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居民亚健康、文化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受到空前重视。指出生态文明理念下注重生态保护、提倡低碳建设、关注居民健康、追求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在山地住区规划中的必要性。结合大理海东一期商品房住区规划项目对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山地住区。  相似文献   

2.
陈芳 《科学发展》2012,(10):80-83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一系列城市病问题,城市居住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居住分异"现象,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空间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给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混合居住是目前解决居住分异的一种重要途径。混合居住模式以消除居民的社会差异为住宅建设的社会意义和目标,是解决不同社会阶层隔离、促进不同居民交往的有效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3.
人居环境研究与绿色住区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艺峰 《城市》2003,(5):51-53
一、绿色住区环境设计的意义 绿色住区环境是一种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城镇人居环境。绿色住区环境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具有生命与活力的城镇住区环境,它们具有优化的生存条件和使人们能够在住区环境中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绿色住区环境还可理解为是自然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少、无污染、无公害、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居住质量、高性能、高生活品位及具有文化意韵的住区环境空间。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新亮点。从当地居民参与视角,结合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地居民参与街区旅游开发的态度及意愿进行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其参与程度和相关利益等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等,并进一步提出沟通渠道、参与机制和宣教活动等对城市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长华  冯春燕 《城市》2012,(3):51-5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房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需求。为了改善居民的住房需求,我们往往片面追求住房供给,住区的设施配套不完善、交通拥堵、社区缺乏活力、居民原有的行为特点与生活模式趋于消解,使得邻里关系变得淡薄、冷  相似文献   

6.
绿色交通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基础。1990年代中期,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市模式。本文在对中德两国城市交通安全、交通规划用地与法规框架比较的基础上,以德国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为案例,通过对该生态住区的公交系统、非机动交通规划和机动车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德国生态住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建设人性化的生态开放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谈锦钊 《城市》2002,(4):55-56
一、发展绿色住区是城市发展的需要绿色住区是指在适宜人类居住的完善的生态环境中建设的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居住小区。虽然绿色住区的提法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但它概括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和回归的愿望。人类与地球上的一切环境和生命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绿色的环境更是人类不能离开的。在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却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环境污染、生活环境质量和人们体质下降等“城市病”愈来愈严重,因此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与城市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地步,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经…  相似文献   

8.
对街区制与封闭式小区各自的特点、利弊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城市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分异与隔离,其根源在于异质性和社会分化与分层,而不在于居住小区的封闭与否;开放式小区并不能增加异质群体之间的交往互动、认同与融合,也不是促进城市商业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和助力。封闭式小区所带来的城市管理效率以及对居住品质的保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取代;街区制也将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联合国提出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和当前我国即将进入二胎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在城市住区的郊区化蔓延与高度机动化的影响下,规划建设儿童友好型的户外活动空间成为城市住区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大连某一边缘住区为案例,首先,基于实证研究获取该住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日常游戏场所选择、游戏出行方式、时间和频率等活动行为特征;然后,对住区内现有公共空间的布局结构、服务范围和可达性等进行调研分析;并进一步通过问卷获取家长与儿童对其住区公共空间的认知评价;最后,探讨现有边缘住区的公共空间布局规划在儿童适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利于儿童活动的相应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嘉明  马德良 《城市》2007,(8):47-48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居民的住宅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具有整体规模的居住区将逐渐取代原有的无序居住格局,并将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是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城市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开始承载公众生活内容、满足公众社会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一个功能载体,凸显出其在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中,应将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主体,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以协同治理来应对市场的失灵、弥补政府的不足,有效地整合和配置社会资源,提升社会组织自身潜能,最大化地满足社区民众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2.
城市游憩空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表征,本文基于美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从游憩空间的规模、类型、空间组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揭示出其中所蕴含的"空间正义"的核心价值及内涵。进而从"空间正义"视角,提出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理念及策略:建立城市居民游憩需求与评价RQI体系,坚实以人为本的规划建设出发点;强调"公平共享"理念,实施城市游憩空间均衡网络体系建设,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游憩权益保障;创造多元化的城市游憩空间活动,进一步提高游憩空间利用率和居民体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住区规划建设偏重于空间区位优劣、环境舒适、户型合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等因素,而对于作为隐性公众利益的防灾系统效能问题,通常情况下除了满足最基本规范要求外,鲜少受到足够重视。对此,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梳理城市住区安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综合防灾的城市住区安全空间因子层级:首先将防灾阶段划分为预防和应急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对两个阶段中需要应对的不同灾害种类所涉及的空间要素进行分类梳理,接着将各相关要素依次落实到城市住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层次中,最后通过对各因子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系统因子层级,以此指导安全住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城市》1998,(2)
近几年来,建设部提出要把“十分重视城市人民的居住问题,不断改善城市人民的居住条件”作为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非常英明的决策。抓好城市住宅小区的开发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和质量,确实是关心人民生活,促进城市建设的一件好事,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我们有着五千年的社会文明史,有着灿烂的居住文化。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我们应当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提高我国住宅小区的水平,为广大人民造福。下面仅就住环境中的住宅开发建设、室内环境设计及外部环境三方面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晓燕  黄一凡 《城市》2019,(8):55-61
绿色慢行交通以最优的交通效率实现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环境多元协调。作为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满足了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发展的需要,达到了实现有效土地开发利用的目的。笔者以银川慢行交通为背景,从步行街区、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两方面进行了规划分析,探究了银川慢行系统中步行分区、街面设计、自行车道分级等关键要素规划内容,提出了银川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台国人居专家蓉城指导评选 8月26日,联合国人居署“人类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项目主管、人居专家游建华应邀来蓉。他就“人居环境与住区建设”问题与蓉城部分开发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在蓉期间,他还将指导“2004成都人居最佳住区”的评选工作。站在城市规划专家的角度,游建华认为人居安全、小区绿化、居住环境是最佳居住区必备三大要素。对于目前域市汽车数量增多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游建华表示,成都应该注意有效利用汽车,减少汽车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安家》2010,(5)
超高端规模,多业态聚合的时代杰作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城市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作为北京东部最耀眼的综合体,北京ONE集合了五星酒店、国际5A写字楼、国际顶级购物中心以及养生宅邸等整体规划,每一种业态的规划都极具国际前瞻视角,呈现出长安街东首超越城市环境的世界级住区风范.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市小西湖地块为例,深入探讨城市设计在传统街区城市更新中的基础、角色、手段及成果形式。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容积率、保护历史地段结构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本着社会公平立场、城市记忆立场与城市传统街区风貌保护的立场,通过基于历史成因的和基于整体市民利益的两种分配方式,城市设计最终认可城市形态动态变化的合理性、扩大居民/市民/游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实现居民与建设主体多方获益。  相似文献   

20.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