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无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哲学家们对此理解不一.哲学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主要是指价值论的虚无主义,以尼采为肇始者.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则是一种存在论虚无主义的思路.海德格尔认定虚无主义的根子就在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其实就是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二元对立.而列奥·施特劳斯等人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来克服虚无主义仍是一种价值绝对主义的模式.在后形而上学时代,走出价值绝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二元对立、重建"公共性"的价值秩序不失为一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米歇尔·福柯是法国继萨特之后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曾被称颂为“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他在《词与物》这本书中宣称“人之死”和“人本主义的终结”。其思想深受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影响。海德格尔是福柯通往尼采的“桥梁”,而尼采的“上帝死了”,则直接导致了福柯的“人之死”的提出。他认为“人”是近期的发明,是在18世纪末期才成为人文学科的中心,才诞生出来的。所以福柯所谓的“人之死”,并不是具体存在的“人”的死亡,而是指那种纯粹概念的,在人文学科中作为知识对象和知识客体的“人”的死亡。“人”的出现只是偶然,“人”的死亡才是必然。  相似文献   

3.
虚无主义——我们的深渊与命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自由主义、实在主义、生机主义和毁灭主义。其哲学的主要类型则有政治上的虚无主义、道德论的虚无主义、认识论的虚无主义、宇宙论的虚无主义和生存论的虚无主义。尼采首次描画了虚无主义的面相与实质,并将其根源追溯到它所否定的对象那里。因此,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路径不是回到被它否定的传统那里去,而是要走出它产生的逻辑或摧毁它产生的根源。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对虚无主义的批判仍在形而上学的传统之中,因此未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将“虚无”与“虚无主义”的问题关联到“存在”、“存在发生”、“存在历史”、“天、地、人、神的游戏”与“命运”来思考,进而将真理、意义与价值思考为“存在历史”中发生的事件。列奥·斯特劳斯将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看作“极端的历史主义”,并认为它是现代虚无主义最精致的样式,它导致了真理、意义与价值的神秘流失或虚无。他认为要克服现代虚无主义,必须祛除尼采式的癫狂与海德格尔式的神魅,在清明的古典理性中去寻找真理、意义与价值的恒常基础。  相似文献   

4.
死亡使一切人类精神产品从根基上受到虚无主义的质疑,然而它也是哲学宗教存在的前提,形而上学的大厦必须建构在虚无的荒野之上。直面虚无是一切伟大思想的勇气与智慧,而战胜虚无则是一切伟大精神得以"伟大"的本质。"神圣的真理"从来都无法从经验的意义上给予证明,它的本质不过是给虚无、混乱的世界以意义、秩序,至于它是以信仰还是以理性的形式,是披着哲学还是宗教的外衣,都并不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必死,所以虚无主义不死;又因为虚无主义不死,所以苏格拉底与耶稣永生。  相似文献   

5.
虚无主义:尼采与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是价值的失落,按照尼采的观点,价值化本身就已经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了,虚无主义正是西方历史的内在逻辑。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存在(实际就是“无”)的探究,正是承接了尼采的思路,而且两人都想在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的现代世界中强树起本真的自由。本文试图以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体察为背景,通过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的剖析,来展开这条贯穿于尼采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主线。  相似文献   

6.
论福柯的"人之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福柯“人之死”的观点广为流传 ,但也引起了广泛的误解。本文记述了福柯“人”这一观点的特定含义 ,指出 ,“人”在福柯那里主要是人文科学意义上的“人” ,即有关人的观念、学说和思想 ,也即康德意义上的人类学。福柯分析了对“人”的现代思考是从 19世纪出现的 ,到尼采为止 ,这种关于“人”的思考和观念趋于终结。因此 ,“人之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死掉 ,而是一种始于19世纪的关于人的学说、观念和学科的死掉。而这种学科的死掉 ,同尼采的“上帝之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将尼采解读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但如果遵循尼采《论道德的谱系》中批判基督教道德起源的线索,从他的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就会发现,海德格尔本人没有跳出“在场形而上学”的窠臼,因持守着在场的,特别是本真的此在,与世界发生对峙而摆脱不了“怨恨”;因在更加根本的生存论层面上揭示出此在的罪责存在和否定特性,而将“负罪感”进一步升级;因坚持追求虚无的真理,持守存在之真理和此在之生存的结构性关联,而成为“禁欲主义理想”表面的反对者或真正的虚无主义者。由此引发的两位思想家方方面面的争辩,有助于我们辨别二者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异同及其共同的局限,进而找到克服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储诚喜 《理论界》2007,(9):177-179
福柯等将尼采称为“20世纪的尼采”。当代法国新尼采主义者严肃地对待尼采,通过诉求于尼采。从现象学突围,自觉地“接着尼采讲下去”,因而与尼采互为“面具”与“道具”。尤其福柯借助尼采“神之死”进一步阐发“人之死”,从而打开政治哲学及社会伦理思想新视界。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阐释并非以一贯之,从追随尼采到与之进行"争辩".他最终把尼采定位为一个形而上学或虚无主义的完成者,这是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和战争的环境下,它关联着海德格尔30年代到40年代的思想"转向",更与海德格尔参与政治的失败以及对政治问题的反省相关.  相似文献   

10.
近代欧洲文化,转化了基督教之理性主义,把以主体为内核的意义置于历史中心,从而开辟了现代性之"创造性破坏"历程。就此而言,在形而上学层次上,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压抑了"有"(关系)而突出"在"(以主体为中心的绝对的同一性)。被尼采视为欧洲文化命运的虚无主义即是指这一过程。后来的思想,包括现象学和结构主义在内的20世纪探索,都为打开虚无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在其中也都隐含着更深刻的倒退:在主体和客体两极化操作中,作为抵抗颓废虚无主义根据的客体优先性被能指的和欲望的优先性(这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当代表现)剥夺了。与之相反,德里达的"解构"恰恰以破坏性的形式再度将虚无主义反思推到前沿。与尼采、海德格尔不一样的是,他不再试图在形而上学层次上颠倒优先权的归属,而是把矛头指向优先权逻辑和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对表述意义的传统方式的批判而打开彻底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王俊 《兰州学刊》2006,(9):9-12
尼采深入地思考了虚无主义问题,并提出了克服虚无主义的哲学方案。在尼采的哲学中,上帝之死、形而上学的崩塌和虚无主义构成三位一体;强力意志、永恒轮回、价值重估和超人则构成了与前者的对抗。但是,尼采是否有效地克服了虚无主义呢?本文深入分析了其哲学的内在关系逻辑,得出了否定的答案,指出了一个虚无主义的尼采。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 ,当哲学家开始“重估一切价值”、“反叛黑格尔”或“拒斥形而上学”时 ,哲学通过对传统哲学范式的颠覆进入塑造自身基本特性。在百年嬗变中 ,这种对传统哲学范式的反叛和消解自始至终构成了 2 0世纪哲学的主旋。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摧毁”、罗蒂“哲学的终结”、福柯“人之死”、德里达“在场形而上学的解构”到博德里拉和福山“历史的终结”、列维纳“超验的毁灭” ,2 0世纪哲学对传统哲学范式的排拒和消解在解构思潮“嘲弄哲学”、“终结哲学”然而却是“真正的哲学”之思中达到了顶点。回顾 2 0世纪哲学 ,我们不难看到 ,这…  相似文献   

14.
欧洲虚无主义及其克服——读海德格尔《尼采》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尼采》一书中的核心主题即欧洲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剖析,指出:海德格尔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方式仅仅是追问存在本身,反对一切定义和陈述,试图"不顾存在者而思存在",同样陷入两难:要么摆脱不了主体形而上学和价值论,要么沉默不言、否定语言,两者都仍然是虚无主义。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中突显了海氏的文化困境,指出他根本上并没有超出西方主体形而上学的限域,仍然是从价值论和人本主义的立场来思考和提出"克服欧洲虚无主义"的理论任务,这一任务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只有通过历史主义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哲学蕴含丰富的内容 ,其中“存在”是贯穿全部哲学始终的中心线索。在海德格尔看来 ,哲学的全部问题中再没有比“存在”这个词更使人震惊、迷惑 ,又更为基础的概念了。事情也确乎如此 ,我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哪一件不存在着呢 ?甚至“不存在”或“无”也在某种特殊的意义上存在着 ,这类“否定”仅仅是另类存在者而已。真正的绝对虚无不仅不可见不可感 ,从根本上讲连思绝对虚无、说绝对虚无也是不可能的。但凡进入思和说的闯入者 ,即是出场了与敞现了 ,即是被赋予了存在 ,即便它尚且还只是一种很不“实在”的存在者 ;巴门尼德所言…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者和变革者,他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是追问“存在”的意义问题;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变成了“存在是什么”即对“存在者”的追问,本源化的思维变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对象化的思维,两千多年的西方传统思想史就是“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发展史.现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源危机、生态失衡、精神虚无化以及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莫不是形而上学的迷误产生的恶果.因此,海德格尔决心变革传统,重返前苏格拉底时的本源性思维,无畏地担当追寻“存在”意义的重任.重新经历一番“思”的冒险.海德格尔的探险历程是十分虔诚而又艰辛的.用西方人赞扬舍斯托大“以流血的头撞击绝对理性的铁门”那句话来评价海德格尔.也似乎十分恰当.海德格尔与传统西方形而  相似文献   

17.
尼采提出了两个关于虚无主义的概念 :“消极虚无主义”和“积极虚无主义”。“消极虚无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普遍存在于欧洲大陆的一种颓废的生存状态 ,即信仰丧失、价值失落状态。二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本质 ,即虚构形而上价值、虚化生命意志。“积极虚无主义”是尼采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的态度 ,这种积极态度表现在对传统形而上价值体系进行彻底的逻辑与道德批判和建立以权力意志为核心的新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史观,通过对尼采"五个主标题"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梳理来阐述尼采的"哲学基本学说",把尼采归结为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尼采哲学的完成使哲学进入到了另一个开端———对存在及存在之真理的思的阶段。海德格尔的这一解读引起了整个哲学解释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人之死"是法国后现代主义者福柯的一个重要哲学发现,已成为福柯哲学的标志.但是,在福柯的语境里"人"是一个极其特定的概念."人之死"是福柯主体批判思想的重要方面,是尼采"上帝之死"的福音.人的死亡标志旧的知识型的崩溃和新的知识型的诞生.在人死后的废墟上,福柯塑造了一个新的主体,一个艺术化存在的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20.
对于意识确定性的绝对确信与追求,既使传统形而上学绽放出绚丽花朵而留下光辉的回忆,却又令其步入进退维谷乃至绝境。传统形而上学的更新、转型及其出走,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了绝对确定性的终结与转换。面对意识确定性的难题,黑格尔批判了自然主义、形式主义,揭露了前人在此问题上的失足所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从人类意识本性中牵引、设定出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矛盾于一身的真理性,通过不断扩张更新的首尾贯通的圆圈运动,展示出一条不断延伸的自我照亮的道路,冰释、化解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立与僵硬,并在真理性的矛盾运动中尽显人类意识的本性之真谛。由此,我们不仅看到黑格尔的真理性概念所闪现出内在的光芒,加深对意识本性的把握,更有助透视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