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公元6—11世纪处于佛教中国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研究的重要阶段。本文以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形制、经变壁画以及主尊塑像等艺术遗存为直接研究对象来讨论公元6—11世纪佛寺院落的空间布局特征,结合汉地佛寺遗迹及有关历史文献,重点关注佛寺院落的殿阁配置、空间关系与空间组合3方面。首先对敦煌莫高窟的时空意义及其所反映的礼佛空间进行分析,基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对象艺术分期的对应关系,以及敦煌佛教与中原佛教的紧密关联,明确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对应敦煌艺术分期的隋代至归义军时期(公元581—1036年)。在此基础上,参考佛教艺术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确定了对石窟形制、经变壁画以及主尊塑像进行整体研究的视角。然后,基于占绝大多数的佛殿型窟与"一正两厢"式院落空间的对应关系,对隋代至归义军时期莫高窟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爬梳与整理,并结合莫高窟佛教图像特征的总结与辨析,从主尊塑像的姿态入手,讨论不同主尊佛的各种绘塑组合可能体现的信仰主题,进而对其反映出的佛寺院落主题及相应殿阁的可能配伍组合情况加以分析论证,明确了其中的对应关系和历史联系。接下来,对以净土变相为主的莫高窟经变壁画从信仰基础和图像特征2个方面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讨论石窟形制与经变壁画所直接或间接反映的佛寺院落可能出现的3种主要殿阁布局模式及其发展历程,并且分别总结出主辅单体组群型、廊连接组群型和复合型组群这3种主要殿阁布局模式的各子类型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演变关联。最后,讨论莫高窟自身作为大型石窟寺遗迹,其中可能反映有佛寺院落的空间组合关系。分析有关佛寺院落组合的可能性,从纵向空间序列和横向轴线组合两方面,尝试讨论佛寺院落的扩展方式。还通过具体石窟实例研究,对石窟内部空间与绘塑组合的整体性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印证石窟空间在整体上是基于对应佛寺布局的功能关系和义理逻辑两方面的统筹考量。  相似文献   

2.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藏传佛教影响,聚落形态多为多处村庙结合布局。选取16个典型寺庙影响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村寺格局和形成机制,此类村落分为中心型、混合型、相邻型、分离型四种,重点从村落选址、村落形态、街巷形式、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解析此类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徽州地区建筑创作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多元,呈现巨大的时代变迁,逐步形成传统地区特有的地域建构机制。然而此段历史在徽州建筑相关领域却鲜少论及。文章立足于1980年代以后在徽州地区所进行的建筑地域性实践,试图从地域渊源、类型演变、自然场所、乡土营造以及城乡共生等诸多方面阐释应对时代变迁中的地区新生价值,探讨当代徽州建筑地域性建构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彭文英  胡乐心 《城市》2012,(2):10-15
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为规模扩大和人口激增,而不论是规模扩展还是人口增加,都对城市边缘区的冲击最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空间扩展和蔓延的主要地区,其范围和环境面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而迅速变化,因而较长时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早期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范围界定、空间格局及区域划分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量产业、人口快速进入边缘区,给其相对较落后的基础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也相应产生了很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同时,人居环境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大城市郊区化现象日趋普遍,城市边缘区环境及其建设也更受关注,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探讨大城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系统演变及其动力机制,通过揭示边缘区空间环境现状探讨绿色城市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筑技术史是伴随着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影响和推动建筑性质演变的要素之一。杨昌鸣的《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从技术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东南亚早期建筑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发展对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型制变化的影响,以避免单一研究型制可能造成的误解,同时也提出了文化传播时技术的促进以及文化惯性对技术发展的制约。本文对该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途径进行了讨论,阐述了文化与技术相适应的建筑史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山地城市公园对城市热岛的减缓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内10个公园为例,使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部分实测数据获得地表温度和近地面气温,分别从内部景观特征和外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研究了公园的降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园内部景观要素方面,公园面积、宽度、形状指数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多个小型公园比同面积大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应;在公园外部空间形态方面,自然地形起伏与建筑空间形态是影响公园降温效应的主要因素,少量正对公园的通风廊道及规则布局的建筑形态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的降温范围,山地型公园比盆地型公园具有更好的降温效应。在规划实践中,应该综合考虑公园面积、布局等要素,以发挥公园最佳的降温效用。  相似文献   

7.
王健 《城市》2010,(9):49-51
巴黎与天津同为沿河而建的大都市,在城市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河流为空间发展轴线的城市格局。但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和建设历程的不同,两个城市在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等多方面呈现出巨大差异。巴黎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在城市空间规划、建筑风格保护、城市空间轮廓和城市建筑界面控制等方面拥有大量成功经验。而天津作为成长中的城市,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多元化的建筑文化以及在发展中的些微混乱与不确定性都使天津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个体——无论其职业是否与建筑相关——都作为使用者有其独立的评价指标。本研究探索不同专业背景条件下个体对建筑空间及建筑与所处环境关系的评价差异。研究对象选取清华大学建筑系本科高年级与其他专业教育水平相当的学生,利用图片与背景介绍让参与者完成建筑空间及其与所处环境关系的评价任务。研究表明在面对不同的建筑个体时,受过建筑教育和未受过建筑教育的人群的评价和偏好存在显著差异;人们对于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价有显著差异;在将建筑置于环境中时,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匹配程度会影响人们对建筑的评价与偏好;同时,文化冲突也会在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类与其所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山地城镇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其自身形态演化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文章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样本,以地块划分为研究单元,以1992年、2002年和2014年为时间节点,以三个时间节点的城市地图为基础,结合谷歌地图和实地踏勘,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图形对比的方式,在用地功能、图底关系、街巷体系、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的尺度六方面对三个时期的城市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部分地块的用地功能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研究单元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另一部分研究单元的城市肌理仅发生了微弱的变化;建筑密度有变小的趋势;部分建筑的布局方式从紧密连接转变为相对分散;建筑与空间尺度有变大的趋势。针对20年来老城区城市形态变迁的结果,文章分别从山水人居文化、物质享乐主义、消费文化、单位文化四方面进行解读,以期揭示出城市形态变迁背后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不同朝代的内阁制度探讨了内阁制度在明清两个时代的历史沿袭及他们的特点、作用、影响,以及军机处与内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互相渗透,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宝光寺是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之一,也是兼具早期佛寺与现代佛寺特色的寺院。本文以宝光寺为例,从寺院的布局入手,对汉传佛教与汉地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筑形态参数直接影响城市街道型风道的通风潜力。为揭示中国大城市建筑形态参数对街道型风道通风效果的影响程度与机理,首先选择南京市中心区中山路两侧约10.84 km~2的街区为研究样区,基于python软件从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提取研究样区内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其次,借助CFD平台,通过验证参数后的量化模拟获得该街区在1.5 m、10 m与30 m等高度的风场图,以揭示模拟风场与建筑形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建筑形态参数对城市通风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高度,风速与建筑密度曲线走势相反,风速较高处与路口的位置基本一致;建筑密度与模拟风速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40(1.5 m)、-0.475(10 m)与-0.314(30 m),建筑高度与模拟风速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37,容积率与模拟风速无明显相关性。最后,结合南京城市核心区的建成环境特点,提出改善我国大城市街道型风道通风潜力的建筑形态参数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点用地布局分散 受地形地貌条件约束,重庆市居民点布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规模村庄小,独院比例大。在重庆西南丘陵山地区很少有具备一定规模、形态完整的村庄,独院的比例很大。其次,居民点分布散,布局凌乱。西南丘陵山地区的农户习惯于以自然院落形式分散居住,由此形成了农村居民点“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建筑装饰雕塑是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是物质越精神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拥有特殊的价值和社会功能,同时它也反应这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的理想与追求。在功能上,既有实用性强的艺术类型,也有纯粹的欣赏性的、表现艺术精神理念和形式的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筑装饰雕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直是建筑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清真寺建筑作为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的宗教建筑,与其他宗教建筑相比,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制(规划布局、朝向、建筑体型与轮廓、内部结构、建筑用材、艺术表现和附属建筑等方面)。本文从清真寺建筑形制入手,剖析了清真寺与其他宗教建筑的不同特性,阐述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其建筑形制的相关性,并就有关的功能性因素作探究,以此来透视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总体而言比男性要低下,但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又有所变化,本文试图依据历史时代的变迁,分析各个时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清真寺建筑作为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的宗教建筑,与其他宗教建筑相比,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制(规划布局、朝向、建筑体型与轮廓、内部结构、建筑用材、艺术表现和附属建筑等方面).本文从清真寺建筑形制入手,剖析了清真寺与其他宗教建筑的不同特性,阐述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其建筑形制的相关性,并就有关的功能性因素作探究,以此来透视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9.
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从短时期小范围看,姓名没有什么奥秘,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但从长远,宏观上考察,姓名的发展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与人类繁衍,氏族、家族,家庭演变,阶级与等级划分,道德与礼节特点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国家与朝代更迭,经济与文化水平,政治与思想意识变迁等有某种关联.从世界范围上说,姓名的形式很多,历史演变不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中国经历清王朝覆灭、民国建立等重大变局,也是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关键点,北京古都整体风貌在国家政治变迁中也经历渐进式的变化。近代化趋势在城市面貌演变中逐渐显现,这体现在传统建筑形态的变化、原有街区格局的松动和新型商业街区的兴起等方面,这些变化与当时政治大格局的变迁同步,也是城市市政管理方式和百姓生活空间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