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工具,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行研究,结论是:整体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属性体现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之所以能存在于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是由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发展、研究对象整体发展4个因素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属性和谐共生,从而形成由各种属性构成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论人性的系统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是人的需要本质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人性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子系统:自然属性系统、社会属性系统、精神属性系统。人性系统主要具有客观存在性、系统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是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体,而结构与功能又是事物系统存在的基本属性。作为认识来源和基础以及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实践,它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同时它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属性。实践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对象等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践的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①可见,实践的主体在实践要素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实践  相似文献   

4.
按照一般人的观点,任何事物的价值要么就是其商业价值,要么就是其使用价值.换言之,脱离人类价值主体的“价值赋予活动”,客观事物自身是没有其内在价值的.而我们则试图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提出挑战.我们试图论证,对于任何事物而言,在它所具有的所有价值属性中,至少有一些属性是不依赖于人类的“价值赋予”活动而存在的,而是内在于事物自身的.从这个元伦理学立场出发,我们还将引申出一个规范伦理学的结论,即对于事物内在价值的尊重,应当成为我们和事物打交道时一个不可被还原的“可被否决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机遇是一种具有重大价值的客观存在,对这种客观存在我们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从哲学的角度看,机遇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却能促使事物向着有利于特定主体方向发展的事件或条件。作为客观事件或条件的机遇具客观性,偶然性,价值性,时效性等特征。机遇的价值属性表明,无论在科学研究和发现中,还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机遇都起着重大作用。因此,我们要及时捕捉和利用好机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角度论述了相互作用范畴的逻辑发展和历史发展。相互作用的含义要说明的是其实质、内容和范围,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特征要说明的是其特点、标志和属性,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相互作用的方式要说明的是其机制、过程和具体表现,阐明相互作用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往往是相对的,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用来表示事物属性的形容词就常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的这种模糊特性,就是英语中形容词具有比较等级这种语法形式的逻辑基础。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用单个的形容词对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精确区分。比如,怎样算“高”?怎样算“低”?怎样算“热”?怎样算“冷”?对于这些,人们都难以找到  相似文献   

8.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事物运动过程中内在的根本属性及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以往我们对规律的特点只强调其稳定性,现在看来是不够全面的。当我们依据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成果,将规律同参考系统联系起来考察时,就不难发现,规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规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同参照系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规律只有在特定的参照系中才能表现出稳定性。变换了特定的参照系,原来的规律就会失效,就会被新的规律取而代之,这也就是表明规律具有变异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指出:“一物的物质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外部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这一观点,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普遍指导性。不仅物的物质属性如此,物的审美属性也一样产生于物自身,但却要在与人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可见,“关系”是我们把握事物属性(包括审美属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中说,“存在的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体。两种不同的物体总有某些质(至少在物体性这个属性上)是它们所共有的,一些质是在程度上不同的,还有一些质可能是这两种物体之一所完全没有的,如果我们拿两种极不相同物体——例如一块陨石和一个人——来比较,那么我们由此得到的共同点便很少,至多只有重量和其它一般物体属性是二者所共有的。但是,在此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无限系列的其他自然物和自然过程,它们使我们有可能把从陨石到人的这个系列填补起来,并指出每一物体在自然系统中的地位,因而可以认识他们。”恩格斯将“两种不同的物体”与“两种极不相同的物体”分别加以论述,决非多此一举,而是表明对极不相同事物有独立研究的特殊价值,且为对不同事物的研究所代替不了的。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极不相同事物的相似性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个别性与本质主义的矛盾--反思本质主义的一条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思维程序,本质主义用以认知一般性的道理并没有错,它的错误仅仅在于用以认知个别事物,其做法是将个别事物的全部属性还原为其中的某种号称本质的属性,以为抓住了本质就能推知其余属性,就能认知事物的整体.实际上,个别事物所杂有的全部属性之间并不存在一以贯之的逻辑推论关系,或者说,个别性只是一个"属性丛".用本质主义认知个别事物,必然遗漏那些跟特定本质属性缺乏逻辑关联的属性,从而使个别事物的整体无法得到认知.个别性和本质主义之间的这种矛盾是不可克服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对个别事物采取一种非逻辑推导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永佃权与其现代意义之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佃权是传统民法上的一种用益物权形式 ,其在东西方的演进轨迹表明 ,它已趋向湮灭 ;表面上看 ,它与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相似 ,但实际上二者差异甚大 ;我国《物权法》不能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为永佃权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来说,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隐喻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重要认知机制。隐喻通过事物间互动“比较”而产生,这种“比较”或以相似性为基础,或以创造相似来进行。探讨翻译思维的互动“比较”本质,意识到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进行的互动“比较”的隐喻性认知过程,无疑会有助于把握翻译实质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信息思维;信息时代的全新科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思维从现存事物的结构和关系模式、演化程序和过程模式中去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属性 ,并将其作为信息的载体和符码 ,从中破译出关于事物历史状态、现实关系、未来趋向等间接存在的内容 ,信息思维还将现实对象物和信息再行人为符号化 ,并赋予其特定代示关系。在一系列与熵、负熵、信息、全息等理论相关的学科中孕育了最初的科学信息思维方式 ,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现代生物科学、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中 ,都普遍贯穿着信息观念和信息思维。信息思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实体思维和能量思维的崭新科学思维方式。在“科学的信息科学化”、信息经济、信息社会持续发展的伟大历史背景下 ,信息思维必将会更为鲜明的得以凸现 ,从而成为 2l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全新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5.
老子言“道”目的不在于说道本身,而是通过对“道”的特性说明,为万物存在、人间社会建构奠定基础。一切物都由道所形成,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这与柏拉图在阐述其理念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时的语境、理论假设是有根本区别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说明“道与万物”之关系时不能简单套用柏拉图使用语境中的分有。  相似文献   

16.
颜色词在诗歌通感中的应用大致有 5条规律 :(1)都是视觉与其他 4种感官的转换 ;(2 )发生通感的两事物间存在相似性或相关性 ;(3)颜色词都代表了一些基本的和常见的颜色 ;(4)两种感官转换的目的是将抽象的事物转换成具体的事物 ;(5 )颜色词在句中基本都做定语。  相似文献   

17.
认知视域下的物联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联网技术的数据“存储-分析”模式具有认知功能,与“心-物”交互中的核心要素和发生过程之间存在契合点,在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共性,在分析内容和形成机制上也有交集,二者可以相互诠释、相互解读。物联网技术也为“心-物”问题的探讨提供崭新的视角并拓展了新的内容,当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的具体体验和把握。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非官方色彩的甄别,对民间诙谐文化的价值判断,对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的阐释,对广场语言的辨识,对狂欢化文艺作品诸要素的分析,无不闪耀着双重性思想的光辉。双重性在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面临着一些形而上和形而下不同层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对生态伦理学之人性基础的理解,这就是人性系统中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及其间内在和谐的完整存在,以及人性系统与外界环境特别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生态伦理学最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指类句是针对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征、规律、现象做出描述性刻画的陈述句。目前的指类句研究集中在逻辑和语义方面,有关指类句认知方面的论述不多。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结合范畴化理论对指类句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的认知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