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在现代装饰中,很多设计师会选择将装饰艺术融入传统民居建筑,让传统民居建筑更具现代意义,也能让人们更好地感悟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建筑理念和人文底蕴。因此,以装饰艺术和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和造型进行分析,探讨装饰艺术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震后,玉树藏族传统民居为外界人们所熟知,随着玉树地区的重建,现代城市建筑文化被引入,导致当地藏族传统民居日益遭到侵蚀而锐减,民居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本文从营建技艺的角度,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玉树地区通天河流域和南部囊谦县典型藏族传统民居的墙体进行测绘、分析、归纳,旨在首先为玉树地区藏族民居墙体营造技艺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其次为当地建筑文化传承和新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全国范围内民居营建技艺的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取实地调研的方式,对云南省布朗族传统村庄老南东村的现状交通体系进行分析与评价,预测老南东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与交通的关系,分析老南东村传统干栏式民居在当下交通发展下的适应性,并根据其现状交通体系的特点,尝试总结我国山地小聚落台地式建筑布局的交通组织模式在满足交通规划体系条件下的适应性,这对当今传统村庄发展下的交通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峡地区民居建筑艺术,是在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历时数千年创造出来的,它凝聚了当地山江特有的灵气和岁月的精华。通过对三峡区域的地理环境、历代移民与民族迁徙状况、商业贸易所带来的影响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揭示三峡民居文化形成及其演变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探究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5.
以黔中腹地花溪区镇山村传统石板古村落民居建筑为例,在大量实地勘察调研基础上,剖析影响古民居形成的相关条件,对黔中地区布依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闻道 《职业时空》2009,5(6):147-148
北京门头沟地区的川底下村是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群,整个村落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风格。文章从建筑布局、空间利用、装饰手法等方面对该民居群的建筑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干栏式建筑,俗称高脚房屋,又称“干栏”“干阑”等,它的特点是:房屋离开地面,用布朗山自产的木柱、竹柱支撑着,房的屋脊长于屋檐,正脊两端向上翘起,布朗山布朗族的住宅,多是干栏式民居,小巧玲珑、别有风味、独具一格。这种房屋的柱子、椽子、楼板、楼梯等全是木头制作,具有鲜明的布朗族风格和地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蔡菲 《现代妇女》2014,(5):314-315
本文从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出发,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当地传统民族建筑文化所经历的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从而发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多重影响,最终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使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能够得到传承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新春 《职业时空》2012,(6):151-152
河北传统民居独特的建筑结构为窗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河北窗式艺术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窗式设计的精华,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窗式艺术文化,对现代窗式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仫佬族作为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有其独特的民居特色。研究采用实地调研与测量的方法,以贵州省麻江县宣威镇基东村仫佬族村寨罗政学家宅为对象,研究传统的仫佬族民居构造,了解仫佬族建筑文化与汉族建筑文化的渊源与关系,从而更好的保护与开发仫佬族传统村落与民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省布朗族与拉祜族中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及身体素质指标的发育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拉祜族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布朗族,布朗族中学生身体功能发育水平及身体素质总体优于拉祜族。应针对布朗族与拉祜族中学生体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布朗族与拉祜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在面对人居环境建设困境的同时,还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酷的约束条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农村乡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必须立足于各地气候、经济及社会现状的"适宜技术"之上。适宜技术发展道路应有两条:一是将现代科技转化为地方技术,使其符合地方的发展水平;二是结合时代发展,对传统建筑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设计的银川碱富桥村和吐鲁番英买里村两个示范项目,分别代表了西部农村民居在适宜技术上的这两条探索路线。  相似文献   

15.
从民居对地域气候的适应性营建角度分析黔西南地区的石板房,并以布依族、苗族与汉族混居的楼纳片区为对象,借助图解分析、问卷采集、田野调查与SPSS数据等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系统梳理石板房民居的气候适应性建构的演变脉络,总结地区更新现状问题.基于对传统石板房民居与新民居建造体系演变历程的解读,提炼传统石板房民居的适候被...  相似文献   

16.
时至今日,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尽管逐渐克服了"假古董"肆虐的阶段,但是如果所谓的"风貌整治"仅仅只留下物质躯壳,取消民居本身的居住生活功能,进行简单的功能置换,面对量大面广的民居建筑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而忽略居住本质的做法,笔者认为同样是不可取的。文章通过对建水古城范围内以生活为主的传统民居进行住户访问及田野调查、归纳分析,依据住户居家需求、物质形态调整,结合空间分类提升,以南正街112号民宅生活功能延续更新为例,依据不同类别的各自情况提出相应的更新应对方法,从而得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适当策略可使传统民居生活功能得以延续更新的设计尝试。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典型的民居,建筑类型繁多,个性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其资深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传统北方合院式民居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亮点。传统的四合院不只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类文化的经典传承和象征。现如今,城市的变革发展加快,传统四合院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甘青地区民族多元、文化多样,乡土民居极具高原特色。文章基于当地乡土民居建设现状,分析乡土风貌保护困境,指出本土适宜技术的缺位、居民主体地位的丧失以及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淡化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乡土民居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绿色节能技术相融合,以便满足当前民居生产、生活、生态的多重需要,文章从空间、技术、文化3个方面提出乡土民居风貌保护与传承的整合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实践,探讨单一设计要素的新旧衔接以及各要素协同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地区的典型民居,以昆明及其周边地区为代表,整个云南省均有分布。本文以云南大理诺邓村中88号和127号民居为代表,分析该地区的"一颗印"民居的平面形式,建构技术做法及特色与常见的"一颗印"民居有何异同,以期对云南"一颗印"民居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并对地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建筑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0.
如果让农民住小楼的代价是劳民伤财与高耗能,这种“现代化”达标的合理性很值得质疑。一位农村朋友说,现在最怕的就是在“建设新农村”的口号下强迫村民统一盖小洋楼,那样把孩子上学、老婆看病的钱都搭进去也不够。新农村一定得毁掉中国乡村传统民居吗?中国传统民居风格五彩缤纷。南国水乡白墙黑瓦的小楼,黄土平原的土坯小院,山西、陕西的窑洞,都是适应当地自然与社会环境特点而世代流传下来的民族建筑之宝。农村传统民居不仅形态上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与现代节能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当年笔者曾住过山西窑洞,虽贫困但依然窗明几净。夏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