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充足的资本投入给艺术家提供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保证艺术作品的制作水准;充足的资本投入可以扶植艺术产业快速发展。艺术创作中资本的介入使艺术家失去了自觉、主动的创造动机,变成了资本占有者赚钱的工具;艺术创作以资本利益为唯一追求和唯一评判标准;艺术创作过度消费品牌;艺术创作过分依赖技术手段;艺术活动物质化。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艺术家敢于担负联结民众发现自然美、生活美、精神美,使民众欣赏美、感染美、提升审美能力的重任,如何完成这个重任?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家将自己对生命不断的终极思索和自己的人文精神融入艺术创作中,以有深度、能引起震动的艺术品形式呈现在民众面前,感化、教化民众。人文精神在伟大艺术家诞生和艺术创作中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怎样形成人文精神,要通过我们的艺术家在生活的点滴中去总结去提炼,依靠其它艺术、依靠生活经验、依靠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思索形成指引自己前进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所谓艺术家的主体性就在于:艺术家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主体;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表现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之中,并反作用于社会。美不在于画面的图示、不在于画面的色彩与形象、美在提炼、美在概括、美在真实、美在感化、美由心生。 相似文献
4.
在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二媒介”时代,双向互动成为了时代最显著的传播特征。本文从交流方式的角度考察了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描述了对话在人类传播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揭示出对话的“主体间性”这一后现代哲学意蕴。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探讨了“第二媒介时代”的网络传播所折射出的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5.
6.
作为丁玲在延安整风前的代表作之一,《我在霞村的时候》因其多重话语之间的对话与潜对话而构建成一个具有多重意蕴的文本,被众多研究者一再解读。整风运动时期,它就因为女主人公贞贞与作者丁玲的某种相似性而成为批判的靶子:十七年时期,它更因为作者“把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抢去作随营娼妓的女子.当作女神一般加以美化”而受到更严厉的再批判; 相似文献
7.
8.
王丽庆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1):112-113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创作进入自觉时代。文章从唐传奇题材内容、唐传奇代表作者创作意识的觉醒和创作实践及社会氛围、唐传奇艺术成就与影响等方面,探讨唐传奇小说艺术创作的自觉性,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唐传奇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散发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的中国美学和比较文学等学科当中,跨文化对话的各项条件都还不太充分,但最需要的则是一个合格的主体。如果没有一个敢于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直面自己文化中的难题并有能力参与对话的主体,文化之间的对话是不可能在这些学科中间自动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徐子涵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神融汇与写意追求,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虚实相生,深静幽远,追求的都是"意境"的审美特质。"意境"审美理论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特质,也是今天重构中国艺术话语体系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1.
杨伟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3):36-39
潜价值与显价值是价值的两种表现形式。潜价值是指被评价主体意识到但并没有生发出来的价值。显价值是指在实践领域中评价对象的功能价值和效应价值。显价值与潜价值是一对矛盾对立的价值表现形式.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不管是对物的潜价值与显价值、对人的潜价值与显价值、还是对事的潜价值与显价值,都在实践活动中各自可以发生转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话意识而确立的儿童主体性,是梅子涵三十多年儿童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通过塑造一个差异化的儿童精神世界、通过对多样化题材的综合处理以及语言语法范畴与心理间内在张力的曲折展开,得到充分体现.当作者在叙述中放弃了传统的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而与笔下人物处在一个相对等的位置时,其建构的儿童主体性成为现代观念下向传统的一种对话乃至对决,不是以分享传统而是改造传统,构成其创作的经典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论艺术创作的心理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晋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8):45-48
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的思维过程来说 ,具有独特的心理形式。其艺术形式的确立既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 ,总是要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其间 ,用真情实感来打动人 相似文献
14.
15.
“草根文化”成为当今中国新兴文化的焦点,因其独特的组成群体、形成原因和发达的传播媒介,迅速成为抢占民众视线的关注点。王二妮、阿宝、刘大成、朱之文、任月丽等典型草根歌手群体具有民间习唱的传统环境、质朴自然的嗓音条件、开放自由的原声唱法、模仿翻唱的自学能力、业余谋生的卖唱生活和传媒追捧的脱颖而出等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世界观应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世界观中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各不相同。宇宙观主要影响艺术作品的浅层内容。而艺术作品又融入艺术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中正的或负的价值事物的真、善、美、益或假、恶、丑、害的感情体验和价值理想的升华与结晶。 相似文献
17.
“对话式”阅读教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理解“对话”和“对话式”阅读教学,又如何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远非简单之事,有必要作深人的了解。本文就这些问题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守护中的拓进:陈师曾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师曾艺术思想及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是其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陈师曾所师承濡染的不只是父亲陈三立的古训和岳父范伯子的诗学,更多的是作为时代文化巨擘他们身体力行的那种既恪守传统又开放务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态。“恪守传统”使陈师曾在20世纪初那股“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的时代风气中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传统绘画精神领袖的重任;“开放务实”又使他在近现代美术转折的紧要关头,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新美术启蒙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20.
一、“变形”是艺术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变形”在意识领域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认识主体对于客观存在是一种能动的反映,那么,“变形”现象在意识领域内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变形”作为宽泛的美学概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既陌生又熟悉。说它“熟悉”,是因为“变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的艺术法则,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重要的环节上都发生着“变形”现象,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变形”。说它“陌生”,是因为长期以来把艺术反映论等同于哲学反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