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曾经说过 :“传记最重要的条件是纪实传真。”的确如此 ,作为史学和文学结合体的传记文学 ,其生命力在于严格的历史真实性 ,所写的人物和所写的主要事件必须是实有的 ,不允许夸张和虚构。但笔者认为 ,在尊重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真实性的前提下 ,依据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 ,进行严密地推理 ,传记文学创作中的个别细节的虚构应该是允许的。本文试从当前学术界对“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的看法、传记文学创作中存在虚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几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对待“合理的虚构”这一问题 ,学术界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
文学虚构具有游戏性质,这是文学的诗性本质决定的,因为文学虚构是人类与生俱采的一种能力.文学虚构的游戏性既体现在作者和读者的陶醉中,还表现在文本游戏中.游戏性其实就是娱乐性,强调了"非现实的虚拟性".然而,文学虚构不仅具有游戏性,而且还具有超游戏性,因为它能突现人类精神,要追寻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恽敬的家族传记按照传主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身边共同生活过的家族人物写的传记;一类是为家族先贤立的传记。这些传记能选取典型情节、运用多种文学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且能在传记中抒发真性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既有益于恽敬研究、恽氏家族研究,也利于清代传记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洛阳伽蓝记>人物传记扩展了传统地记人物志的容量,全书涉及人物众多,几乎可以构成一幅北魏社会众生图,反映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历史.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者将人物形象置于北朝深广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综合运用先秦以来史传文学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并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独特文化气质,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现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文化信念;在"正文子注"体例下创造性地运用<史记>人物"互见法"安排传记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于史传叙事的活泼灵动之中,凸现出史家的春秋大义与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日本军记物语中经常会引用或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但不是为了讲述中国历史故事,而是为了陪衬物语中的故事内容特意穿插进来的章节,因而其记述并不严格忠实于中国的文献史料。中国文献中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在物语中会被分解、重构或虚构,以适应物语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需要。日本历史上军记物语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史诗"的《平家物语》,记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借用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从史料运用和日本的文学传承等方面来看,《平家物语》中的苏武故事突出反映了物语对中国历史故事进行借用或改编、分解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在瓦莱里、海德格尔、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等质疑历史客观性和真实性及强调历史文本虚构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本质上将历史文本看作"文学虚构"的"纯粹语言制品".本文通过对怀特历史叙事多层面话语系统和阐释模式的分析,重新透视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试图为史学和文学批评尤其是历史文学方面以叙事为主导的文学样式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评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是用所谓"消遣法"评点古书"当赠后人",达到以批评鉴赏命世、垂名不朽的目的。他把《西厢记》视为"天地妙文",既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伟大文学价值,也揭示了《西厢记》所反映的人物和事件,是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本来就存在的"天地自然"。他推重才子、佳人之间所发生的"必至之情",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叛逆。此外,他对艺术虚构、人物塑造、捕捉灵感等问题的论述,都接触到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有益于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8.
武侠小说独特的虚构叙事模式和上古神话之间存在着历史层面的承继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故事,注意在一个虚构的文学世界中通过叠加的方式塑造读者心目中的英雄。通过对二者的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与史传文学一样,是中国武侠小说的远祖。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画家传记中传主形象丰富多彩、真实生动.传记作家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或将传主置于重大激烈的事件冲突之中,或关注传主日常生活细节的表现,或通过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话,或侧重于描述传主的精神历程,或注重传主的心理刻画等等.传记作家要做到小说家的匠心与历史学家的严谨相结合,展现传记中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丰富性、复杂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11.
洪珉 《殷都学刊》2001,(2):86-90
评价长篇小说<花开花落>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艺术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在言行描写中塑造人物,在烘云托月中塑造人物.论述该人物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言不尽意,古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庄子以"三言"敞开了一个无比丰富的"象"世界.寓言"藉外论之",以虚构和传说之"象"来阐发义理;重言借古喻今,通过历史人物以"象"言"道";卮言"和以天倪",以不停运转回旋之"象"来"得其环中".庄子以"象"言事,借事寄意,实为象思维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学体裁构成的全方位性、虚构人物与传记人物的群像性、语言及文体的多样性、叙述的多角度性、文本的亦真亦幻及未完成性等方面 ,对美国现代小说家多斯·帕索斯小说的全景性描写特点作了重新解读 ,通过比照当代的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 ,作者试图说明 ,在当今这个商业大潮充斥文坛的浮躁时代 ,文学仍然没有失去它应有的魅力 ,只是作家应首先思考如何推出文学精品。多斯·帕索斯的小说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从194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共和国文学,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而且作家主体也要集体化,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集体等政治概念征询、改造下趋于式威,"谁在说话"、"说什么话"的政治立场成为衡量一切文学作品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30-234
空间是人物性格生成的具体场所,也是人物形象的绝佳表征。汤显祖在"临川四梦"中善于通过书写一个个特定空间来塑造典型形象,其人物塑造的空间表征法,可分为三种:家宅:居住空间——人物原初性格的塑造空间;花园:休闲空间——人物自然天性的释放空间;树国:虚幻空间——人物性格的拓展空间。总之,汤显祖运用空间表征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为中国戏曲文学典型人物长廊增添了数面传神的脸谱。  相似文献   

16.
<南行记>是艾芜一生创作中最有特点、最有影响、成就最高的作品.他的独创性在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带有作家的传记性手法.塑造了一种具有粗犷的野性性格的下层人物的典型,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原始的正义感同情心,为有良知的人塑造了一个"伊甸园",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成熟,文学创作所构建的审美精神领地出现了被虚拟现实同化的趋势,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文学的虚构问题,重估文学虚构的意义。文学虚构者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抗衡的"异在世界"。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学虚构者,以其独特的生命存在,在意图的节制和引导下,走向了对虚拟沉浸性的超越;第二,文学虚构可凭陌生化的审美方式超越虚拟的符号繁衍中的自我多制的世界;第三,文学虚构能以蕴涵丰富的语言应对虚拟影像制造的幻境。  相似文献   

18.
重新审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必须无条件"写真实"的理论违背了散文创作的规律.其一,从严格意义上说,一切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虚构;其二,由个人"经验"向"体验"的转型,为散文的虚构提供了可能性;其三,"即时性"与"回忆性"的错位,也使散文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其四,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法无定法",敢于"破体"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有限制虚构"的观点,即允许作者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虚构;同时,又要尽量避免小说那种整体性的"无限虚构".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家族相似"现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俄狄浦斯情结"、"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家族相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文学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论述.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读者(包括批评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似性.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带来了批评中的"偏袒".  相似文献   

20.
这里要讨论的文学,仅指语言艺术作品.但文学不是"学",而是"艺".它也不同于美术、音乐、舞蹈这类需要持殊技艺直接呈现于审美欣赏的视听艺术,而首先是诉诸阅读和理解的"文".所以,称它为文艺才适当.但文艺一词在我国已约定俗成用来统称文学和艺术,故这里仍按习惯使用文学一词.说文学理应称为文艺,便包含了对"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文学的多样统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需要作进一步的查考:它统一于什么?由这一统一性为何必然地生出多样性?探讨这个问题,有多种途径.但普泛性的艺术思维推及文学,特别是长篇叙事文学时,便遭遇到许多难以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