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2.
在大多数人眼中,沙漠环境被视为寸草不生的生命禁地,不适宜人类生存。但巴丹吉林沙漠特殊的地形地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生存空间。通过借鉴空间志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了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一处位于沙漠深处的蒙古族牧业定居聚落为空间志载体,历经三次深入的田野考察,通过建筑测量与主体化的空间体验,试图记录和阅读一个极小却鲜活的乡土聚落样本。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湘东—赣西边境井冈山地区传统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梳理湘赣边境乡土建筑在长期适应气候与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宜技术,总结并提取典型的气候适宜性策略。分析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传统建造技艺传承的两个主要问题,探索建筑师如何在对现代性与地方性再认识的基础上,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通过介绍在井冈山荷花乡大仓村的系列实践项目,印证一种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态的、低碳的乡村振兴的可能,将当地乡土建筑中被证明有效的生态建造经验转化应用于当代工程设计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3)
本文深入分析了乡土建筑研究中以特色为导向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认为它是近代中国文化认同的危机而形成的中国特色建筑话语的延续。在当下现代文化转型基本完成的语境下,特色导向的研究范式不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乡土建筑研究应该回归乡土,研究乡土中现实的条件和问题,即所谓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乡土研究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日常的、大量性的、无特色的普通当代民居,注重对其形态生成机制和演化规律的研究。最后为乡土建筑研究提出一些新的研究可能。 相似文献
5.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
从建构理论中所涉及的地形因素的回溯及纵深辨析开始,围绕森佩尔建筑四要素中基台与其他三要素的关系展开探讨,通过对中外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乡土建筑案例的类型学归纳与理论探析,阐释了在自然地形、基台塑造以及其影响下的建筑内部空间这三个递进层级中,地形要素在实践和精神层面的现象学转移及其在建构视角下的多重解读可能性,试图建立面向地形的乡土建构体系研究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3)
中文语境中的乡土常常被误解为二元概念中的一极,与城市、现代或西方相对。本文以一个实际的设计案例说明。在新建筑的功能迥异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当代的中国乡土难以是表里如一的。也不大可能是某种静态风格的图解。当代的中国乡土建筑不仅要适应本地条件如特定景观特征,它还要重新创造出一种系统性的本地特征,也就是它广义上的基地和自身的创作情境,从而也造就了一种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杭州市为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进行了较大规模投入,主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利用。但由于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及经济基础等原因,杭州市周边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一直得不到有效保护。随着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铺开,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乡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农村乡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9.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3)
<正>梁思成先生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论断: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形制之派别。乃其材料和环境所形成。对梁先生这段文字,记得上世纪50年代我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读书时已经读到,但是真正有些心得,真正能指导自己的设计和工程实践,却是几十年后。一是1991—1992年结合当时承担的《人与居住环境:中国民居》国家自然科学研究课题,进行广西融水县苗寨扶贫改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