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沈从文的浪漫乡土小说作为和以鲁迅为旗帜的写实乡土小说相对的流派,其文本所呈现出的超越文化和超越悲剧的审美意念,既有反文化、反文明的一面,也有从逆向审美应和新文化思潮的另一面;既有日神精神的表象,也有酒神精神的内蕴.他的小说中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描写,以及对现代派意识流的化用,都为其"乡土抒情诗"的美学追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收鲁迅的前期小说二十五篇,其中以孩子作为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直接出现的小说就达十八篇之多。可见孩子的形象在鲁迅的前期小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鲁迅的这两部小说,本文试从思想和美学这两个角度,谈谈对孩子形象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3.
“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美学意义,涉及到以美学理论解释文学对象的效度和限度,文学欣赏的局部与整体,当下想象与历史态度,文学观念的言说身份和价值立场,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不同的建构方式等问题。杨剑龙的《娱乐化时代对于鲁迅的戏说与恶搞》认为,在娱乐化时代背景中,鲁迅成为被人戏说被人恶搞的对象之一。这是对工具化鲁迅的逆反,是学术界刻意创新的表达,是消遣休闲娱乐化的追求。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必须努力遵循原作原意,鲁迅研究必须注重史实和历史语境,对于鲁迅的戏说、恶搞应该有度。刘保昌的《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从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的关系入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干校作家的真实创作心态,认为干校文学创作需要从鲁迅传统中汲取创造的力量,尤其需要真正回归到鲁迅传统的本源之处。王海燕的《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认为,在小说《离婚》的主人公爱姑和七大人各自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美学意义,涉及到以美学理论解释文学对象的效度和限度,文学欣赏的局部与整体,当下想象与历史态度,文学观念的言说身份和价值立场,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不同的建构方式等问题。杨剑龙的《娱乐化时代对于鲁迅的戏说与恶搞》认为,在娱乐化时代背景中,鲁迅成为被人戏说被人恶搞的对象之一。这是对工具化鲁迅的逆反,是学术界刻意创新的表达,是消遣休闲娱乐化的追求。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必须努力遵循原作原意,鲁迅研究必须注重史实和历史语境,对于鲁迅的戏说、恶搞应该有度。刘保昌的《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从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的关系入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干校作家的真实创作心态,认为干校文学创作需要从鲁迅传统中汲取创造的力量,尤其需要真正回归到鲁迅传统的本源之处。王海燕的《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认为,在小说《离婚》的主人公爱姑和七大人各自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美学意义,涉及到以美学理论解释文学对象的效度和限度,文学欣赏的局部与整体,当下想象与历史态度,文学观念的言说身份和价值立场,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不同的建构方式等问题。杨剑龙的《娱乐化时代对于鲁迅的戏说与恶搞》认为,在娱乐化时代背景中,鲁迅成为被人戏说被人恶搞的对象之一。这是对工具化鲁迅的逆反,是学术界刻意创新的表达,是消遣休闲娱乐化的追求。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必须努力遵循原作原意,鲁迅研究必须注重史实和历史语境,对于鲁迅的戏说、恶搞应该有度。刘保昌的《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从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的关系入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干校作家的真实创作心态,认为干校文学创作需要从鲁迅传统中汲取创造的力量,尤其需要真正回归到鲁迅传统的本源之处。王海燕的《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认为,在小说《离婚》的主人公爱姑和七大人各自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鲁迅诞辰130周年,我们特组织了一组笔谈,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中,王本朝的《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认为,1930年代鲁迅就批评过朱光潜的静穆美学观念,它不同于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美学意义,涉及到以美学理论解释文学对象的效度和限度,文学欣赏的局部与整体,当下想象与历史态度,文学观念的言说身份和价值立场,以及中国现代美学不同的建构方式等问题。杨剑龙的《娱乐化时代对于鲁迅的戏说与恶搞》认为,在娱乐化时代背景中,鲁迅成为被人戏说被人恶搞的对象之一。这是对工具化鲁迅的逆反,是学术界刻意创新的表达,是消遣休闲娱乐化的追求。我们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必须努力遵循原作原意,鲁迅研究必须注重史实和历史语境,对于鲁迅的戏说、恶搞应该有度。刘保昌的《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从鲁迅传统与干校文学的关系入手,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在较大程度上还原了干校作家的真实创作心态,认为干校文学创作需要从鲁迅传统中汲取创造的力量,尤其需要真正回归到鲁迅传统的本源之处。王海燕的《声音的力量——鲁迅〈离婚〉的修辞性叙事艺术解读》认为,在小说《离婚》的主人公爱姑和七大人各自的...  相似文献   

7.
(一)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小说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有异常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也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上进行了独特的创新。理解鲁迅小说的独创性内容,始终是和理解一个新的艺术时代的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鲁迅是一个新人。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不仅一般地体现为一种艺术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为一种人生的选择。鲁迅将小说创作理解为一种与自己的生活理想的实现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生形式,他把自己在历史和现实关系中所承受的全部负荷和追求,都转换成了艺术的追求,把自己全部人生的热情和追求都投入到焕发生命力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去。他的小说创作带着强烈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论鲁迅小说的深度模式方习文安徽巢湖师专中文系毫无疑问,在“启蒙”——“审美”的两极功能之间,鲁迅的小说较为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彼此往返无碍的语言道路。从形态的丰富。性上,鲁迅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但是从整体美学风格而言,它们具有“鲁迅式”的独...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10):67-74
对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研究,大多在语言工具论以及思想解放论等层面上,而对这个重大变动中"口语美学"所起到的特殊作用重视不足。语言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具有"释放"作用,具有口语化的叙事功能和"白韵"效果。这方面,鲁迅作品颇具代表性。鲁迅小说语言由于长短句子相兼、多口语语气助词、平仄起伏错落、多开口音和叠音词,因而更具有语言的审美功能。五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不仅是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的启蒙运动的结果,还是语言自我调节,人类自我意识觉醒,追求美的诠释形式,语言进行自我释放和张扬的自然选择。鲁迅小说创作中的语言是鲁迅本人"双言"背景的审美融合的结果。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研究五四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口语美学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种语言的自觉,将鲁迅研究有效地介入今天的语言现实。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认同与超越──鲁迅小说文体新论林荣松鲁迅小说创作尽管数量不算太多,却以从内容到形式的卓越成就,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走出传统,走向世界的历程。就其小说文体的建构看,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形态,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文体理想与追求中,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一)“力之美”——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阳刚(崇高)和阴柔(优美)是中国美学史上源远流长、交相辉映的两种美学传统。鲁迅民族化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从美学的角度看,主要是追求崇高、阳刚之美。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人主导的审美理想和情趣,也是民族美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正面看,鲁迅小说忧愤、深广、严峻、悲怆。早期的《狂人日记》、《药》,稍晚的《祝福》、《伤逝》、《离婚》,直到后期的《故事新编》,都贯穿着这样的基调。他的杂文更是进发着强韧、激越、锋利的火花,“喜笑怒骂,皆成文章”,深刻地体现着觉醒了的无产者“力之美”的崇高理想和战斗风格。从反面看,鲁迅一生都在毫不容情地否定着、批判着、鞭挞着奴颜和媚骨。从愚弱国民的痼疾,到剥削阶级营垒中“媚态的猫”、向主子摇尾乞怜的“叭儿狗”,都成了他痛心疾首的讨伐对象。  相似文献   

12.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既是一位存在意识较为强烈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有着明晰小说史观的小说批评家.本文分析了昆德拉在其小说与文论中表达的小说史理论,主要观点如下一、昆德拉认为,近四个世纪的欧洲小说史经历了类似干足球赛的上下半时,上半时的小说以想象力的创造为特征,下半时的小说以真实性的追求为特征;二、以卡夫卡、穆齐尔、布罗赫、贡布罗维茨等20世纪小说家开创的"第三时"小说美学,既对下半时的小说美学产生了反拨,又是对上半时小说美学传统的呼唤、回归和超越;三、昆德拉严格界定了真正的现代主义与形形式式"伪现代主义"的区别,强调前者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翻新,而且对既成思想有一种批判性的变革欲望;"反现代的现代主义"由此成为昆德拉小说创作的自觉追求.作者指出昆德拉的小说史论,除了体现出他作为小说家特有的实践意识外,还与他对小说现状与命运的忧思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讽刺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中是个重要的文学类型,在这个文学"门类"中,鲁迅、张天翼和黄春明在各自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讽刺特点:鲁迅以"冷嘲"著称,张天翼以"热讽"见长,黄春明则以"逗谑"自成一格。从整个20世纪中国新文学中讽刺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鲁迅体现的是一个"特例",张天翼代表的是一种"大众化"倾向,而黄春明则成为"个性化"追求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对于中国喜剧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全面深入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笑的传统,不仅在于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笑的巨匠,而且在于他那独特的用笑去摧毁旧世界的艺术开辟了中国现代喜剧创作的新的源流,推动了现代喜剧艺术的发展成熟,并在创作上影响了整整几代作家。即使到今天人们还继续从鲁迅小说中获得有益的启迪。鲁迅小说那种以公心讽世的美学原则,强烈而深邃的憎爱感情,那种对旧社会无情的鞭挞和对国民灵魂剔肤见骨的解剖,那种从可笑中掘出可悲,于不动声色之中挑破虚伪的艺术手腕。那种深沉含蓄而又尖刻冷峻的笑声,无不给现代作家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6.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7.
彭家煌是“五四”优秀小说家之一 ,其小说追求单纯、凝练与丰富、含蓄相统一的美学特征 ,此外 ,客观冷静的写实笔调与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交融及作品浓郁的喜剧色彩与幽默成分也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有意将其小说创作置于戏剧形式中,无论是在编织故事、塑造人物还是设置场景方面都体现出自觉的戏剧化追求,挖掘生活本质,获得表现力度,形成了“苍凉”的美学风格。张爱玲小说的戏剧化追求给当代文学的启示是:作家应重视传承俗文化,保持精神的高度,张扬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论鲁迅小说作者“说”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叙事学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可以用来作为分析小说叙述形式的工具。一是视点理论,即作者以什么方式看小说的故事世界和以什么方式说故事。二是叙事时间理论,即作者用什么样的时间方式会组织故事。本文在这里仅运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来分析鲁迅小说中作者是选择什么样“说”的方式,用什么样的叙述者来行使介人文本权利的。 作为作家创作的产物,纯粹客观的无作者介入的小说是不可能存在的。鲁迅小说扬弃了传统的介入方式,通过叙述者、人物与作者的不同关系巧妙地介入作品,收到了特殊的美学效果,开创了中国小说…  相似文献   

20.
马力 《东岳论丛》2011,32(6):112-115
轻逸是2007——2009年中国儿童小说的美学指向。轻逸的内涵是丰富的,它既指儿童小说扶摇高标的境界;又指小说内容的富于幻想;还指小说表现形式的轻松、完美以及小说风格的轻灵飘逸。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时代的选择,是儿童的选择,是中国儿童小说自觉地艺术追求的美学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