上的制裁以及刑法上的制裁 ,而对民事赔偿的规定则范围狭小 ,减弱了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如在《民法通则》中关于损害赔偿的一般性规定 ,适用于证券市场中的民事权益争议 ,但缺少对证券纠纷特殊性的对应性规定。而《证券法》将法律责任的重点放在了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上 ,对民事赔偿只是作了一些简略的、操作性不强的规定。在短期内不可能马上修订《民法通则》和《证券法》的情…  相似文献   

13.
刘宇 《社会科学战线》2012,(12):258-259
目前我国对著作权的法律保护主要依靠民事手段和刑事手段。从民事手段看,涉及的法律规定主要是《著作权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从刑事手段看,涉及的法律规定主要是《刑法》第217条侵犯著作权罪和第218条销售侵权的复制品罪的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的《著作权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存在较大的隔阂,无法实现有效的沟通和连接,这主  相似文献   

14.
《民法通则》的民事行为就是传统民法学的法律行为,意思表示是其形式,民事关系的建立是其内容。法律行为实质是当事人之间的立法行为,意思自治是当事人之间立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黄忠 《江淮论坛》2010,(1):107-112
《民法通则》第61条与《合同法》第59条就没收财产罚的规定,虽秉承了社会主义国家民事立法的共同特点,且对缓解不法原因给付的逻辑困境,打击和预防不法行为有一定作用。但究其实质,却与处罚法定原则相冲突,将损害当事人及其债权人的权益,同时也是对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之定位的乖违,在根本上背离了民法的私法本质,并且容易导致对违法行为的反激励后果。因此理应将其从民事立法中予以除去。  相似文献   

16.
《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民事权益,是指主观权利,即民事主体有条件行使的权利.只有这种主观权利才能成为侵害的对象.民法贯彻的法官不得拒绝审判和遵守政策、社会公共道德原则,说明法规则并不完全限于成文法的规定.因此,不存在无法规则或者权利根据的利益.<侵权责任法>第2条广泛列举民事权利又用了"等"字的灵活规定,表明立法对受保护的权利采非限定主义,又归结为"人身、财产权益",与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和民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内在的连续性.本条为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公共服务职能日益扩展,单纯适用《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的建筑物责任条款解决公共设施致害纠纷的弊端日益为学界所诟病。从公私法二元对立并不断走向融合的关系看,未来我国公共设施致害责任的立法取向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设置和管理公共设施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由此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害的,国家有义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其二,民事赔偿和国家赔偿之间并非对立冲突、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共生共存、优势互补的,应赋予受害人对民事赔偿或国家赔偿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18.
一、监护的概念、职责及种类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权益依法实行的监督和保护。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情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于他们不具有识别和处理民事事务的能力,不知或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故需由监护人实施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相邻权”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通则》仅对相邻作了些粗线条的规定,这与实际生活中相邻表现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很不相称。因此,加强相邻立法及理论研究很有必要。笔者拟从《民法通则》“相邻关系”立法及理论界说、相邻在现实生活中的纷繁性、相邻权之历史渊源、相邻权理论及立法之完善等方面作些探讨。一、《民法通则》“相邻关系”立法及理论界说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  相似文献   

20.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的效力问题合同法未予规定,均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认定为无效并不利于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权益的保护,也不利于鼓励交易,维护交易安全。我国立法应当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确认为可撤销的合同,同时对几类特殊的合同直接确定为有效合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