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理论的革新具有重大影响。而广告语言由于其特殊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功能,使得译者在翻译时必须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重新审视广告翻译过程,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它认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有着唯一的目的性。两者的结合必然使二者相得益彰,一方面目的论指导着广告翻译,另一方面,成功的英汉广告翻译也处处能看见目的论这只"隐形的手"。 相似文献
3.
论英译广告中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文化适应性是文化翻译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需要准确的原语文化意义(或涵义)把握;良好的目的语读者接受;适境的审美判断。英译广告应本着“功能相似”的原则向英语的行文习惯和广告模式靠拢,取得他们的文化认同和良好的销售业绩。英译广告中进行恰当的文化转换常用的方法有:音意结合法,转译法,仿译法,删减法。 相似文献
4.
汪燕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3-135
文章通过对广告语言的功能分析和广告翻译中主体的确立,指出广告翻译中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英汉语言的结构和文化差异,译者要扫除广告翻译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障碍,必须紧紧贴近广告翻译的意图,以译入语读者为主体,采取“创造性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国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95-96,112
广告翻译不仅要求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准确达意,还须在保留广告基本功能的同时,进行成功的文化信息传递。国内的广告在英汉互译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分析的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广告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广告翻译不仅要求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准确达意,还须在保留广告基本功能的同时,进行成功的文化信息传递。国内的广告在英汉互译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分析的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广告翻译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论广告的可译性与适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蓂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4):147-150
针对译界学者们对广告可译性的不同态度,从界定“译”字的范畴出发,论证了广告的可译性及其限度,指出广告中不适译现象的存在。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适译广告本身的特殊性限制了译文可能获得的效果,因此,应对不同广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使跨国广告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本,其目标便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图。结合广告的语言特点和功能对等理论,探讨英汉广告翻译的注意事项和翻译策略,揭示功能对等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Verschueren 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理论的革新具有重大影响.而广告语言由于其特殊的句法特征和语言功能,使得译者在翻译时必须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重新审视广告翻译过程,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0.
曾文雄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93-96
广告用语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广告用语的特点与功能、跨文化的广告翻译与文化体现 ,使广告用语有效地传递原语的信息与形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重新解读了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一贯被看做反面人物的罗杰·齐灵渥斯.通过对这一悲剧性人物双重性格的分析,揭示他身上鲜为人知的优秀品质:尽职尽责的丈夫、忠于职守的医生,同时也是追慕真理的科学家、众人眼里的仁者.在此基础上,指出小说主题的多重性以及霍桑思想的含混性. 相似文献
12.
龚红霞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43-45
从篇章结构和修辞特征两方面展开对小说《红字》的文体分析研究。在对篇章结构分析时,为了突破文体学在小说分析上的局限,借鉴了叙述学的,“叙述方式”、“视角”等概念,篝注了该作品对故事事件进行的艺术性安排。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从篇章结构和修辞特征两方面展开对小说《红字》的文体分析研究。在对篇章结构分析时,为了突破文体学在小说分析上的局限,借鉴了叙述学的叙述方式、视角等概念,关注了该作品对故事事件进行的艺术性安排。 相似文献
14.
王琴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4)
《红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之作.小说以海丝特·白兰和阿瑟·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两人私通后的心理活动和自我救赎之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入手,运用自由意志、理性意志、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选择等理论,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痛苦挣扎的内心,分析海丝特的精神世界和伦理选择,并追寻作家霍桑的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简析霍桑《红字》中的珠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撤尼尔·霍桑的创作大多以道德题材为主 ,往往借助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 ,匠心独具的人物命名 ,特殊的场景设置以及明暗对照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 ,达到他所提倡的“道德自新”。《红字》是他杰出的代表作 ,也是他的艺术天才达到空前高度和深度的作品。本文试从《红字》中珠儿形象塑造的角度来探讨霍桑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红字》中的3个主人公在精神上都饱受折磨: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坚强勇敢,坦然面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终于获得了内在心灵与外界环境的平衡,成为对他人有用的人;牧师丁梅斯代尔胆小懦弱,生活在恐惧和自责中,健康急剧恶化,临终之际,他将自己的罪行公之于世,当众作了忏悔,终于释放了心灵的重负。得以平静地离去;齐灵渥斯冷酷凶残,仇恨攫取了他的心灵,他非人性的复仇不仅毁灭了敌人,也毁灭了自己。心灵的平静即使在他闭目的那一刻仍然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
17.
邹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4):55-58
1990年代至今,文学批评界存在着重理论轻文本的现象。文学批评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作为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著作之一,《红字》被认为是清教主义伦理观的寓言,我们通过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重读这部美国文学经典,探讨小说所揭示的清教主义道德伦理观,并重构小说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在当时的清教伦理环境中的伦理形象,最终可得出原罪-惩罚-救赎是清教主义伦理道德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阳根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47-49
《红字》沿用了原罪与救赎的西方传统宗教主题并由此而构成小说的总体悲剧性,即人物因内心的罪感所形成的皈依上帝而实际不可得的精神幻觉。通过丁梅斯代尔牧师这个悲剧人物的塑造与刻画,在他长达七年的赎罪过程中,体现了人物命运、信仰及其情感等的虚幻、矛盾与孤独,表现出一种生命境界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孤独的阐释--《红字》主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2):114-118,113
美国十九世纪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内容丰富,主题深刻,不同的读者,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它可以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也可以是一部关于罪恶的小说。常耀信先生认为这本小说主要是关于“罪恶对于一般人,以及犯了罪的人在道德,情感,和心理上的影响。”Charles Leavitt列举了《红字》所涉及到的几个主题:对清教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知识分子的骄傲,以及被隐瞒的罪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20.
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人是善和恶的混合体.人性在善和恶之间摇摆,人所掌握的科学也随之或造福人类或危害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