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乔依斯作品的研究分析,认为乔依斯的美学思想和作品具有独特的内涵:1.美学思想除了“作家升华说”外,还包含“完整、和谐与光彩”、“不相容透视”及“顿悟说”等因素;2.创新的多媒体艺术手法,主要包括“内心独白”、“神话方法”、“电影手法”、“主导动机”和表现主义戏剧手法等;3.其作品语言是揭示自我、呈现人物意识等多层次需要的隐喻性语言;4.乔依斯小说呈现了评论化及其作者博学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乔依斯的多媒体艺术世界──阐释乔依斯的美学思想及其作品李梦桃(接第2期)(五)表现主义戏剧手法乔依斯主张艺术手法的多元化,其兼容性很强。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手段外,他还采用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媒体的表现手法,把人物的潜意识以及种种光怪陆离的生活现象用滑稽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意识流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考察意识流小说的鼻祖詹姆斯·乔依斯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分析了乔依斯创作观形成的全过程及青年时代的乔依斯选择的自我流放,认为促使乔氏自我流放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实现其艺术理想和在创作中实现历代文学艺术家所追求的“作家升华”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这本著作中,海德格尔通过“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以及“真理与艺术”三重追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象学结构,即存在者成为其自身——作品的作品性;作为自身的存在者是什么——艺术作为真理的无蔽的设立;作为自身的存在者如何是——艺术创作作为对无蔽真理的显现与保存。作为这个结构的一个结果,是传统形而上学美学在其自身的三个维度里的解构,即艺术作品作为构形的质料,艺术的本质即美作为认识性真理的感性显现,艺术创作作为对真理的模仿。海德格尔用现象学的方法完成了对艺术本质的考察,作为这样一种考察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传统形而上美学在其自身结构中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疾病”的隐喻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多重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在中国近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中富有浓厚的隐喻意义。从现代性的研究范式来看,作家们笔下的“疾病”所负载的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微妙的差别体现了作家们独特的美学追求,而更为深刻的,它体现了“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的丰富和驳杂。“疾病”及其隐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寻访中国文学现代性多副“面孔”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7.
希腊神话中的艺术家狄达勒斯与他创造的迷宫是乔依斯创作中的一个主要意象 ,也是解读乔依斯创作意图的重要一环。《芬尼根的守灵夜》就是乔依斯仿效狄达勒斯创造的一个艺术迷宫。通过创造这样一个含混晦涩的迷宫 ,乔依斯确立了艺术家作为创造者和先知的地位 ,使艺术家从传统的模仿者转变为创造者 ,从而体现了“创造高于再现”这一艺术准则  相似文献   

8.
魏晋士人对身体美的追求,表现在崇尚美好姿容与裸体行为两个方面。这一方面是对自我生命的积极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上古“羊大为美”的传统,直接以生理快感作为评判美与丑的标准,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魏晋士人的身体展现又是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时局的表征,作为一个隐喻,他们身体美追求的背后隐现着当时社会的种种情态与意识。  相似文献   

9.
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传统上被认为是哲学中研究美和人对自然、艺术审美感受的一个分支。但是,这种界说对于现代的美学研究来说是太狭窄了。德国一个不太著名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嘉通(1714——1762年)针对他以前的哲学家们所说的“哲学的感受”或“美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aesthetics(美学,该词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感知”)。鲍姆嘉通选用“美学”这个词,是因为他有意强调把艺术感受作为一种认识手段。美学是一个没有严格界限的学  相似文献   

10.
虚拟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美学形态,与传统美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所观照的是一种“虚拟”的现实和现象。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对虚拟美学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虚拟美学中的实践问题,虚拟艺术的审美特征,虚拟美学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盛唐人作为“人”的特点,以及他们笔下作品出现的审美特征,进而揭示了盛唐时代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接受美学视域下,装置艺术因强调受众参与而使作品具有非个人化的语义与形态,因受众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语境和推陈出新的审美创意,因作品中的空白与不确定性而使受众与艺术家对于作品进行重释或再创造成为可能,因受众基于经验的审美行为而使作品创作要具有本土化艺术情结。当代装置艺术只有以受众为目标,注重受众的参与,同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才能找到最适合的艺术语态,创造出最具表现力与感染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印第安人作家莫马戴的作品《通往雨山的路》的美学价值。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审美活动中的意象之美、审美领域中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和谐统一以及审美形态的空灵。  相似文献   

15.
形式论再批判: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学里的“形式”范畴容易让人产生外在物质性隐喻的概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衣服之于人,并非如肉体之于灵魂那样不可分。桑塔格使用“风格”一词来替代形式,以此来改造传统批评话语,体现其批评智慧与美学思想。风格是文本的总体表现力,作为总体性的美学范畴,它超越了“形式”和“内容”的传统对立。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我国文学批评沿袭旧式诗话评点式熟套,多用形容词模模糊糊地概括评家个人对某一作家美学风格的感觉,主观随意性很大。本文将“第一关怀”这一追求向度作为批评和比较的起点,从而将两位大师的美学风格作一系统而深层的探讨。此外,还力求在美学风格分析的定型化和客观化方面作出某种努力。美国沈从文研究专家金介甫在他的《沈从文论》中说:“许多评论家认为沈从文作为第一流的现代作家仅次于鲁迅。”①当然,对于90年代的人来说,摆排作家的座次远不像五、六十年代那样重要。他们关心(或也只应关心)作家的美学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看重作品的接受者,接受者的阅读、鉴赏和批评。鲁迅的许多精湛的论述,合于接受理论;鲁迅的中国说小史论,不期纳入了接受美学所要求的文学接受史的主张,却又并无接受美学者的“取代”论的偏激,将作家作品创作史美学史与接受史熔铸一体,成为完整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论除了具有流派的创作意义外,还具有超流派、超时代的美学意义。非个人论直接来自济慈的"否定能力"论,后者本质上就是一种美学思想。非个人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诗歌情感的非个人化,其实质是将个人的生活情感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情感,这即是非个人论的深层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当代诠释学美学的观点,探讨中国诗学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所隐含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尤其诗学中有关隐喻的认知、理解与解释的作用。本文首先讨论诗与诠释的美学问题,探讨孔子所谓的"言诗"和孟子所谓的"说诗"所隐含的有关以诗作为意义之理解与解释之隐喻的诠释学与美学的问题。其次,探讨诗的诠释学美学的意义,指出当代哲学美学除了一方面重新对美与艺术的概念提出定义的解释外,另一方面则以所提出的艺术或美学理论作为解释意义的方法,亦即以美学为方法,作为解释存在意义的理论基础。不过,本文的主旨并不在于套用西方美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中国传统的经典或文献意义,而是从当代美学尤其是诠释学的角度,从中国传统文献所遗留之文字片段,来理解中国以诗作为艺术存在的解释意义的方式以及其中所隐含的美学问题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道教徒在修炼内丹的过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诗词,这些数量众多的内丹隐喻诗多被认为文学价值不高,而缺乏有效的研究和成果.如果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进行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道士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而且是中国传统修养美学最好的宗教与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