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和平  林涛 《城市》2023,(5):99-104
约束城市扩张、全域全要素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目标。城市边缘区承担着城市建成空间和生态空间内外要素、能量的渗透功能,围绕城市边缘区构建稳定的生态格局,是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的关键。本文遵循“源地识别-阻面计算-廊道识别”的基本逻辑,尝试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结合Linkage Mapper工具,建立渗透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生态网络,建立复合城市发展诉求、契合“建成区-边缘区”生态格局的城市国土空间格局,进而提出“结构刚性”与“形式弹性”结合的管控方法。以贵州省习水县为例,对本文的方法进行实证。本文提出基于生态格局构建的国土空间规划优化、管控路径,可为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土空间可持续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可持续的发展观理念,生态城镇建设注重环境友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城镇建设应该选择适合的路径,本文对依托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城镇、依托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城镇、因地制宜选择差异化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重点推进低碳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等四种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西南山地城镇面临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要求。基于对西南地区资源环境特征的认识,结合在重庆、贵州等地的规划实践,探讨生态约束下的西南山地城镇规划策略,提出以生态约束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以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布局优化为核心的规划框架,并从用地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生态—产业"、"生态—人口"、"生态—城镇"协同发展,以及生态空间管控和城镇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陆一 《科学发展》2010,(5):44-51
随着长江隧桥工程的竣工通车,上海市崇明县陈家镇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全面铺开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目标的早日实现,更好地实施崇明生态岛发展战略定位,有必要总结以往陈家镇生态城镇的规划建设经验,重新分析梳理生态城镇的内涵,阐述陈家镇生态城镇规划建设的理念、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具体任务等,以期对生态城镇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9年5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新时期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其中,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指导和约束城镇发展的区域边界线,在城镇实际建设中承担底线控制和引导发展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总体采用底线思维,对于城市设计思维的考量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探讨。本文从城市设计思维出发,结合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中的格局识别、方案划定、边界修正等步骤提出城镇开发边界"修订"方法,并建议在生态斑块和空间单元视角下丰富城镇开发边界规整工作。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党和国家结合未来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生态文明城市,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方案,各大城市也紧紧跟住国家前进的脚步,旨在搞好自身建设,树立文明城市。湖南沅江是我国特殊的城镇之一,历史悠久,与水毗邻,为了避免水资源污染,更加提出地区特点,坚持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沅江市2015年政府总结工作会议反复强调,要坚持党中央的国家发展思路,发扬科学发展观,强调为民服务,建设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城市。但是由于沅江市紧邻洞庭湖,全市面积大,湖乡特色明显,水资源丰富,城镇建工作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很容易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污染水资源,无法保证生态文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不足,形成"城中有湖、湖中建城"的城镇化格局,沅江市政府在建设城镇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沅江生态水城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7.
生态分级保护是空间规划中重要支撑性内容,是全面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实现各类空间差异化管控,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华蓥山东麓为例,通过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构建生态保护分级指数模型,按保护程度由高至低将研究区划分为Ⅰ、Ⅱ、Ⅲ、Ⅳ级。其中,I级保护区为基本生态控制区,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II级保护区为生态缓冲区,实行生态修复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III级保护区为农业生态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农业导向机制;IV级保护区主要为城镇村庄生态区,加强城乡居民点环境保护,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结果可为华蓥山东麓生态修复保护总体规划提供借鉴,对华蓥山自然保护区与城镇建设区之间生态过渡地带的精细化、精准化、差别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镇衰落现象是城镇一个发展周期中由盛转衰的征兆,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特征、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等都因地域和诱发原因的不同而具有独特性。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较为初步的阶段,尤其是我国,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缺乏微观的、分类型的专项研究。本文基于对城镇衰落现象研究脉络的梳理,选取特征鲜明的山地城镇作为研究对象,从地质生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山地衰落城镇,探讨由地质生态变化而产生的山地城镇衰落现象的内在机制,并思索修复此类山地衰落城镇的方法,以期为山地城镇应对地质生态变化和城镇衰落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把"构建生态廊道,保护恢复湿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生态、智慧城镇建设理念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武汉市作为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智慧海绵生态体系,控制城市"热岛",解决内涝困扰,化解雨灾洪涝。研究从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洪管理入手,就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地域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结合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活用"LID",提出"PPP+",探求武汉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前提。作为广州市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样本和示范,海珠生态城未来将建设成为"以万亩果园为核心、具有岭南水乡魅力的花城、水城、绿城特色生态城市样板区"。构建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极为重要,规划不应仅停留于理念、目标和方法研究层面,而应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实践,从战略构想逐步走向规划实施。本文对海珠生态城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构建进行分析研究,对广州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湖泊(包括水库,下同)是我国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兼有防洪、发电、航运及维系流域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关系到区域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九五以来,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低,城镇  相似文献   

12.
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盟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以绿叶的形态捧起地球寓意人类要对地球环境细致呵护,维护地球的生态安全标识表达了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彰显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友好发展的理念体现了2006年世界环境日“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盟概念。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寒地气候严酷,室外环境季节波动大,夏季热岛效应严重、冬季日照时长短,建筑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且室内环境品质改善难。同时,我国寒地人口稠密、面积广袤。寒地建筑与城镇建设在节能保温、耐候抗寒等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和产业动能。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报告倡导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更是将人居环境品质要求推向了新高度。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国家重大需求导向下,在人工智能技术语境支撑下,我国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寒地建筑与城镇建设的新成果与新探索。本期专辑遴选了四篇论文,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探讨了寒地建筑与城镇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向,为我们构筑了一幅从城乡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寒地建筑与城镇建设研究与实践图景。  相似文献   

14.
近日,随着青海海西,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13县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工作的尘埃落定,至此青海已全面完成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工作,基准地价体系业已构建完毕,目前,遍布全省的44个主要城镇均建立了基准地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14年12月1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继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之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提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方针,在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低碳生态化城镇建设之路,我国城镇化建设以生态、低碳理念为指导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但在一些地方,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水资源变得日益紧  相似文献   

16.
近日,随着青海海西,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13县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工作的尘埃落定,至此青海已全面完成城镇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工作,基准地价体系业已构建完毕,目前,遍布全省的44个主要城镇均建立了基准地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城郊卫星型新市镇重点突出生态宜居功能,注重与中心城区或新城的产业协同、交通衔接;片区中心型新市镇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产城融合、城乡统筹新市镇;门户型新市镇重点发挥门户优势,加强跨界合作,推动与相邻城镇在产业分工、要素流通、设施共建、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打造长三角区域的节点城镇;特色型新市镇重点根据自身不同资源禀赋特色,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李潇  钟绵生  曹诚为 《城市》2021,(4):38-45
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山东提出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之一.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产业和交通等方面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烟台市域城镇体系.在此背景下,笔者通过研究烟台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剖析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给烟台城镇体系带来的影响与机遇,提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提升能级和优化职能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苏南农村城镇化起步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时期,目前,农村城镇化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城镇化质量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表现为城镇积聚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功能尚不完善等方面。文章分析了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并从完善城镇规划、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城镇治理、健全城镇功能等角度探讨了苏南农村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气候特征对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虽然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可以抵御部分气候带来的灾害,但是在目前所倡导的城市双修、节能减排、绿色宜居,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大背景下,通过城市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自然气候带来的益处,减少不良气候带来的危害,从而达到生态宜居,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气候多变,在山地气候研究中又以河谷气候变化最为复杂,河谷城市形态受气候及其它因素影响与平原城市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河谷特征地形的奉节县为例,研究通过城市形态利用较为复杂的局地气候,最终达到建设生态城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