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走民族化的译诗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民族化的译诗之路王宝童本又提出译诗应走民族化道路,即在内容和风格上要洋化或异域化,在语言和形式上要译入语化。就英汉诗译而论,民族化不但包括英诗汉译,也包括汉诗英译。作者考察中英文代表诗作1394首,制定出一个《汉英诗歌比较草表》,可供民族化诗译者参...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辜正坤教授提出"诗歌鉴赏五象美"理论和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在翻译界引起很大反响。从视象美中的语形视象出发,以回文诗、藏头诗、神智体诗和象形诗四种特殊诗体为例,运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的方法分析英汉诗歌互译中可译因素与不可译因素,进而证明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优越性,即汉诗英译可译因素少;英诗汉译的可译因素多。  相似文献   

5.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6.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7.
英诗汉译中"以顿代步"策略的运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卞之琳、孙大雨和黄杲炘等翻译家都先后提出"以顿代步"的译诗原则,他们主张用汉语的"顿"来代替英语中的"步",再现原诗的节奏,全面传达原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但是,译者在英诗汉译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理解和运用"以顿代步"的译诗策略,而应该灵活运用该译诗原则。  相似文献   

8.
<正> 英诗汉译选用何种体裁历来为译家所关注。早在二十年代初期,茅盾在肯定了译诗不存在什么一定的原则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了一个“大家应该表示同情的原则,这就是不以能仿照原诗格律为贵。”(茅盾《译诗的一些意见》,见《翻译论集》第348页)时隔大约半个世纪之后,卞之琳等人从外国诗歌“都以格律体为主”出  相似文献   

9.
论诗歌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英汉诗歌的互译问题。笔者认为,诗歌创作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诗歌的格律与音韵,如英诗的抑扬,汉诗的平仄。因此,译诗,无论是汉诗英译,还是英诗汉译,对选词的要求都极为严格。文章指出:在忠实传达原诗主旨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原诗的意境、音韵和结构形式臻于完美,便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原诗的意象性、视觉性和空灵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典型诗歌翻译理论及译例的分析,阐述了英诗汉译的一些基本原则,提出了英诗汉译"要充分发挥汉语语言优势"的观点,即在"信"(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力求做到"达"和"雅"。要采用最好的汉语表达方式,而不一定采用对等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诗歌翻译如果要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必须使得原作和译文达到最佳关联.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阐明了该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特别是"弱势暗含"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集》的汉译本为语料,分析探讨该译本中的特殊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结合关联理论进行阐释,证明了关联理论对于英诗汉译这一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具有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漫谈英诗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英诗汉译的难度、可译性、语言、内容和形式五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翻译诗歌究竟要不要保留押韵?在译界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文章借助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论,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以下对策:对于押韵的翻译转换,译者应把握的总体原则是:适度区别对待汉诗英译与英诗汉译。具体处理策略是:原文押韵的,应尽力予以保留;保留确有困难的押韵,应以原文押韵为"原型",在押韵密度的选择上采取依次递减的策略;在坚持保留押韵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译文过度押韵的倾向。那种死扣押韵或坚决放弃押韵的做法都不可取。文章通过对《中诗英译笔录》中译例的分析,对所讨论的各种情况和策略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要介绍了英诗汉译的三个发展阶段,并通过对《一朵红红的玫瑰》在不同阶段的翻译版本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述了英诗汉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从《一朵红红的玫瑰》看英诗汉译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英诗汉译的三个发展阶段,并通过对《一朵红红的玫瑰》在不同阶段的翻译版本及其特点的分析,论述了英诗汉译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充分度"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引导批评者在评价译作时应以翻译目的为中心,重点分析制约翻译目的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继而历史地、客观地、系统地去评价翻译结果。运用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充分度"标准对学衡派的译诗进行分析,可判定学衡派译诗实践了学衡派的翻译目的:不仅通过句式齐整、韵调皆全的文言文形式美去再现原诗(abab cdcd)的音韵美,还通过译诗让读者亲近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使译诗成为符合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的有价值的译作。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翻译是优秀译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许渊冲先生有着独特的译诗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从前后缀类词汇、词汇与短语、句法等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分类例释,并结合英诗例证,以期阐明许氏成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穆旦译诗主张在意译基础上直译和意译有机结合,对原诗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叛逆,尽量使用本国词汇句法,适当采用欧化句式,注重形式和意象的翻译。在文学翻译上作出了巨大成就,也为我国的翻译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一则译例看英诗汉译中的"以顿代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诗汉译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采用的翻译方法主要有四种。具体到英语格律诗 ,采用白话格律新诗形式来翻译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以顿代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巧 ,“以顿代步”使得全面传达原诗的韵律美成为了可能。然而 ,不能机械地理解“以顿代步” ,在翻译实践中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音律和句式特点,历来是译界的难题.关于古诗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诗译诗",即保留原诗的风格,特别是韵脚;另一种是"以散文体译诗",即放弃原诗的形式,只传达原诗的意.本文通过对<春晓>五个英译版本的对比,发现"以诗译诗"更能表现中国古诗的美,因此更适合古诗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