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历史遗产作为城市特定时代历史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对其进行展示与诠释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与人的互动关系。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探索对作为城市符号实体的历史遗产的诠释过程与解读过程的差异,在认知主体对城市历史遗产符号的"再创造"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将符号学的"共识性"与"模糊性"引入城市历史遗产展示与诠释的研究中。并以重庆渝中区城市历史遗产展示研究为例,探索该理念在城市历史遗产诠释研究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内部功能的不断转化使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山地工业遗产面临转型和更新等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工业遗产更新的认识和实践;接着分析了山地工业遗产的特点及其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即在重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更新,充分利用并重新塑造各种要素的景观更新,保护与传承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风貌更新;最后,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在整体保护、动态保护、景观建筑一体化等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探寻了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楼阁"是中国城市历史风景营建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公共景观符号之一,蕴含着山水风景、礼制教化及社会价值等多元建设机制。而当下忽视城市楼阁形成机制的片段化、破碎化保护与建设,割裂了其在城市历史风景中的文脉延续,是关系到传统城市风景保护与重塑的紧迫问题。对此,本文以《全宋文》中官方主导建设的251个城市楼阁文记为对象,指出城市楼阁是宋代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围绕楼阁营建目标的词频统计,提取出礼制型、教化型和观景型3类楼阁,分析了礼制择中、风水形胜、城墙城门及园林附属4类楼阁空间布局方式,从而理清了城市楼阁的空间布局和内在形成机制的耦合关系,为城市历史风景的保护与重塑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4.
一、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与海河文化带的建设 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是构成城市视觉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可以说,人文识别(与地缘识别相对的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人文状况的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最持久、最具资源潜力和最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识别系统.人文历史景观最重要的要素是城市的文化遗迹,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形态在物质实体上的表现,是城市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棵古树、一座桥梁、一条小街、一座建筑物,都是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生动体现,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城市发展的信息,烙上了时代前进的印迹.通过文物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5.
任云兰 《城市》2005,(1):49-51
一、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与海河文化带的建设 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是构成城市视觉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可以说,人文识别(与地缘识别相对的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人文状况的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最持久、最具资源潜力和最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识别系统.人文历史景观最重要的要素是城市的文化遗迹,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形态在物质实体上的表现,是城市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棵古树、一座桥梁、一条小街、一座建筑物,都是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生动体现,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城市发展的信息,烙上了时代前进的印迹.通过文物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创造财富.  相似文献   

6.
一、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与海河文化带的建设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极具活力的视觉要素,是构成城市视觉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可以说,人文识别(与地缘识别相对的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民族等人文状况的识别系统)是一个城市最持久、最具资源潜力和最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识别系统。人文历史景观最重要的要素是城市的文化遗迹,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形态在物质实体上的表现,是城市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棵古树、一座桥梁、一条小街、一座建筑物,都是城市历史发展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生动体现,都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反映人(主体)与自然(客体)相互影响、动态关联的景观对象,其概念最早源自西方文化地理学界。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其作为一种遗产对象纳入世界遗产范畴,强调从价值意涵层面对历史遗产进行文化解读与传承。作为一种新的遗产对象,文化景观突破了传统"自然—人文"、"有形—无形"、"保护—发展"二元认识论的局限,强调以一种综合、整体、动态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历史景观对象,引发了世界遗产界对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的重新认识,同时也为我国历史城镇景观的保护、地域特色的塑造以及传统人居环境的持续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本文旨在以文化景观视角切入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的分析,应对当前西南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地域空间文化特色遭受现代化冲击的现实问题;以复合、动态的方式,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对象加以研究,探索创新性的保护方法。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三个板块分别提出"建构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空间文化关系分析研究理论框架"、"提炼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与景观演进的过程规律与动力机制"、"创新该地域内历史城镇保护更新方法策略"的三方面具体目标,并围绕上述目标形成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从研究的地域范围来看,本文所指的西南山地主要聚焦于西南地区以川、渝、云、贵四省为核心范围,直接建设于崎岖山地环境中或丘陵地带以山地环境为背景的城镇对象。研究中,在对该地域范围内45座历史城镇、村寨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文章重点选取了四川阆中、仙市、自贡、罗城,重庆磁器口、西沱,云南大理、丽江、独克宗、诺邓以及贵州镇远、青岩、肇兴侗寨等13座西南历史名城与村镇作为论述的典型案例。在文化景观视角下,这些城镇类似于一种"有机进化景观"。作为历史城镇,它具有"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属性;作为山地城镇,它又呈现出"人工"与"自然"融合的特征;作为进化中的城镇,村寨与城镇则可归并为时间长河中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状态。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论题的提出;第二章"文化景观遗产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是对理论背景与现状问题的综述;第三章"文化景观视角下历史城镇研究方法探析"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第四章"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发展背景与文化类型梳理"是对本文研究地域背景的梳理与案例城镇的筛选;第五、六章节"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过程分析"与"西南山地历史城镇文化动力机制提取"则是基于第三、四章节的理论建构与案例选取,对西南山地案例城镇的基础研究;最后,第七章"文化景观视角下西南山地历史城镇保护方法"则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通过全文的分析,文章建构出历史城镇"文化—空间—时间"的多维分析框架,从理论研究层面创新了历史城镇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共性与特性的分析,文章总结出了西南山地历史城镇"初生聚核、发展分异、成熟组织、衰败退化"的演进规律,以及"人居、职能、历史、精神"文化对城镇景观"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动力机制,丰富了关于该地域中历史城镇建成环境基础内容;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文章提出了"景观—文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城镇活态保护策略,将历史城镇景观演进规律与动力机制作为城镇现实与未来发展的方向指引,创新了历史城镇的保护方法,强化了理论与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乡遗产类型与时空谱系的拓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关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地段逐渐作为中华文化连续文明传承见证的空间载体纳入到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为此,本文将城市地标作为城市历史景观构成要素,基于关联性、整体性、历时性视角,建立了从地标与城市多维度关联关系识别其公共文化价值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提出了区位关系、功能权属、形态特征、称谓方式四大地标特征识别要素和目标导向、权力话语、审美风尚、社会思潮四项价值解析线索,通过对1949—2019年重庆市中心城区79处地标样本的解析,揭示出上述阶段重庆乃至全国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内在关联逻辑,以期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优秀历史建筑的普查筛选与保护实践提供判别、指导依据和为我国当代城市建成环境文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建筑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手段,而旅游利用则是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关键支持。本文在综述建筑遗产利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潮演变,并分析了旅游在其中的角色与功能。结论认为,建筑遗产保护正逐渐从单一的"原状保护"向多元化的"活化利用"转变。在这种活化利用中,旅游起着重要作用,它承担着建筑遗产空间关联、业态支撑的角色,而这种以旅游为目的的活化利用也提升了游客体验,增加了建筑遗产的吸引力,活化了城市空间结构,增加了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城市》1998,(1)
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物化或积淀在各个城市的现存建筑与历史遗痕中,由此,便自然生成这样一种概念: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甚至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绝对对立起来。其实,这种认识是既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也不利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文明遗产  相似文献   

12.
易西兵 《城市观察》2014,(4):184-192
考古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考古遗产是城市发展的记忆,是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是考古发现最重要的南越国遗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也是广州最重要的考古遗产。南越国遗迹发现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掘后在原址保护并展示,既展现了广州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现代化广州重要的历史文化座标。  相似文献   

13.
近代公园是我国城市文化空间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产保护与更新改造是动态的过程,一方面要尽力保证历史园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又要适应不同时代复杂多变的价值观及公众使用的需求。欧美对于历史公园的遗产保护与更新较为成熟,从保护组织、工作流程、规划导则到策略方法都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分析英国伯肯海德公园(Birkenhead Park)和美国纽约晨曦公园(Morningside Park)遗产保护的一手史料与规划管理导则,梳理其具体的保护策略与更新改造要点,借以探讨中国近代公园如何进行遗产保护和更新改造,归纳总结理念思路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崔卫华  刘锋 《城市》2010,(6):38-41
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物化形式和载体。从1961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6年,共公布了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计2358项,其中近现代工业遗产只有22项,比重不足1%。一直以来,保护还是拆除工业遗产的争论从未平息,工业遗产的历史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承载城市历史文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下,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应对历史城市面临的大规模开发压力,旨在对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碎片化"和"孤岛式"问题的解决作出积极的探索。本文在进一步理解整体性保护核心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问题和理念转变,从社会价值层面拓展对其的认识,提出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关联性、可读性和开放性的三重属性。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为例,运用基于关联性的整体性评估、基于可读性的空间格局整合与基于开放性的整体融入策略,意在为我国历史地段整体性保护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建成环境保护与更新的矛盾背景下,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了"历史环境"保护概念。历经二十余年制度调整,英国历史环境保护如今已架构形成目标包容、边界明晰的系统化管理体系。结合对英国城市更新进程的回溯,系统分析其城乡遗产保护的观念转变、体系架构与管理方式,介绍其历史环境保护聚焦价值内涵、强调操作弹性、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公共利益的管理经验,以资我国遗产保护工作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澳门的工业遗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荒废和拆除的危机。针对澳门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集的特点,提出澳门近代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保护方式。以益隆炮竹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个案分析法、田野调查法,针对益隆炮竹厂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结合遗产保护、居民休闲、旅游业发展与氹仔城市更新四大城市发展需求,提出适用于益隆炮竹厂以及其他澳门近代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的策略:突出文化特色、结合功能需求进行改造、借势宣传和植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期对澳门其他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具有普适性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4月,一则"上海将正式开展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申报"的新闻引起关注。据相关报道,"已有20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近百个风貌保护街坊、近20条风貌保护道路进入了备选名单"。对城市遗产而言,增加保护对象是有必要的,但接下来,如何避免走"仅仅挂个牌子"的老路,显然也十分重要。墨尔本的城市遗产不仅包括历史建筑和遗址等物质实体,也包括城市肌理、公园水岸等历史遗留下来的空间环境。为了管理和维护好这些城市遗产,各级政府委托专门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定期对保护对象进行评估,提出具体措施。此外,为了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增进社会文化活力,墨尔本相关部门还会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世界自然遗产是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遗产保护对人类而言任重道远。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以美学价值、地球演化和生物多样性而闻名,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为梵净山增添了宗教特色。从古至今,佛教文化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发展。弥勒文化的构建对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具有重要意义,"净"土文化代表了对未来美好环境的向往,同时也与梵净山"静"态的自然交相呼应。本研究拟通过对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剖析,建立佛教文化与自然生态保护的联系,探索世界遗产保护中佛教文化的作用,发掘净土文化的意义,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城镇和传统村落都属于兼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活态"的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下面还往往叠压着城市遗址,这些遗产类型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历史城镇保护时需要统筹予以考虑。保护历史城镇既要保持其横向空间的完整性,也要保护其纵向时间的完整性,还要保持传统的延续性,这样才说得上是完整地保存了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