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母语教育没有"语文"的说法,但有诗教"文教"之说.其涵义与现代语文教育基本相近.孔子是"诗教"的创始人,建构了一个美丽的诗教理论系统,建筑了一条宇宙感悟式审美路径,设计了一个以人为本的诗教过程,提倡不言式、对话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孟子是诗教理论的发展者和践行者.建构了具有实践价值的诗教释义学,设计了回归学习者主体的"知言养气"范式.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和生命潜能的发挥。针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从"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三个角度入手分析我国幼儿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而为我国不同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实施的内容、标准和途径提出发展建议,以促进我国生命教育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舜典>:"‘扑作教刑',此一项学官之刑,犹今之学舍夏楚,如习射、习艺,‘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凡教人之事有不率者,则用此刑扑之,如侯明、挞记之类是也."  相似文献   

4.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被众多<古代汉语>教材选用.其中有一句"姜氏何厌之有?"<古代汉语>用的是繁体字,故"厌"也用的是繁体"厥".将"厥"注为"满足",各家皆同.但对"厥"字为何具有"满足"义却说法不同.参考各大教材和教参用书,主要有以下说法:一是注为通假.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注:"厥"通"猒(饜)",满足.一是注明"厭"是"饜"的古字.如胡培俊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辅导及习题集>认为:"厭"、"饜"古今字.  相似文献   

5.
剑桥大学本科教育实行的是名副其实的研究性教学。基于剑桥大学的本科生章程(2020),分析其教学体系的构成可发现,剑桥大学本科教学是由导师制、"习明纳"、学术讲座及实践活动等有机融合而成的研究性教学,它既强调"教"与"学"统一,又重视"教"与"研"结合。借鉴剑桥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的经验,我国高校可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本科生教学体系,如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开展研究性教学,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推动我国本科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等,以提升本科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派别繁杂"是伊斯兰教的一大特点,派别研究是伊斯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伊斯兰教各派别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伊斯兰教的派别是可以被分成教派、学派、政治派别等几大类的。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厘清派别异同,界定其属性,分析其影响,不仅是深入研究伊斯兰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反观,有助于认清当前阿拉伯伊斯兰地区乱局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在纳两族传统文化中,巫文化在重要的空间、时间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而其中的占卜文化.更占有其重要的地位.在纳两族民间活跃着一批占卜者——"桑尼",他们与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中记载的占卜者"扒"和祭师"毕"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一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包含着纳西文化不断发展的历程,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记忆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学生已经会了,教师再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起点在哪?这是教师必须面对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尊重并唤醒学生的"已知",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更应进一步地了解认知准备,找准认知起点,遵循认知规律,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学生学会思考,发展能力,获得"点金术"。所以从教师存在的终极意义上来讲,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唤醒、引领、激发,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相似文献   

9.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可以结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训特色,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转变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和结构,积极创造实训环境,使艺术设计教学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高职艺术设计的教学特色。在实训环境里,教师和企业行家里手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情境,能有效提高师生技能水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7,(18)
我国东部地区的社区教育业已经历了"社区支援学校"、"学校回报社区"和"社区与学校双向服务"三个发展阶段,相比之下,西部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水平还较低。当前我国正值西部文化由资源开发向精神弘扬转变的阶段,社区教  相似文献   

1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成就文质彬彬君子品格的文教道路,介于文教与质教之间的诗教,既是言语之教,也是性情之教,是涵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的关键环节。朱子对诗教之"兴"的解释偏重诗教的性情、道德效用,是从质教的角度解释"兴",而汉儒则关注诗教的言语、政教意义,偏重文教。从"兴"的本义看,诗教的兴是一种起而承负的势态,具有兴发仁心襄成礼乐的内在方向,学诗之兴指向"仁以为己任"的弘大抱负,又涵括"引譬连类"的言语方式,方不失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宗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学生评教这一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手段面临多元化的功能期待。但是学生评教在实践中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高期望带来的失望使其有效性遭到质疑。本文基于对学生评教效力质疑和反思,提出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教结果的利用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力,并为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提出了对策建议:建立与教学有效性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在评教中综合使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拓宽评教结果的用途,并合理使用,使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时代的高等外语教育既要发展大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还要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力,以促进大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翻转课堂教学形态从"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为大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创设了混合式学习环境.二语认知理论、动态系统理论、学习行为理论视域下的高等外语教育翻转课堂学习力由摄入能力、内化能力和应用能力构成,这三种能力的协同交互形成了翻转课堂学习力动态交互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夷夏之争"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的重大问题之一.在东汉和魏晋时期,两教主要围绕"老子化胡"肆意编造关于本教教主的神话以抬高自己,贬低对方,自神其教,这是佛道争端的前奏.南北朝时期佛道矛盾全面激化,两教就"夷夏之辩"展开空前的大辩论,形成了排佛派、拥佛派和融通派三派基本主张."夷夏之争"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的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方面.自南朝后期始,儒、释、道三教互相吸收融合的主张与趋势成为主流,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言"教包含着工具性、媒介、管理和传承三重教育功能,道家的"无言"之教在内涵上是智慧的教育、心灵精神的教育、美的教育。儒家的"言"教不舍"身"教,形成"言传身教"、偏向外在的教育传统;道家"无言"之教的智教、心教、美教形成偏向内在的教育传统。道家和儒家"内"、"外"思想的差异形成互补的结构,演变为中国古代完善的教育传统,也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功利化倾向、师德师风和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等问题的解决和改革予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诗教说"的提出虽然较晚,但"以诗为教"的传统却几乎始于中华文明的草创时期.夏商周三代,"诗教"传统一脉相承,并且成为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随着国家礼乐制度的解体,诗教传统亦盛极而衰,并开始了由官学诗教时代向私学诗教时代的转变.孔子的历史性贡献在于继承并捍卫西周春秋初期以来的"诗教"传统,恢复并进一步突出了<诗三百>在礼乐教化制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代儒家特别是汉代"诗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延寿与宗密的"禅教合一"论虽有相通、相似之处,但差别却十分明显:在"一心"说上,宗密主要依据《大乘起信论》和《圆觉经》立说,延寿则主要遵照《楞伽经》立言;在华严禅方面,宗密属于狭义的华严禅,延寿则归于广义的华严禅;在融合论上,宗密偏重"禅教合一",延寿则主张"万善同归"。若从历史境遇方面看,延寿之说实质上是宗密之论在新的语境下进行的转换——由顿悟成佛说转向诸教合一的实修,由主张自力转而依赖他力。这种路向的轮转实际上就是佛教文化在唐宋之际发生嬗变的一个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8.
结合郭店文字和文献训诂,辨理郭店楚简中的"教"字释读分歧,于形体演变可证教、学、效等词的密切关系.文献中常见"教、学"的异文现象,实际上它们是同源通用.以"教"为"学"并非误用或混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魂》2004,(3):42-44
我校是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实验初中,在校学生2390人,共计33个教学班。现有在职教职工133人。近几年来,在区教育局直接领导下,为发挥我校在荆州城区重点初中应有的办学效应,学校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占领教学制高点"、"以德立校,以德兴教"的工作目标和举措。为此,学校紧紧抓住延安精神进校园主题,系统而深入地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进教室、进课堂、进入师生心灵的教育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现代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动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对现代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信息化教学创新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娱教"便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基于"娱教"特点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内容有:"娱教"的教育性是信息化教学的立足点;"娱教"的娱乐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点:"娱教"的艺术性是信息化教学的创新点;"娱教"的系统性是信息化教学的控制点;"娱教"的科学性是信息化教学的保障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