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以徽式建筑中天井这一建筑元素为例,分析其定义、分类、特征、功能与文化内涵,倡导现代设计群体深入研究传统特色建筑元素,积极做到创新性传承。  相似文献   

2.
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在我国传统聚落和建筑中独具特色,建造体系成熟,蕴含丰富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技术和绿色经验,极具研究价值。以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岜沙苗寨为例,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文化等方面对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适应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聚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以及对适应地域环境的现代绿色建筑的营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蔡菲 《现代妇女》2014,(5):314-315
本文从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出发,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对当地传统民族建筑文化所经历的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从而发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多重影响,最终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期使贵州民族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能够得到传承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震后,玉树藏族传统民居为外界人们所熟知,随着玉树地区的重建,现代城市建筑文化被引入,导致当地藏族传统民居日益遭到侵蚀而锐减,民居文化的传承面临危机。本文从营建技艺的角度,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玉树地区通天河流域和南部囊谦县典型藏族传统民居的墙体进行测绘、分析、归纳,旨在首先为玉树地区藏族民居墙体营造技艺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性资料,其次为当地建筑文化传承和新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全国范围内民居营建技艺的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西北乡村建设与地域文化发展出现了种种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在复杂的城乡系统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打通症结,解决文化、空间、生态多系统的"乡村病"值得深思。本文针对乡村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当地普遍建设的生土建筑为切入点,以生态宜居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为目标,提出一系列相关保护与更新策略,并以定西市通渭县为例探讨。策略包括在提炼当地传统民居生态特性的基础上,以工程技术手段优化生土建筑的材料性能与建筑结构,扩大生态与社会可持续效益;凝练生土建筑文化特性为设计建设基础,以技术研究、绿色教育与艺术活动激活文化内生动力,并完善法规规范支持地域文化传承。实现将生土建筑发展成果有策略地整合,为西北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宁夏回族建筑是边塞背景下多元文化交融与历史流变过程中创造出的一脉独特的建筑营建体系。文章基于规划、建筑、景观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方法,结合以"时空"背景的横向维度与"规划—建筑—装饰"的竖向营建逻辑框架,从聚落空间到建筑装饰整个营建过程分析回族营建体系在美学上的理性与智慧,归纳总结回族建筑独特的人居审美与艺术特色,为回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及相关文化艺术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冠军 《安家》2006,(9):311-312
2006年8月26日,<龙湾现象>一书成功出版首发,这是关于建筑创新的全面探讨与深度剖析,同样是基于建筑文化的传承、中产阶层的人文关怀.所不同的是,已经不再局限于购房者、建筑商之间的双向选择,也不只是局限于文化界对于"龙湾现象"的主动阐释,而是掀起一轮由"龙湾别墅--现象"衍生出来的关于"时代原创建筑,盛世中国情结"的全民大讨论.  相似文献   

8.
对于屯堡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建筑、地戏、服饰等方面。通过资料搜集、文献查阅,以及分析近年来有关屯堡花灯的论文发表量,发现与屯堡文化中的马关花灯文化有关的研究极少。马关花灯的保护和传承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谈及文化的发展,绕不开人这一话题,以普定马官镇民众为调查对象,从民众对马关花灯的历史了解情况、年轻人是否愿意学习马关花灯等方面进行调查,探讨马关花灯的传承和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古建筑中典型的民居,建筑类型繁多,个性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其资深的历史文化、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和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传统北方合院式民居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亮点。传统的四合院不只是一种建筑,而且是一类文化的经典传承和象征。现如今,城市的变革发展加快,传统四合院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操纵学派在多元系统论发展的基础,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界。该理论将翻译重点从原文、原作者转向译者和译入语读者,认为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受赞助人、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等的影响。本文对操纵学派理论进行综述,指出其影响及该理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历史风貌建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  罗永泰 《城市》2010,(3):63-65
就旅游的特殊吸引力而言,历史风貌建筑本身就是这种吸引力的一部分,它作为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城市形象的体现、城市品牌的浓缩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深人挖掘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对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挖掘城市旅游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路红  徐连和  傅建华  孔晖 《城市》2012,(11):38-41
一、概述天津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开埠城市,先后出现了九个国家的租界,这在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九国租界遗存的历史风貌建筑及其建设过程中派生的多元文化,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历史文脉和宝贵的文化资源。这些历史风貌建筑既是建筑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天津城市特色的主要特征和宝贵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历史风貌建筑,对于传承天津历史文脉,提升天津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展示天津  相似文献   

13.
《安家》2007,(10):264-267
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的标志之一,绵延千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建筑文化,正如著名建筑师籁特所言:"建筑是用结构表达观点的科学之艺术",我们建筑正是向世人展示着我们民族的艺术之美.作为传承千年建筑文化的地产行业,在新的世纪里不仅集中了当代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城镇更新是城镇发展中"修复振兴、激发活力"的动力机制。而在拓展城镇规模,建设形成新城镇形象的过程中,保护老城风貌并采取各种优化、更新要素的方法传承形象特色,是不同历史阶段化解形象危机和传承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城乡一体、资源统筹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探索优化老城形象的策略,对未来城、镇、村的层级、梯度发展、增强城镇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滁州老城物质风貌的显性与隐性形象要素入手,对形象要素"分裂、重构、整合"出的"生态、建筑、文化"等形态风貌关系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优化策略,为保护老城形象、传承文脉、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正>梁思成先生有云:“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砖雕作为一种建筑雕塑装饰构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特别是晋派砖雕,无论是豪华的晋商大院,还是幽雅的民间古宅,照壁门楼、墀头脊兽等随处可见精美的砖雕。晋派砖雕作为传统文化积淀的建筑装饰,特别注重民间实用美术和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是民间艺人高超雕刻技艺的生动反映,可谓山西民间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地处晋商故里腹地的太谷县温氏“晋砖世家”,代代传承,延续着这古老的建筑装饰艺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大量尚在使用寿命期内的旧厂区住宅被简单推翻重建,既不利于城市文脉传承也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使该问题得到改善,文章以目前我国廉租房建设的发展现状为基础,通过对重庆市旧厂区住宅现状以及廉租房空间需求进行详细调研,并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将城市旧厂区旧住宅改造为廉租房"的新思路,并从套内空间、套型组合以及建筑公共空间等几方面提出旧厂区住宅建筑的改造策略和方法,为我国廉租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步形成,其凝结历史的记忆、反映文明的进步。高原山地传统村落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保育自然生态环境、传承特殊环境烙印等具有重要价值。以云南省同乐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原山地复杂的环境特征下、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中,同乐村在村落格局、形态、建筑形式等方面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旨在科学地维系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条件、保留或突出村落特点,为高原山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黔中白水河谷地区布依聚落民居建筑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研究旨在通过实地探勘、调查访谈、详细测绘等方式,系统归纳该地区布依民居建筑的特色。在分析聚落建筑的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多处民居实例总结出布依民居的基本形制,分析归纳其"上人下畜"的竖向空间格局、"一正两侧"一字型的平面布局、以石材为主的立面形式以及木屋架承重的石木结构等4方面的特点。以基本形制为基础,进一步考察布依民居形制发展情况,分析总结其平面、立面以及屋架系统的衍生体系。同时,还对建筑的细部与装饰进行归纳。文章最后总结出布依民居建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可扩展性强以及汲取外来文化不断演化的特点,力求为传承山地聚落、民居的人居智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住区建筑"作为我国城市存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的数量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建,其品质问题突出亟待改善。住区建筑及其营建问题涵盖范围广泛,不仅涉及居住环境硬件条件的改善,而且包含住区生活场景和空间特质的传承以及多要素、整体性的品质提升。据统计,我国现有城镇住宅存量约等同于欧洲主要国家的总和、日本的四倍,我国北方城镇住宅的二分之一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各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