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远光 《新天地》2016,(8):26-27
我祖籍广东,从小在成都长大,我是老大,下面有6个弟弟、1个妹妹。父亲在铁路部门工作,长年在外,探亲假一年就15天。是母亲把我们拉扯大。母亲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程度,能看书、写信,在解放初是不多见的。因为孩子多,她无法到外面工作,家庭开支和我们读书全靠父亲工资维系。  相似文献   

2.
朱云 《山西老年》2009,(4):23-23
每到过年,母亲便会早早准备一桌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她说:"你们平日里上班忙,一年也难得回趟家,过年了,自然要做些好吃的给你们。"母亲的菜烧得可是一流的,我总感到吃不够。  相似文献   

3.
我父母亲都是教育工作者。1992年,父亲病故,母亲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料理家务,省吃俭用供养我和妹妹上学读书。她老人家为我们所吃的苦,我们很清楚。 如今,母亲离休了。离休后她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交  相似文献   

4.
蒋元明 《新天地》2017,(8):18-19
我的老家在重庆远郊歇马场,现在叫歇马镇. 父亲退休后,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坐茶馆.母亲也从农村搬到镇上与父亲住在一起,但她主要忙着为儿女们带孩子,待到最后一个孙子都上学读书了,才算"退休".我们兄妹5人,下一代8个.我常说,母亲用背篓背大儿孙两代人,恩重如山. 那段时间应当是父母最开心的日子.父亲每月的退休金全归自己掌控,想吃肉吃蛋自己买就是;母亲每月也能从儿女们那里收到孝敬钱.  相似文献   

5.
余世存 《可乐》2008,(7):46-46
李鸿章母亲精明能干,特别"多产",共生了六子二女。生计窘迫的李父大感烦恼,写诗发牢骚:"难得多累怨丁添,烦碎高堂问米盐。"她听了以后,把眼一瞪:"我教孩子发奋读书,长大后都能成为栋梁之材,哪还怕什么贫穷?"她天生一双大脚,嫁到李家,下田劳作,立下汗马功劳。鸿章兄弟显达后,  相似文献   

6.
阿友 《新天地》2012,(5):8-9
"如果命运抓住了你的喉咙,你就去挠命运的胳肢窝。坚持下去等待奇迹,拯救我们的孩子,激励人们自信、坚强。"这是一位伟大母亲获得合肥2011年"十大杰出母亲"称号时的肺腑感言。这位单身母亲叫岳梅,14年前,她的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进入南昌县竹林小学上一年级。母亲拿着我从学校领回来的新书凝视良久,她闻着新书散发的阵阵墨香,嘴角上露出了一丝微笑。她想读书的梦,在我这里终于实现了。之后她亲手为我缝制了一个书包,书包的正中还缝了一颗红五角星,它使书包更美观、更光彩夺目了。母亲郑重地帮我把书包背上,对我说:"你碰上好时代,好好读书吧。"我牢记母亲的嘱咐,兴冲冲地背着母亲自制的书包,走进学校。  相似文献   

8.
导演生活     
那年暑假,母亲将我和妹妹关在家。我们没一个玩具,家如囚笼。我只好和妹妹打架,打得妹妹大哭。母亲摘菜回来,不看妹妹脸上的泪痕,放下竹篮,说:"瞧我给你们带来什么。"我们快乐地扑过去,母亲拿出辣椒和茄子。口母亲说:"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变一变呢?"她让我们从篮子里找出两粒黑豆,从篱笆上折下几根红荆条,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6,(2)
有一个朋友对我说,不少女作家的孩子都对母亲一肚子意见。我想自己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个。母亲作为一个作家,是优秀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却有严重的欠缺。她生前多次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母亲曾说她不喜欢小猫小狗。我感到她也不喜欢小孩儿。她的神经官能症使她怕吵闹,曾明确表示不欢迎别人带小孩来  相似文献   

10.
留什么给孩子,这是每个家庭都碰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该交出怎样的答卷?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很大成就的居里大人,经常告诉女儿:“你们将来必须自谋生活之路,这是一件妥当而自然的事情。”她没有把荣誉和财产留给女儿,而是把不少财产捐赠给她的实验室。她的女儿绮瑞娜·约里奥·居里后来果然不负母亲所望,也成为一位卓越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新鞋     
李增杰 《老友》2012,(1):18-18
母亲80大寿,我送她的生日礼物是一双老年平底皮鞋。一是为聊表孝心,二是为了纪念母亲为我们做鞋的那段艰苦岁月。 我们兄妹6人,自打蹒跚学步、读书、上山下乡,直至参加工作,脚上一直穿着母亲做的鞋。冬穿棉,夏穿单,穿破了,母亲再做;脚丫大了,次年母亲会给我们做新的。记得儿时,每逢新年第一天,我们每个人的枕边,总会摆有一双崭新的棉布鞋。这是母亲为我们准备的新年礼物。鞋底密密匝匝的针脚,  相似文献   

12.
正比尔·盖茨的母亲说过一句话:"两个民族的竞争说穿了是两位母亲的竞争。"我认同这句话,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可以说是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我母亲刘效坤祖籍浙江绍兴,她的父亲是北京知名中医刘润甫。我母亲个性突出,我小时候睡前她给我讲故事,那故事是她原创的,就一个故事,给我讲了几年。故事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一个母亲从不给孩子买超市里的零食,也从不给孩子打针吃药,包括预防针,几乎不到外面餐厅吃饭,你会不会觉得她很另类、大胆甚至有点"变态"?张映辉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按照这套方式养育了两个已经分别11岁和13岁的男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怎么坚持做到?这让很多人好奇,也让她身边出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过,和她站在一起的人们追求的远不止于给孩子吃什么,也不止于怎样养好孩子。她从发起国内最早的有机农夫集市开始,让  相似文献   

14.
王振国 《21世纪》2010,(10):58-59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价值尺度。 我出生在祖国边陲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山村。小时候,家里穷极了,为了能让我们六个孩子活下来,母亲起早贪晚,没日没夜的到山里开荒种地。有一次,我和母亲铲完地回家,正在淌河时,山洪冲了下来,大水将措手不及的我们娘俩冲出了一千多米。母亲自始至终用她的双手紧紧地拉着我,生怕我被大水卷走。  相似文献   

15.
节俭的母亲     
母亲过早地显老了,与她的实际年龄很不相称,我时常为此感到愧疚。母亲是为操持家务,养育我们兄弟三人过度劳累所致,像一片无节制放牧的草场,早早地逼近了她的风烛残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母亲还在做闺女时,便独  相似文献   

16.
偕母亲逛街     
今天是双休日,见天气不错,便去外面租了一辆车,对母亲说:“娘,今天我们带你出去逛逛。”母亲穿戴好,却犹豫了:“唉,我一个老婆子逛啥?还是呆在家里看门吧。”我和妻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硬是把她拥上了车。母亲这辈子真不容易,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人,给我和哥哥成了家,供姐姐读完了大学,并伺候着丧妻多年的叔叔,直到他去世。母亲得知我们要雇保姆看孩子,又执意随我们进了城。她说,“找人看孩子要花钱,我是孩子的奶奶,照看孩子是我份内的事。”母亲来到城里三年有余,从没踏出家门半步,也从不去左邻右舍串门。每日为我们洗衣…  相似文献   

17.
正堂妹常说,她的人生就像一个茶几,上面摆满各种"杯具"。有童年时的,有念高中时的,也有到新泽西时的。琳琅满目。堂妹的童年特别不自由。父亲是律师,应酬多,往来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她自小就被母亲教育,要听话、要争气、要努力读书,将来才能和这些人一般有出息。母亲的姐妹都嫁得极好,移民到了美国。过得不如她们好,母亲也不甘心,每天待在房里叽里咕噜念各种英语咒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当你成为母亲后,你的思想就再也不会孤单了。母亲总是不得不把一个问题想两遍——一次为她自己,一次为她的孩子。——索菲亚.罗兰过去的42年里,我们只有在牙医的医疗椅上才能张开嘴。——卡扎菲死后,的黎波  相似文献   

19.
想念母亲     
正我的母亲姓沈,杭州人。世居城内上羊市街。我在幼时曾侍母归宁,时外祖母尚在,年近八十。外祖父入学后,没有更进一步的功名,但是要求子女读书甚严。我的母亲教导我们读书启蒙,常说起她小时苦读的情形。她同我的两位舅父一起冬夜读书,冷得腿脚僵冻,取大竹篓一,实以败絮,三个人伸足其中以取暖。我当时听得惕然心惊,遂不敢荒嬉。我的母亲来我家时年甫十八九,以后操持家务尽瘁终身,不复有暇进修。我同胞兄弟姊妹十一人,母亲  相似文献   

20.
当年唐山大地震,天崩地裂的一刹那,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五个月大的宝贝女儿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俩都完好无损,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醒来后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是饿了,于是给她喂奶。一天一夜后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