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谈当前文学批评的规范与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文学批评的混乱、“失语”或“缺席”状态,是由于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的失落。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包括两个方面,即批评家的独立品格和文艺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批评家的独立品格一是指批评家的高尚的独立的人格;二是指批评家要遵循文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批评。就文学批评自身的独立品格来说,作家、批评家与读者之间根本没有高下优劣的等级之分,更没有主从或隶属之别,他们之间是平行、平等、互补互动的。创作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批评是以作家作品为素材,二者同为精神劳动。作家和批评家的工作有联系但又是分别独立的,是具有不同的性质的,即具有“诗”和“思”的不同,创作是“诗”,而批评却是科学的“思”。  相似文献   

2.
以“尴尬”一词来形容文学批评目前的处境,也许并不为过——只要我们留意一下有关的报刊杂志,就会发现,凡是言及文学批评现状的文字,大都带有一种不可抑制的不满情绪。对媚俗的批评自然不乏抨击之声,而更常见的则是对新名词、新术语泛滥的批评文本的齐声抱怨。面对那些佶屈聱牙的批评文字,普通读者的拒绝态度就不用说了,就连那些受过专门教育堪称有修养的读者也毫不隐晦地承认了阅读的困难。批评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总结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学批评史并概括为四大学说:即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及客观说.他还用三角形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和宇宙之间的关系.美国另一位学者基思在1994年出版的《批评视角》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艾氏理论,也构建了一个文学批评图,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现实和文学五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采用了系统的方法示意文学批评理论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足之处是二者都是平面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文学批评活动贯穿几乎整个20世纪,经历由认同批评到政治化批评,再到自由民主批评等发展阶段。由于丁玲身上永难磨灭的“五四”精神印记,她的文学批评即便在充满政治化大批判的极“左”年代也始终葆有鲜明的人道情怀、现实关注及独立自主与诗性发现的“五四”精神。这既是现实形势发展和文学创作演变在批评中的反映,更体现了丁玲对“五四”文学精神的执著坚守,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发展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当下文学批评的几点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批评意识的缺席、批评中文学感受和文学体验的缺乏、批评精神的屈从和不确定性等都是当下文学批评滑坡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批评意识的缺席、批评中文学感受和文学体验的缺乏、批评精神的屈从和不确定性等都是当下文学批评滑坡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读者论     
一、接受美学开拓了研究读者的新纪元文学产生之后,随之就产生了文学批评。源远流长的文学批评史上和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模式纷呈,如心理学派批评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社会学派批评模式等等。这些批评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意对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对读者本身的研究则注意较少。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学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总结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文学批评史并概括为四大学说即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及客观说.他还用三角形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和宇宙之间的关系.美国另一位学者基思在1994年出版的<批评视角>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艾氏理论,也构建了一个文学批评图,图示出作者、作品、读者、现实和文学五者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采用了系统的方法示意文学批评理论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足之处是二者都是平面图,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批评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9.
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学科在20世纪形成,故20世纪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过程是漫长的,批评话语选择什么姿态参与文化,这是不同的历史语境不断重复的问题。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文学批评都应该参与文化。文学批评能沿着圆形批评的轨道前进,文化研究的前景将更广阔。  相似文献   

10.
梁宗岱和李健吾都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学者.由于崇奉自由主义文艺观和具有广博知识背景等缘故,他们的文学批评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他们都致力于中西诗学的汇通、独立批评精神的维护以及富有个性的批评文体建构等.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个性的差异:梁宗岱倾心于象征主义诗学,而李健吾则深受印象主义的影响;梁宗岱的文学批评热衷于诗学原则的探求,李健吾则在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批评的具体实践中体现了他的形上追求;梁宗岱的批评文体兼有知性和感性的色彩,而李健吾的批评文体更多带有感悟、诗性的特征.他们共同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开创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几位前辈学者就建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陆续出版了几部颇有见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专著。但它们大都只是从先秦诸子的文学见解,论述到清代各种流派的文学主张与理论批评活动。对于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往往只字不提。“中国文学批评史”实际上也只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是为了总结、整理与继承这方面的遗产,为建设具有中国  相似文献   

12.
翻译文学批评对于翻译文学来说,非常必要,但做起来非常困难。它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有共通性,更有特殊性。它是跨越不同语言的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语言学批评的基础上。一般的文学批评可以“得意而忘言”,翻译文学批评却应该是“言意兼顾”,应该将语言学批评与关学批评结合起来;细节批评与总体批评结合起来;特殊的批评角度与全面公正的评价结合起来。为此,翻译文学批评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对我国翻译文学而言,“信达雅”是基本标准,“神似”、“化境”可以作为最高标准。在批评方式方法上,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批评,即译本比较批评,在翻译文学批评中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参照过剩的当代,我们发现:困扰我们纠缠不清的还是一些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文学批评,批评家的看法和理解就大相径庭。有两种基本趋向:一是肯定性批评,另一个就是否定性批评,可以说这两种批评趋向都具有合法性,也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可以说否定性批评如果做得好,就是具有批判精神、坚持真理,如果做不好,就是酷评,酷评可以说是对批判精神的一种滥用,是一种话语暴力;肯定性批评如果做得好,就是发现真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方法多元共存的语境中,社会历史批评已失去了往昔的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历史批评符合中国人深层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状也依然吁求社会历史批评的介入,社会历史批评虽然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种种局限,但仍是解释与判断文学现象时不可或缺的一种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学批评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饱受“怀疑和诘难”。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的转型,文学批评也发生了某些深刻的变化。首先批评家对公共视域的关注和介入持续降温;上个世纪80年代批评家对作家的保驾护航,和谐共处的关系已成明日黄花。文学批评出现了一些病象:诸如批评主体的迷失、批评精神的异化、批评功能的偏失等。进入新世纪以后,对文学批评的责难更是不绝于耳。但是一味的责难和非议显然对建立一个良好的批评机制没有多少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把文学批评看成一种斗争工具,还是把文学批评视为表达主体精神的一种阐释方式,亦或是将其视为一种理性化的科学活动,总之,任何实际从事批评活动的人,尽管所打出的旗号形形种种,都不能不对其批评对象执起一定的标尺。印象主义批评家法朗士是极力否定文学批评中的共性的,他在《笛师们的争论》一文中说,批评中“意见的一致完全是偏见的结果”,只有每一个人的感受、印象才是代表真理的,因此批评不可能有什么客观依据。但就是象法朗士这种极端怀疑主义、印象主义的批评,也还是有一个摆脱不掉的标准:“真”,虽然它仍是指批评者主观上的真实印象和感受,而且正如佛朗·霍尔所批评的,法朗士实在“有点故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清楚阐述本书所讨论的对象、性质和范围,首先,我认为应该对各种不同种类的文学研究加以确切的区别。一般认为,文学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文学史和文学批评——虽然有时也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后一种分类中的文学批评,实际上是指实用批评。尽管这一说法还未得到普遍的承认,许多作家还在继续以“文学批评”这一术语来概括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我却认为应该保持二者的区别,而把它们都看作是文学批评的再划分。然后,就理论性批评来说,在文学理论(the—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德本思想 ,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一开始就形成了以解决人生实践为宗旨和目标的价值批评 ,形成了文学批评的人伦理性、价值理性和社会本体论特征。先秦的德治观 ,直接转化为文学批评上道德形而上的内在含义 ,使中国文学批评具有了特殊的原型本体性质 ,也反映了文学接受处于实用阶段时人们的价值期待。德本精神派生出来的“比德说” ,使中国文学批评把文学提升到一种审美、道德一体的层面来观照和评价 ,因此形成了文学批评以德为本而物象比附的审美定势 ,而不会以类似西方文学批评的理性形态出现。这种德本批评 ,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学批评 ,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和主体 ,并内化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9.
由极端到折衷的形式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主义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批评流派,这些形式主义批评流派都以文学文本的语言结构形式为批评客体,以此探索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对文学语言形式的探索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深入、不断综合.俄国形式主义以文本形式为绝对中心,排斥一切形式之外的因素;新批评较之采取相对折衷的态度,虽提出文本中心论,但并不完全摒弃历史的范式,承认作为语境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文学批评的必要性;结构主义批评由于直接受到了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研究焦点由文本扩展到潜藏在文本之后的宏观文学传统及读者的"文学能力",研究视角大大拓宽,研究立场也比新批评更加包容.  相似文献   

20.
李健吾先生是一位思维活跃、涉猎较为广泛的我国著名的多产学者,他不仅着力于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而且将笔触伸向了文化领域,包括戏剧创作、文学评论、文化批评和翻译等。李健吾思想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使其文学批评充斥着异质类悖论组合:追求艺术化人生与关注现实人生相交织、批评的自由性与公平性相融合等。从批评内涵到实践方法,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充分彰显了张力特质。从李健吾文学批评张力特质的成因入手,在剖析其文学批评的内涵基础上,可以探析其实践方法,进而凸显其文学批评激活、增长的批评精神,这不仅有助于文学批评者品格的提升,也对构建文学批评多元有序的世界格局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