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量性金融发展和质性金融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评价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其中,特别地纳入了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指标,从而为更加科学、全面、合理地测度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魏海丽  周远 《统计与决策》2016,(19):154-157
金融发展水平是影响资本账户开放效果的关键阈值因素.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探究内生金融发展阈值视角下,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动态影响,并使用主成分分析合成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测度指标.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存在明显的双阈值,内生金融发展有助于跨越门槛,不同类型的短期国际资本面临的金融发展门槛值不同,均未出现金融发展过度现象.由此提出短期资本账户开放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揭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发展影响的渠道及效应,并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就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金融发展的长、短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要加快中国金融发展,必须重视并利用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正向效应,防范并应对短期国际资本集中性潜逃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作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绿色金融已得到广泛关注。文章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系统和环境因素的E-DSGE模型,探究绿色金融政策的宏观经济与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碳排放治理对我国经济基本面主要变量长期稳态水平具有正向调整效应,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可缓解碳税政策对经济金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二者协同搭配可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外生系统冲击的能力;不同碳减排经济政策情景的社会福利效应差异显著,为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需要碳价机制与绿色金融叠加发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和国际准则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中国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这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在国际接轨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虽然在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整体框架设置方面.基本达到了国际要求,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和细节问题上,与国际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不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文章对中国货币与金融统计和IMF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从框架设计、货币统计、金融统计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索了加快完善我国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金融衍生工具,就是在传统的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等交易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国际金融业的新生事物,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它们进行分析,对其在我国推出、实行的条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2004-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金融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效率对金融业就业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且金融集聚与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之间的交互作用能促进金融业就业的增长,但金融集聚与金融发展规模之间的交互作用要强于与金融发展效率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鹏 《江苏统计》2002,(10):22-24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时机的争论进行探讨,从而指出,现阶段,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本国实际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提出了发展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特征,探讨利用金融手段破解“碳诅咒”困境问题的路径。首先,将绿色金融嵌入包含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数理模型,阐释绿色金融通过缓解资本价格扭曲、加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作用机理,证实绿色金融发展应当以资本配置达到最优为上限,避免由于绿色金融发展过度导致绿色产业领域产能过剩,从而制约其他产业的发展。其次,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理论模型的现实解释力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包括,我国资源型省份过度依赖化石能源产业,更倾向于碳密集型发展,迈入“碳诅咒”困境;资源型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缓解资本价格扭曲加速碳排放同经济增长的脱钩,进而破解资源型地区由“资源诅咒”引致的“碳诅咒”困境;资源型地区的绿色金融发展能够加强邻居地区的能源脱钩与碳脱钩。研究结论为有序推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指导,为破解资源型地区“碳诅咒”困境提供合理可行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验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随机收敛性.得出我国区域金融存在全局性的随机发散,不存在俱乐部式随机收敛.这说明我国各省金融发展相对于全国金融发展没有保持同步,这种差距随时间发生变化;并且各省金融发展相对于中、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也没有保持同步发展.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呈现波浪形曲线,而非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呈现倒U形曲线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韩萍 《统计与决策》2016,(23):152-154
通过构建金融衍生品的ECM-BGARCH模型来估算其套期保值率.研究发现:金融衍生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相关性显著;如金融衍生品大宗农产品在价格波动上表现出波动聚集性特点.根据金融衍生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的实证结果,我们认为,要以适度渐进的方式推动我国大宗农产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完善大宗农产品金融衍生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我国大宗农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国际化步伐,提高我国大宗农产品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统计学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楠 《统计研究》2007,24(7):34-40
本文对"地区金融相关比率"(RIR)指标的设置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使用该指标测算了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级行政区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对我国各地区金融业的总量发展规模,扩张程度,内在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金融体系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政策性信贷支持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贡献最为显著,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本文从地区金融发展角度支持了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而国家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差异是造成三大地区内部诸省份间金融发展程度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构建DCC-MVGARCH模型,选取2002-2013年铜、铝、大豆、天然橡胶4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商品期货数据,从商品期货与股票资产的动态相关性这一层面对我国大宗商品金融化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大宗商品出现了金融化分层,从2003年开始,有色金属与能源化工产品出现了明显的金融化趋势,而农产品的金融化程度则相对较低;进一步研究表明,我国大宗商品金融化是以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化,是缺少期货定价权的金融化.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碳金融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赋权法测算2005—2018年绿色金融发展指数,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arkov链方法分析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创新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第二,绿色金融发展相对差异的变化较为稳定,绝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且绿色金融发展呈现一定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第三,绿色金融发展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M2/GDP水平的国际比较与畸高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2/GDP本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不但存在M2/GDP持续上升的普遍性问题,而且这一问题相时其他主要经济国家表现得更为异常.造成中国M2/GDP畸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货币化论、货币沉淀论及货币反替代论.M2/GDP的比例越高,整体支付风险越大,任由这种局面发展,央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银行体系的支付能力都将逐渐蚀空.文章提出提高我国金融配置效率、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现行外汇体制改革是有效解决我国M2/GDP畸高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6.
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碳交易价格水平及其波动情况是碳市场机制设计合理性的直接反映.文章对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的周期及其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各个碳交易试点在履约期内价格变化具有相似的季节性特征,并且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引入对于市场活跃度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文章对于碳交易价格变化规律的探索可以作为制定市场价格波动平抑政策和设计碳金融产品的依据,并且可以为全国性碳市场制度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我国2006-2015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构建包含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的科技金融发展指数,然后运用系统GMM两步法检验了科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金融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VAR模型的分析框架,在控制了政府支出、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研究了金融发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发展规模和股票市场发展抑制了经济增长,而金融发展效率和债券市场发展则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金融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长期格兰杰原因,金融发展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只存在金融发展规模和股票市场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单向短期格兰杰原因.另外,短期的经济增长还得益于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干预经济的痕迹明显.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失衡是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重失衡,经过危机的短暂调整,失衡还将在未来持续下去.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一方面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决定了金融失衡,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一国对储蓄的依赖度引发经常账户失衡.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中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发现,差异的缩小有助于减缓经常账户盈余的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20.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试图从中观层面以我国各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应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