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畅 《兰州学刊》2007,(1):143-145,46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阶段,长期以来,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名不见经传,虽为一部六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生成于《红楼梦》之前和《儒林外史》之后,但是,时至20世纪80年代初,《歧路灯》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竟几成为一大憾事.从传播与接受角度解析《歧路灯》,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时期。长期以来,学者论及清代长篇小说,常常以《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歧路灯》作为这一时期作品,虽为一部七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却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才得以大规模出版。此作品于两个世纪间被“悬置”,抄本之多几于其他任何作品之上,但流播空间狭小,始终走不出中原大地。从传播与接受角度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其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是创作于清代康乾年间的一部重要的长篇世情小说,对市井间赌博问题的严肃描写是其内容上的特色之一.《歧路灯》真实反映了康乾时期市井之间赌博风气的炽盛,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危害,对赌场黑幕也多有揭露,从而暴露了盛世表象下的一种社会病态.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自一九二七年北京朴社版问世以后,论者常常将它和同一时期写作的《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比较。郭绍虞先生认为《歧路灯》是一部“有价值的伟著”,“单从他文艺方面作一估量的标准,则《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朱自清先生断言:“单论结构,不独《儒林外史》不能和本书相比。就是《红楼梦》,也还较逊一筹”。蓝翎同志在分析《歧路灯》不受人重视的原因时指出:“平心而论,  相似文献   

5.
刘建华 《船山学刊》2009,(2):183-185
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以十八世纪的河南开封为背景。对清代中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习作了详细的描绘。本文试图通过《歧路灯》和清代其它小说中的“投词”、“家生子”等词语来考察、解读清代中叶的奴婢制度。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平顶山召开。会议从《歧路灯》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教育思想与"教育小说"的类型定位、文化内涵、文艺美学、方言俚语、《歧路灯》的宣传与推广等角度对《歧路灯》进行了多领域的研究,较高地评价了《歧路灯》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是作为中国思想主体的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理学的理论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探寻儒家所主张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最后根源,从而证明它们的合理性、永恒性;一是探究践履和完成儒家所主张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方法或途径。用理学家的话来说,这两个方面可称为“本体”和“功夫”,故清代学者耿介编《理学要旨》即认为:“本体理也,功夫学也,凡皆其要也。”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我国出版史上的繁荣时期。在当时中国的整个出版大格局中,中原地区的出版业发展明显滞后。近70万字的长篇小说《歧路灯》,在这个区域内以多种抄本缓慢流播,时间长达两个世纪之久而未付诸真正的出版印刷。从小说《歧路灯》的传播接受情况进行个案分析,对考量清代中原地区出版业发展状况,具有文化地标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清代中叶,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三部古典长篇小说,即《儒林外史》、《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被称为南北双璧,而《歧路灯》却遭到了冷遇。后者经栾星同志花费十年时间的整理和校勘,终于在一九八○年十二月,由中州书画社出版,重新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它的出版,立刻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  相似文献   

10.
新论集锦     
《吕氏春秋》的思想主要倾向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新道家,有的则认为是新儒家。金春峰在《论〈吕氏春秋〉的儒家思想倾向》(《哲学研究》1982年第12期)一文中。认为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李绿园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被认为是“一部描写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歧路灯》描述的生活范围非常广泛,而其中有关戏曲的一些记载,则被认为是研究清初戏曲的珍贵史料。对此,不少人作过专门研究,但大多侧重于地方戏和戏剧团体的经营等方面,近读《歧路灯》,发现其庙戏以及其他与宗教演剧情况有关的材料亦非常丰富,且值得重视。 一、关于庙戏 庙戏是在宗教祭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也是一种带有祭祀娱神性质的宗教戏剧。《歧路灯》多次写到庙戏演出,如第四回:“王氏道:俺曲米街东头巫家,有个好闺女,他舅对我说,那遭山陕庙看戏,甬路西边一大片妇女,只显得巫家闺女人材出众,”第四十回:“即  相似文献   

12.
略论《歧路灯》中官吏形象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绿园在《歧路灯》中塑造的有名姓的人物有二百六十多个,反映了清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各式官吏形象就有三十多个,本文想从这些官吏形象的塑造方面探讨一下李绿园的政治理想、创作《歧路灯》的动机和《歧路灯》的官吏形象的认识价值以及比其他方面的人物来在艺术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梼杌闲评》的思想倾向和形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歧路灯》是否被“埋没”的问题,学术界曾有过一场耐人寻味的争论。“历史筛选”论者说,任何作品都要受读者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好的保留;坏的淘汰,这自然不无道理。但据此推论凡是没有受到重视的作品,必定是该淘汰的坏作品,却未必公允。比如,《梼杌闲评》就是一部受到冷落的小说,对于它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但这绝不能作为它思想平庸、艺术低下的证明。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值得肯定的作品。下面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人们对这部作品的关注。 一 《梼杌闲评》是以作者所处时代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为题材的“当代小说”。它既是那一时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生动反映,又是通俗小说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前一角度加以考察,可以见出它的认识价值;从后一角度加以评析,则可以看出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台湾吴秀玉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一书是在研究《歧路灯》方面带有总结性的学术专著。作者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五次到李绿园生活过的许多地方逐一考察。书中对李绿园的生平、《歧路灯》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创作艺术给以全面论述,其中许多资料为首次披露。对《歧路灯》的修辞艺术分析得尤为独到,开辟了《歧路灯》流布和研究史这一新领域,对《歧路灯》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的评价比较公允和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正> 对孔尚任与《桃花扇》的评论,一直存在分歧,某些问题争议还很大,如对《桃花扇》思想倾向的分析,观点就很对立:有的同志肯定《桃花扇》是一部“爱国主义作品”,说它表现了怀明反清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有些同志则认为《桃花扇》的出现适应了清初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宣传了清王朝统治的合理、合法性;作者丧失了民族气节。我们认为对孔尚任与《桃花扇》的思想倾向,值得进一步展开争鸣。因为这个问题不只是对这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评价问题,涉及到对清代前期某些文学现象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到一些文学上的理论问题。本文试就《桃花扇》的思想倾向,做些粗浅的分析,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专家和同好。  相似文献   

16.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自一九八○年整理出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州书画社和河南省文学学会共同主办的《歧路灯》学术讨论会,九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洛阳举行。 来自全国十三个省、市的六十多位代表出席了大会。出席会议的同志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围绕该书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认识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广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为何没有评拔陶渊明1,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儒、道两家对“隐”的两种不同态度造成的思想分歧及文艺观上的矛盾冲突所致。一《文心雕龙》主要是用正宗的儒家思想作为指导的。《原道》、《征圣》及《宗经》放在书首,道、圣、经三位一体,以经为基础,所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刘勰以周公、孔子为尊崇偶像,以“五经”为创作规范,认为文坛“讹滥”文风,必由“宗经”正之。那么他于儒家对“隐”的看法也应是熟悉和遵循的。《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史上迄刘勰为止的主要作者,有15…  相似文献   

18.
苏杰 《兰州学刊》2010,(8):167-172
教育小说《歧路灯》大量引用儒家典籍,是其一大特色。文章从小说引用儒家典籍的角度,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义理寻绎,对其语言艺术进行辞章赏析,对其文本内容进行校点补正,认为:对于古典文学作品,无论是进行"文学批评"还是"文本考据",都必须熟知作者所熟知的经典;唯有如此,才能"知人论世"确然有据,"以意逆志"不至偏失。  相似文献   

19.
《歧路灯》是清代李绿园所著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这部小说脱稿于乾隆年间,向以抄本流传。近代虽曾出过石印本和排印本,但或未经校勘,或只印了一部分,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栾星同志用了十年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校注了《歧路灯》,于一九八○年底由中州书画社出版。这部小说的出版,是挖掘、整理、研究我国古代文学遗产的一个可喜的成果,为我国古典文学增添了新的光彩。现在,这部小说已经吸引了不少的读者,在学术界和文艺界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深入地研究这部小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对扬雄的《反离骚》,古代一些文艺理论家多有论争。现在,也还有人对扬雄提出批评。例如王文生同志就认为扬雄等人是“首先举起儒家道德原则的旗帜而集中攻击屈原作品的思想性”,而扬雄与班固“对屈原作品的否定”,都是“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偏见”)《两汉的文学理论批评》,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辑)。而另外一些同志则又认为扬雄写《反离骚》,“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他又有道家思想的影响”(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