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说正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唯才是举”、“重才轻德”说正误裴传永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七中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此话颇有见地。关于三国之主如何善用人才及他们的用人标准,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曾撰文予以探讨,其中自不乏真知...  相似文献   

2.
韦森 《东岳论丛》2004,25(3):27-42
通过对当代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约翰·R·塞尔“如何从‘实然’中推出‘应然’”一文的商榷 ,这篇文章对哲学、伦理学与经济学交叉领域的一些深层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发现 ,塞尔试图用语言哲学推理的五个语句“七巧板”来试图在道德哲学中的“实然———应然鸿沟”上搭建桥梁的努力是徒劳无功的。通过对当代语言哲学和元伦理学一些深层问题的讨论 ,作者认为 ,即使接受进化论的一些理论断想 ,我们今天也可以猜测到 ,人类的语言、道德和理性是在同一个过程中演化生成的。最后 ,这篇文章还讨论了语言、道德与制度的关联 ,并阐述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所提出的“产权是道德之神”命题和韦森最近提出的“道德是产权之魂”命题的理论涵蕴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3.
乔力 《天府新论》1994,(3):57-63
明诗正变论──有关衍展进程的描述与文化特质之剖析乔力本文所说的“正”、“变”,并非揄扬褒贬的主观式判断,它只是描述整个明代诗歌发展过程所使用的客观术语。这牵涉到具体评论方法、标准。本文拟对之作些探索。一中国诗歌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相对稳定连续性...  相似文献   

4.
人才的心理特征与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源,人才亦是一种重要资源。我国古代学者历来把人和天、地并列,称为天、地、人“三才”。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的《泰誓》篇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据国际上颇有权威的心理测量专家保守的估计,智能超常的儿童与低能的儿童各占总人数的千分之三、四。根据这个比例推算,我国超常儿童达百万之众。为了有效地开发人才资源,应该重视人才问题的研究。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以九品中正为中心的旧选举制度行将崩溃、以开科取士为中心的新选举制度开始萌芽的时期。本文主要考述北朝人才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与传统用人观念的关系,并说明当时选举制度的流弊和演变。 北朝人才思想与传统用人观念 所谓人才思想,主要是指以什么样的人为人才以及培养、管理、识别、选拔、使用人才的思想主张。 北朝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们认识到“崇治之道,必也须才。”“帝王设官,惟才是务;人臣报国,荐贤为重”(《魏书·郑羲传》与《周书·静帝纪》)。既然国家的治理离不开人才,人才的选用就成了统治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周国平 《河北学刊》2003,23(1):166-169
文章探讨了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幕府为解决“无兵无将,无官无吏,无钱无米”的问题,在“聚兵积粮”的同时,惟才是举,广辟人才,由此塑造了文氏幕府的种种特征,并对文天祥勤王幕府的失败原因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陈怡良 《云梦学刊》2009,30(3):45-59
三、《天问》修辞艺术举隅 近人黄侃曾云:“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惟圣人能尽文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文心雕龙札记》),语文本来就是表情达意之用,所谓“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篇》),黄氏肯定“惟圣人能尽文之妙”。可见任何体裁之文学作品,若要得到“文之妙”之称誉,必须通过完美之修辞艺术,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熊苹 《船山学刊》2003,(2):88-89
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是: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灵魂,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以“不拘一格选人才”为方式,以“用人不疑”、“用其所长”、“精简高效”为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力教授很早就提出:“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词。”①“‘是’字在上古只当代词和形容词用,直至六朝以后,才用为其正的系词。”②王力教授所说的是上古判断句的主要特点,这已为语言学界所公认。 又有徐德庵教授也曾提出:“是在先秦文辞中,已经可以证明肯定系词‘是’‘惟’‘维’‘为’的存在,有的还跟否定副词‘非’对举成文。”“上古汉语中,肯定系词‘是’是否已经在使用,……却是已经在使用。”③而且他还举出23个例证。 也有《古代汉语》教材,在论述文言文用“是”字表判断时,认为“‘是’作为判断词,是从这种复指前文的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它复指的作用逐渐减弱,帮助判断的作用逐渐加强,于是便由指示  相似文献   

10.
忽必烈于1260年即汗位后,鉴于“祖宗肇造区字,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与此的矣”的历史局面,在其即位诏书中宣布了“爱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的革新主张,接着在建元诏书和南喻诏书中提出了“务一万方”,“见天下一家之义”使国家大统的执政方针,并把为之所采取的措施“随诏以颁”。到1264年,忽必烈在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大见成效的基础上,把初立“中统”之元改为“至元”,并在改元诏书中相应地提出了“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的理论,做为自己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学术具有政治关怀,已是古今学者所持有的共识。但在传统中国,“政治”一词的含义与现代政治并不完全一致。且从秦汉以前对“政治”一词的认识来看,“政治”一词,目前所见于古代典籍中最早者为《尚书·周书·毕命》:“王日:‘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  相似文献   

12.
陈妍 《南方论刊》2004,(8):21-23
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第一位的战略资源.胡锦涛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选拔、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诸葛亮人才思想及其择才之道,对现今社会选拔任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用人谋略之一:趁时擢用,扬其朝气 三国战争画卷充满了年轻化色彩。在三国的风云际会中,纵横驰骋、叱咤风云的是大批年轻的武将文臣。孔明任刘备军师时27岁,周瑜任东吴都督,指挥赤壁大战时26岁,曹操高级谋士郭嘉“遗计定辽东”时38岁。使用小字辈需要胆识和魄力。“黄口孺子”们因为浅短的资历、阅历常被以不成熟为由喝退一边。即使在今天,论资排辈仍是人事管理中的一大弊端。有战略头脑的领导者却独具慧眼,看到年轻人背后所蕴藏的巨大效益,看到活力(战斗力)与年轻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胆识魄力识英雄于未遇时。三国须导人深谙使用年轻人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排除各种阻力,放手启用年轻人。孔明高卧隆中,“每常  相似文献   

14.
徐英 《青海社会科学》2006,(6):150-153,109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人才管理和使用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阐述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剖析了档案工作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本着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改进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5.
罗耀安 《南方论刊》2005,(3):32-32,63
近年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指导方针,把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如何确立科学的人才观,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是国有企业管理层和组织人事干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一、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人才观的内涵科学人才观,是对什么是人才、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如何育才聚才用才所…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两个中国”政策的由来潘银良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严重对立,近年来一直是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其根源在于美国政府始终坚持其隐蔽性颇强的“两个中国”政策。本文拟就所谓“两个中国”政策的由来作一剖析。一、“两个中国”概念的提出美国著名的远东...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邦交思想主要有以下方面:以“和而不同”为基本准则,主张“以他平他”,反对“以同裨同”;以“协和万邦”为价值目标,要求“表正万邦”、亲善近邻、尊重小国、救助贫弱;以“止戈为武”为政策理念,强调“国之安危在兵”,但力主“不以兵强天下”;以“以正为本”为攻伐救守的行为范式,提出了“惟义为可”、“惟民所止”、“惟道是则”等基本主张。  相似文献   

18.
《性善图说》仿照“太极图”重新呈现人、物化生的过程。陆世仪通过阐发“成之者性”来说明万物未生之前只是命,落入气质时才成性,又从人物之别的角度提出“人性之善正在气质”的性学观点。陆世仪力图重构性善以纠时弊,但也由此带出新的理论困境。首先,从“成”的角度规定性,使性的存在依附于气质,消解了性的独立性;其次,割裂了“性”、“命”,性善无法从命善中讲出,其结果是性先善后,使“善”下落成性中的一个属性;最后,人物之别的前提,使人性善只有在人禽之别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性善丧失了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论政德建设的“三个优先”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福建三明市委从改善党的工作作风出发,提出“该办就办,说到做到”的政德建设具体措施,无疑是开了好头。但要使政德建设从个别性提升到普遍性,还必须从更广阔视野和更深层次予以认识。本文拟提出“三个优先”原则,对此作一尝试。一、在道德建设中,政德建设优先于民德建设早在酉周,人们就认识到政德建设的重要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这即是说,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为辅助,只有取得民心才能统治长久。一个人,就是天命使他做了国君,“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命。”(…  相似文献   

20.
刘劭的才德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劭从现实的需要出发 ,提出了圣人、“兼材”德才兼备、才德合一 ,“偏至之材”才德殊用的二元才德观。人才的兼偏决定于其先天禀气之均衡与优良。才性合的圣人与“兼材”要优于才性离的偏至之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