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针对各省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31个省市划分为6类地区,并对各类地区消费结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生产力越来越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区都加大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力度.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生产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为各省区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消费地区差异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结合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30个省区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的差异特征,为省级能源规划和区域差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和聚类。结论表明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文章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非参数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我国各省份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归类与划分,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差别,发现东、西部地区收入差异仍旧显著;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运输邮电业收入、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收入、社会服务业收入、文教卫生收入等项指标相关性较大;地区环境、政策扶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等因素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和稳定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改革中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尝试招收少量自费生,并在1989年确立了高等教育实行成本补偿的政策,出台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此后,无论是自费生与公费生并存的双轨制时间,还是1997年全面实行收费并轨以来,高教收费的水平都在逐年上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困难,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BOT模式成为一种常见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要讨论的是收费定价问题.文章主要研究了在弹性需求下串行收费道路的定价策略,通过对交通BOT项目中私营财团之间的博弈分析,建立了道路收费价格的决策模型,并分析了各个私营财团在竞争和合作的情况下的最优道路收费定价,对两种情况下的收益做了一定比较,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这时交通BOT项目实践中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份划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大类,在地区划分的基础上,利用Stata软件实证分析了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及各分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发达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其在欠发达地区的促进效应;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其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抑制效应与对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的促进效应均大于欠发达地区。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近二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各地区的变化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这些差异现象,而提出一些问题,即传统研究中将我国划分的东、中、西三个区域,并多数认为经济发展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一个包含16个基础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测算我国全面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3年我国全面层面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地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不相同,呈现4种变化趋势;衡量地区间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差异的σ系数呈现"V"型的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一、产业技术结构演变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与指标选取(一)影响因素分析对产业技术结构演变能力的测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拟进行静态的分析,从某一截面数据来探求影响各地区产业技术结构演变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特征。一般而言,影响区域产业技术结构演进的因素主要可分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面板数据的检验方法,对东中西部现代物流业发展效率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与经济增长的不同的因果关系以及贡献率大小,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不同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拉直思想与主成分分析技术对多指标短面板数据的聚类与评价方法进行改进,针对数据标准化后常见的地区差异测度不适用问题,利用欧氏距离构造地区差异测度指标,并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经济系统比较稳定,地区差异显著存在且有所增大,京津极化现象明显。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成熟,任重而道远,各地区需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文章所用方法稳定、有效,可为类似问题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地区经济差异的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16市和59县(市)两个区域层次上对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差异的收敛性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以人均GDP还是以人均收入作为考察指标,长三角地区在长期内都不存在σ—收敛;以人均GDP增长来考察长三角地区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表明,16市在长期和某些阶段表现出强弱不同的绝对β—收敛,而59县(市)不存在绝对β—收敛;苏中南28县(市)内部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而浙东北31县(市)表现出俱乐部收敛。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倾向于信贷投资的今天,如何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行定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章在信贷配给原理和无套利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RAROC风险定价模型,对RAKOC定价模型在金融危机时期的实用性展开分析,旨在完善对金融危机时期商业银行RAROC信贷风险定价模型的评估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是需求增长供求矛盾突出,资源分布不均衡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同时,能源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基于DEA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第二产业是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随着各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即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然而,对外开放对各地能源效率却有负面影响。为此,建议实行差异化的能源政策,分别采取不同措施提高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同时,完善能源政策立法,强化节能减排实施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奖惩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1995-2015年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并提出了区域经济追赶模型.研究发现,自1979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中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差距;然而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一直保持快于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虽然东西部地区经济的相对差异在不断减小,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指标基数太低,绝对差异还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实证分析了1985-2003年我国三大经济区以及31个省市区之间第三产业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及特征.分析认为,三大经济区之间第三产业发展差异明显存在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而各省市区之间并不必然存在这种特征.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出三大经济区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认股权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现金分红和股权稀释效应,运用类似期权定价理论,推导出认股权证的定价模型,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了泡沫度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衡量区域收入差异的一种新的测度指标-边际区域差异及比重,测算了全国31省市5个年度的边际差异比重,并结合各省的人均GDP,将全国31省市分成四个类别的地区,为更客观、有效地度量和研究区域收入差距提供一种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