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两课"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两课"教学中政治文明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学理念,使大学生的政治文明意识内化为良好的政治文明素质和行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是"两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政治文明意识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治"政"即治理政治.治"政"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治理国家或治理政党的过程、成果与状态的文明.政治文明是国家或政党治"政"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统一体,具有历史性.促进治"政"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提高政治文明的参与度,提升党的治"政"能力,实现治"政"载体和机制文明,完善以宪政为核心的治"政"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先进生产力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先进文化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成果,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价值追求,着重阐述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使当前中国的社会存在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自发思想"正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认为,"自发思想"必然体现非社会主义倾向.要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持久稳定,就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工人阶级以及其他的社会阶级和阶层.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江泽民同志就此作了深入的论述.要想搞好"三个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加强社会科学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与党的执政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党的执政意识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为党的执政意识注入了崭新的时代精髓.这包括执政兴邦的发展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和执政固本的基础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揭示了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的内涵,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引起学者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与反思;初步培养了国民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科学意识;促进了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它是以拯救民族为出发点,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以塑造适应中华民族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国民为目的的爱国进步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10.
“官本位”意识的产生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关 ,其思想基础就是封建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要刹住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这两股歪风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实现社会文明的基石,而其发育需要成熟的公民自主意识作为内在动力。公民自主意识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内在体现。而我国长期受集权主义政治模式的影响,公民自主意识缺乏,导致公民在社会事务管理中存在较强的官方依赖心理和志愿失灵、弃权渎责现象。只有完善公民意识教育政策,通过塑造公民人格、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及社会实践来激发公民主体意识、强化公民权责意识和参与意识,才能使公民养成理性成熟的自主意识,为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贵州读本”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反映了不同的地方意识,若按等级层面分,至少有中央看地方、官吏看地方和民众看地方等区别。近代以后的中国学界,大多关注文人所归属的最后一类,而忽视了前两类。这其中的缘由是中国治学者需要反省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作为政治文明的两大组成部分,有其内在的涵义和价值。本文分析了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的涵义和构成,并试图从中找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中国当代的政治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阐明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应有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绿色广东"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经验性文化模式向理性文化模式迈进的文化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也是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三个阶段即文化危机、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同步的演进过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文化意蕴在于透过对文化危机现象的反思,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对当代多元文化批判的基础上,以文化(整合)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推进民族文化模式的现代转型,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7.
陈华森  鄢英 《南都学坛》2006,26(5):119-12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的影响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彭慕兰的"大分流"说具有纯经济学的类型比较意义,但缺乏历史学上的意义,在分析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动态趋势中显现出诸多盲点.在由西欧率先发动起来的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前,中国与西欧的历史,或者社会体系,或者文明运动有接触和相互关联性但却从来也没有"合流",因而其后的"分流"是并不存在的;反倒是16世纪以后西欧的世界性扩张导致了19世纪以来欧洲与中国社会体制趋同的倾向;这种趋向使中国的社会历史运动、社会组织体系乃至文化形态与西欧具有了巨大的相似性和可融和性.在考察16至19世纪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时,文明史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礼"文化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的诸多方面,分析了礼的基本形式及其由简入繁、由质而文的变化特点,指出了"礼"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型、礼乐文明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中华文明产生中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与执政党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忧患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批判意识和探寻意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和"七·一讲话"的思想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具体表现为政治忧患意识、文化忧患意识和民族忧患意识.表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和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