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张謇一生中,所办的教育事业是大量的,“终氏之世,南通教育,自为风气”(《教育大辞书》辞目“张謇”),影响及于江苏和全国。在他办的教育事业中,实业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南通农科大学、纺织专门学校、医学专门学校三所高等专门学校,而且有商业学校和工商补习学校、女工传习所,女子蚕业传习所、发网传习班、镀镍传习所等一批中等实业学校、实业训练机构。张謇办的实业教育究竟有些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效果,它是怎样办起来的,对我们今天来说,又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父教育而母实业”之思想,既是张謇对自己多年教育实业实践的提炼总结,亦是他后来从事教育实业的指南。从实际意义上说,“父教育而母实业”是张謇建设南通、成就事业、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点。晚清的社会现实以及张謇对现实的感知是“父教育而母实业”提出的逻辑起点,该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謇一生的坎坷经历,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所表现出来的“傲骨热肠”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择例来探索,张謇是如何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的。张謇兴办第一个中国的“托拉斯”张謇的“实业救国”是从1895年筹建大生纱厂开始,1901年筹办通海垦牧公司,1907年成立大生实业总公司,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设大生纱厂“驻沪事务所”,开展进出口业务,成为大生企业集团的神经中枢。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为了扩大生产,合理使用资源。张謇又建广生油厂、办大生通沪轮船公司、建天生港大达外江轮公司、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创设翰墨林…  相似文献   

4.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蹒跚、曲折的发展道路,他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从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原因,企业活动的历史及作用,探索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进步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牛铭实 《社区》2009,(14):18-20
从传统知识分子变成近代化先驱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42岁时参加礼部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但是国家的危机,改变了他的命运。紧接着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成了爱国人士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认为教育和实业是国家救亡图存的必经之路,实业是教育的保障,只能通过办实业,才能为教育筹集资金。“马关约成,国势日蹙。  相似文献   

6.
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实践中,对实业、教育和科研的内在关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了产学研结合的早期探索。他在办学的思路、教育的模式和科研活动方面有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都带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也成为“南通模式”的主要特色。张謇不愧为产学研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7.
张謇生逢中国社会的急遽转型时期,他的个人经历及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及思想变迁。人们对张謇的关注一般多集中在其政治、实业领域的作为。本文试图通过张謇在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过程中的言行,考察他对中国女子教育的一般认识,进而从一个侧面加深对张謇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程绍珍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并且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9.
张謇既是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实业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张謇创立了中国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同时构建了早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特别是对南通早期的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謇的基本教育理念是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强调“学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重视“基础类、师范类、社会类”全方位教育。以此为指导,张謇在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为近代南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他一生中,不仅在政治上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兴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方面,作出过贡献,而且办了许多教育事业,提出了不少颇有远见的教育观点和主张。过去研究张謇,侧重于政治与实业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不够。本文拟通过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及其早期发展情况的初步分析,反映张謇教育思想的某些侧面,以期对研究张謇、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起参考的作用,对今天搞好师范教育也有所借鉴。 (一) 张謇是我国最早倡议师范教育者之一,并亲自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我国近代之有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创办的南洋公学,其所设的四院中就有师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贫穷和愚昧互为因果、互相牵连,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在倡导与实践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过程中,提出了“实业、教育并进选用”的思想,对怎样摆脱民穷国困和民愚国黯的双重困境、最有效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张謇的这一思想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对目前中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中走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之路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张謇和柳诒徵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张謇兴办实业,亦强调教育救国,积极支持教育改革并兴办了一系列新式学堂;柳诒徵不仅是历史学家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也是长期亲执教鞭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家。他们的人生存在着交集。1901年柳诒徵至南京江楚编译局任职,得到文正书院山长张謇的赏识。1903年柳诒徵和张謇都赴日考察教育,回国后倾力于新式学堂教育,并在一些学校中共事,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至1922年,张謇关注到了新兴的“学衡派”并认同其部分观点,与柳诒徵是“学衡派”的中坚不无关系。张謇与柳诒徵之间的交往,不仅有共同的交往圈,更是相互赏识且志同道合,在这种基础上的交往推进了教育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和实业家。1894年状元,1895年“退屏江海”,回南通“营实业”,“兴教育”。本文探索张謇的教育管理思想,作为引玉之砖,以利今人借鉴;希望得到同志们批评指正。一、尊师重教,重视师资管理,构建敬业的激励机制。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势力打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国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危亡到了严重关头。张謇清醒地认识到“一国之强,基于教育”。[1]他认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  相似文献   

14.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毕其后半生的精力身体力行,创造出卓越的业绩。就实业而言,创立了以纺织企业为核心,有几十个企业组成的大生资本集团,资金高达二千多万元之巨,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民营企业集团;就教育而论,在张謇的倡导和带领  相似文献   

15.
试论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他大声疾呼:“救贫之法惟实业,致富之法亦惟实业。”他提出“振兴实业”的主张并付诸实践,表达了他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和设想,本文试对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作一初步探索。一、抵御外敌、富国强兵是“振兴实业”的目的张謇“振兴实业”的思想,既不同于打着“自强”、“求富”的幌子,投靠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具有很大买办性的洋务派;也不同于只是依靠无权的皇帝,高喊“实业”而又拿不出具体行动的早期改良派。张謇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振兴实业”作为抵御外敌、富国强兵的手段。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在中国沿海港口兴办工厂,在中国内地开垦矿山和修筑铁路,一方面使中国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另一方面,严重地摧残了中国刚刚萌芽起来的民族工业。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必然  相似文献   

16.
作为身处同一时代,但背景和经历却有所不同的两名教育家,严复和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在大方向上颇为一致,而于细节处却又不尽相同。两人都认为应当革新人们关于实业教育的观念,并提高实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又都各自提出过相似的实业教育教学理念。但当具体到以何种方式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以何种途径提高实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教学理念的细微之处时,严复和张謇的看法其实是有分歧的。比较两人的实业教育思想也可以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教授、博士下海创办公司,开办学校人们已司空见惯。然而,时钟追溯到19世纪末,张謇毅然抛弃自己26年寒窗苦读得到的圣果──一甲一名、状元及第的功名,弃官从商,创办实业,发展教育,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实属亘世未有。 从屡试不中到大魁天下 1853年7月1日,清王朝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下摇摇欲坠之时,在江苏海门镇的中等农民兼商人家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一个仁人志士──张謇诞生了。13岁时,张謇已能“制艺成篇”。先生出对“人骑白马门前去”,他应对“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惊诧…  相似文献   

18.
论张謇与近代师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考取光绪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败后,国势日衰,他深感官场腐败,朝廷无能,遂屏退故里弃官而营实业,探索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之路。他提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思想,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取得显著成就,并以开创和发展我国近代正规系统的师范教育而名垂史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逐步提出了废科举、采西学、设学堂的主张,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社会风气。张春也以他敏锐的历史眼光提出“今变五百年之科举,而使天下人才尽…  相似文献   

19.
张謇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他向西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学习 ,突破了传统的成圣成贤的理想主义和科举下的官僚养成教育 ,主张教育为实业服务。但张謇毕竟是第一代变革者 ,对现代教育的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还受传统的目的型教育的影响 ,对教育关系到人才储备的严重性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说明第一代教育变革者的思想还很幼稚 ,也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缓慢步伐。这是一种历史的情结 ,不应完全由个人来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20.
张謇中状元后,毅然辞职还乡.原因在于更名之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下层贪官的种子;群臣雨中跪迎太后,使他对上层封建官僚集团大失所望;弹劾李鸿章未果,使他坚定了弃政从业的决心.经过三十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张謇办实业,除大生纱厂外,还有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运输、银行、码头等行业的34个大小企业及20个盐垦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张謇办教育,自通州师范学校始,共建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职业学校4所.张謇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最令人称道的是他与众不同的人生观.学以致用,读书为做实事;勤俭一生,造福家乡百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