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云忠 《东方论坛》2022,(4):129-141
介词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具备词汇意义,其语义性质需要根据介词结构中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判定。介词的语义以网络状、层次性分布。每一个网络节点可看作一个概念。介词语义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每一级语义均处于相应的节点上,各节点又以其共性特征与上一级语义相联系,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系统,即介词语义层次网络。介词的每一语义特征都会出现在网络层次模型中的固定位置。根据网络节点激活情况,语义漂白、语义泛化是汉语介词语法化的主要机制。语法化项的源义是判断介词语义的重要参照项。从介词语义层次网络模型可以观察介词语义的层次分布。  相似文献   

2.
英汉介词短语的基本句法功能是在各自语言中充当定语、状语及补语。运用语义指向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英汉介词短语在各自语言中充当定语、状语及补语时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英语介词长期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针对空间介词(in,on,at)的语义分析及其语义变化进行了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空间介词的语义以及语义的范畴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产生新的语义场,呈现出不同的语义。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虽被归为虚词,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容忽视的语义表现:可以作为结构中心支配其他成分,内部成员数量比较多、分工明确、表达细腻。其句法上倾向于出现在动词之前的位置上,依附于后面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5.
英语介词长期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针对空间介词(in,on,at)的语义分析及其语义变化进行了研究。从语义学角度来看,空间介词的语义以及语义的范畴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产生新的语义场,呈现出不同的语义。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 ,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 ,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 ,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汇意义弱化 ,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 ,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7.
介词     
《阅读与作文》2007,(5):33-38
一、介词的定义 介词是一类虚词,用于名词或名词词组前,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介词在句子中一般不重读。  相似文献   

8.
作为附加语的介词结构自《马氏文通》以来,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虽呈现出一定的漂移,但并不是任意的。研究发现,如果介词结构后面修饰的是并列的几个分句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句首,不能处在主谓之间;如果介引对象为一个小句或者带有关系从句的名词性成分,介词结构也通常位于句首;介词结构与其核心动词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当整个动词短语受某些副词修饰时,介词结构只能位于主谓之间;当介词结构受能愿动词修饰时,介词结构也不能外移至句首;当句子中谓语动词为光杆动词时,介词结构一般放在主谓之间。在语义方面,受事主语句中的漂移介词结构通常要放在句首;谓词性结构充当句子主语时,介词结构也不能位于主谓之间;主语与介引成分有"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时,介词结构也只能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9.
从表处置、表工具、表伴随三个方面阐述介词“将”的产生,分析其产生的动因,描述“将”由动词向介词发展的过程,希望对介词“将”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应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中英语介词"in"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根据"in"诸隐喻意义与其核心意义——空间意义的关系远近的不同,把这些隐喻意义分为三个层次。与空间意义最近的隐喻意义是第一层意义,最远的归入了第三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of是英语的一个重要虚词,在应用中随处可见,它又与其他实词构成许多习语性短语。其用法多而杂,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而,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语义角度加以梳理。其丰富的修辞功能尚未系统开发,需要外语学习者对它进行专门研究,在写作翻译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应用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尝试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中句首的"介词+小句"结构①的语法归属问题。文章从介词引导的小句入手,审视了该小句与后面小句之间的关系,并重新分析了介词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从类型学的视角来看,介词同样具有连接功能,介词后的小句通过介词与随后的小句连接成小句复合体②;从拓扑学的视角来看,从"介词+名词词组"到"介词+小句"体现了环境成分到从属小句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是先秦时期产生的介词,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和进行的时间。本文以魏晋南北朝这一断代为研究视角,在搜集众多非佛经语料和佛经语料的基础上,考察介词"当"的方所用法和时间用法,并运用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其所表示的方所范畴和时间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求其虚化和演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被动语态的体标记之一,by引入施事的功能并非与生俱来,人们选择并完成by引入施事的过程主要是该施事与谓语动词之间力的关系调节的过程.从历时的角度看,随着施事对受事的作用力的深入,以及后来施事与受事的反作用力的发展,促使了其多义发展.这些语法化的轨迹在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留有语迹.  相似文献   

15.
from是英语中最重要的介词之一,它常与其他的词搭配成许多习语性短语,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针对很多外语学习者很难自然地道、符合习惯地运用它这一现状,将从语义的角度对其加以全面的梳理。而且,它还具有丰富的修辞功能,充分挖掘这一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效果,加强的语言修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的大好形势的出现,汉语与英语在世界上似乎显得同等重要,所以将这两种语言互相转化是我们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语言互相转化”也就是互相翻译。搞过翻译的人都知道,翻译的过程是个极其复杂而又灵活的过程,可以有归化、异化、增译、省译,还可以有功能对等、形似、神似等。确实,宏观的翻译理论非常重要,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本文中我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翻译实践,单就英语介词的翻译总结出一些译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介词“据”来源于先秦动词“据”。“据”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西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据”可重新分析为介词,唐五代介词“据”发展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据”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据”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而“据”后宾语由具体到抽象的扩展是引发“据”发生语义变化的动因。“据”由表示“杖持”的实词义到表示“依据”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经历了“倚、靠”义和“依仗”义的语义演变阶段。“据”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据”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8.
介词是英语中的高频词,用法复杂,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解的结。本文在介绍英语介词本源义,即介词的空间指涉,包括空间位置和空间运动的基础之上,着重探讨介词的动静语义和暗喻引申。本文指出,介词在指涉空间位置时呈静态语义,在指涉空间运动时呈动态语义,而介词的多义性即其暗喻引申正是建立在本源义空间指涉之上的。因此在介词的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抓住其引申义和本源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语法分析中存在着介词与副词之间分类不清、功能不明的问题,还存在着介词与从属连词的归类之争.Huddleston的介词主导理论,压缩副词,并将传统的从属连词全部归入介词,扩大介词,凸显介词的主导地位,达到了句法结构更清晰、功能分析更一致、语法教学更便捷的目的,为当代语法研究作出了贡献,必将对我国的英语语法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许多介词一形多义,其诸多的语义存在着结构与含义上的内在联系,语义范畴的扩展主要是透过象征和隐喻实现的,典型理论为其语义的扩展延伸提供了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