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西安市城市规划方案为依据,使得西安市城市雕塑体系与西安市整体公共环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重点对二环、一环内进行详细普查调研,掌握现状。现针对于西安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对西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梳理。实现历朝风格,突显朝代特色,使现有的城市空间的构建具有历史文脉特色,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脉得到传承发展。在这片区域规划构建文化遗产的同时使人们不仅对历史有了近距离的感知,而且使得人们传承渊源文脉。  相似文献   

2.
黄卓 《城市观察》2010,(3):186-192
以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纯粹以保存为目标的单点式保护或单纯以旅游为主导的单一式利用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惠州市为例,提出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到统一的保护对象之中,并挖掘城市内在的历史文脉,赋予城市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此外,还通过策划特色文化品牌包装等措施重塑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由此增强城市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3.
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都属于兼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活态"的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下面还往往叠压着城市遗址,这些遗产类型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历史城镇保护时需要统筹予以考虑。保护历史城镇既要保持其横向空间的完整性,也要保护其纵向时间的完整性,还要保持传统的延续性,这样才说得上是完整地保存了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界定切入,在阐述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文化景观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概括了人文旅游资源的四大特性。  相似文献   

5.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历史风貌建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  罗永泰 《城市》2010,(3):63-65
就旅游的特殊吸引力而言,历史风貌建筑本身就是这种吸引力的一部分,它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形象的体现、城市品牌的浓缩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深人挖掘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挖掘城市旅游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急剧扩张的碾压下,许多被视为"老旧、无用"的文化遗产在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中被弃之敝履、严重毁损乃至灭失。本文以广州历史村落猎德村改造为例,通过对猎德村改造模式的评价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揭示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传承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寻求历史村落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村落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沈阳餐饮业老字号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总结归纳老字号景观环境的现存问题,探讨如何在城市文化景观层面对我国传统老字号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再生利用,重点研究如何挖掘老字号的非物质文化层面属性,论述将老字号蕴藏的文化元素转译到景观实体要素的多种实现途径,使这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相关观点,并以期能作为各地相关建设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安家》2010,(5)
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的历史风貌正被一点点地蚕食,城市的文脉与记忆正被一点点地割裂.为此,真正的"城市运营商"则会对保护城市的文脉,保护历史形成的街区,城市记忆,城市尺度,路网格局,商圈等予以足够的关注,对拟改造项目及城市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分析,把握城市规律,解读土地价值.  相似文献   

10.
路红  徐连和  傅建华  孔晖 《城市》2012,(11):38-41
一、概述天津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开埠城市,先后出现了九个国家的租界,这在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九国租界遗存的历史风貌建筑及其建设过程中派生的多元文化,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历史文脉和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历史风貌建筑既是建筑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天津城市特色的主要特征和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历史风貌建筑,对于传承天津历史文脉,提升天津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展示天津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新时期打造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其构想和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沿线国家千百年来文化交融的深厚基础。历史街区作为伊宁这"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地方文化遗产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伊宁市迈向国际融入的前提。针对伊宁市阿依墩历史街区的文化遗存现状,指出其文化风貌消褪、城市肌理被破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疲软以及民间文化保护力量影响较弱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保育"的相关理念,分析其在保护与活化文化遗产,激发公众主动性方面的优势,从文化传承与永续发展、公众参与三个方面提出与"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相匹配的文化保育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丁焕峰  谭一帆  刘小勇 《城市观察》2024,(2):132-145+164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人文经济学的价值判断,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人文城市的典型代表进行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对所在城市创新能力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面作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可以通过发挥要素积累效应、产业转型升级效应与宜居宜业效应,助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人文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经济价值,进而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作用机理和理论框架,为构建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提供实践证据和实证方法,并为发展人文经济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历史街区的空间设计应在街区整体保护的前提下提出,以维护历史街区的历史真实性和人类宜居性为前提,从艺术审美角度设计历史街区的空间界面,提升其"可居性"和"美感",并获得"创造性的更新"的能力。街区空间设计,有助于改变其旧有的脏、乱、差,生活水准低等负面印象,展示出新时代具有传统特色兼具舒适、美感的独特街区形象。为有别于以往的单纯保护,本文更加注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延续城市特色、传承文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西安市经过百年沉淀,不乏很多有价值的传统商业存在,其所包含的文化遗产资源是笔宝贵的财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其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本文以西安市传统商业文化遗产的实地调研为基础,通过对传统商铺及其历史空间环境的发展变迁和现状的分析研究,从传统商业的人、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载体所具有的特殊关系角度,提出西安市传统商业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创新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现行的政策与法律,能够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名城三个层次。该保护方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对城市发展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加以更好的解决。为此,本文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立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任云兰 《城市》2016,(4):71-74
笔者分析了天津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利用现状及问题,援引了潍坊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城市品牌的经验,指出作为天津的特色文化品牌应具备的特点,指明天津的特色文化品牌非杨柳青年画莫属。因此,全市上下要千方百计紧紧围绕杨柳青年画特色文化资源这条主线,深挖其历史文化内涵,科学谋划天津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愿景,做足做好天津杨柳青年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7.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反映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相互影响、动态关联的景观对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文化地理学界。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一种遗产对象纳入世界遗产范畴,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历史遗产进行文化解读与传承。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文化景观突破了传统"自然—人文"、"有形—无形"、"保护—发展"二元认识论的局限,强调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历史景观对象,引发了世界遗产界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的重新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地域特色的塑造以及传统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文旨在以文化景观视角切入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的分析,应对当前西南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空间文化特色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以复合、动态的方式,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加以研究,探索创新性的保护方法。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提炼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与景观演进的过程规律与动力机制"、"创新该地域内历史城镇保护更新方法策略"的三方面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本文所指的西南山地主要聚焦于西南地区以川、渝、云、贵四省为核心范围,直接建设于崎岖山地环境中或丘陵地带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镇对象。研究中,在对该地域范围内45座历史城镇、村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四川阆中、仙市、自贡、罗城,重庆磁器口、西沱,云南大理、丽江、独克宗、诺邓以及贵州镇远、青岩、肇兴侗寨等13座西南历史名城与村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在文化景观视角下,这些城镇类似于一种"有机进化景观"。作为历史城镇,它具有"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山地城镇,它又呈现出"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特征;作为进化中的城镇,村寨与城镇则可归并为时间长河中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状态。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是对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的综述;第三章"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四章"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是对本文研究地域背景的梳理与案例城镇的筛选;第五、六章节"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章节的理论建构与案例选取,对西南山地案例城镇的基础研究;最后,第七章"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历史城镇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分析,文章总结出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初生聚核、发展分异、成熟组织、衰败退化"的演进规律,以及"人居、职能、历史、精神"文化对城镇景观"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动力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历史城镇建成环境基础内容;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文章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策略,将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城镇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创新了历史城镇的保护方法,强化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从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出发,引入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概念,提出古村落历史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原则以及景观生态和文化遗存视角的构建方法,从整体空间布局、文化遗存保护、自然景观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重点景区打造五个方面对西藏尼木县吞达村的历史文化景观廊道构建进行了实践探索,把古村落现存的历史遗存碎片转变成为包容性的连续廊道,为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威海城市定位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登国 《城市》2008,(2):41-44
一、城市定位及其基本原则 城市定位是通过对城市资源、城市文脉、城市历史等内容进行梳理,按照惟一性、差异化等原则对城市的核心性资源进行挖掘的一个过程。通过城市定位找到城市的灵魂,并把城市的核心和灵魂放大,通过城市定位来塑造城市品牌,打造城市文化资本,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循环型城市社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安徽省黟县的宏村、西递两处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黄山风景区内的自然与文化景观第二次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也是中国继北京后第二座同时拥有两处以上世界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